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进行负面解读与意识形态化,通过反复报道负面典型事件,引用第三方观点以及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建构"中国环境威胁论"话语。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与中国存在意识形态分歧,西方媒体具有营利特性,中西媒介力量结构失衡以及中国环境话语建构的缺位。要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话语的负面影响,需要中国化被动为主动,建构中国环境话语体系,加强环境科学研究,有效提升环境学术话语权,大力发展对外媒体以及改进传播技巧与方式。  相似文献   

2.
“新闻专业主义”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热议。中国传统传媒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一套将媒介视为精英式的、垄断的技术,进而构建新闻业专业壁垒的实践性新闻话语体系。在自媒体时代,这一套垄断性话语体系受到了挑战。基于自媒体话语空间实践,将媒介视为一套拥有自身运行方式的逻辑,在中国不断媒介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自媒体结构性“下沉”而重构的新闻业,新闻专业主义已不再是仅属于专业媒体人的规训,因突破了原生新闻专业主义的壁垒,而成为自由表达和公共参与的社会文化,进而成为监督社会的新形态,然而非理性的情绪表达成为新型新闻专业主义的杂质。因此,媒介融合的理念成为政府社会治理的手段和方法,并借此对社会的舆论形成监督和引导。自媒体所创造的新闻生产关系修正了原有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学和传媒学领域里,"泛媒体论"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学术思潮。在学术著述和高校教材中,"泛媒体论"就是将技术性的信息栽体或者将互联网的技术衍生物泛化为"体制性、机构性的媒体"的一种学术话语现象。中文学术话语体系中出现的"泛媒体论","跨语传播"是其文化背景,西方传播学是其理论根源,互联网扩张是其技术根源。在"新技术革命"的语境下,"新媒体"是"泛媒体论"对媒介形态和信息方式的一种误读,正是这种误读却加深了"媒体"概念被泛化的程度;在"新媒体革命"的语境下,"自媒体"则是"泛媒体论"转译"wemedia"或"wethemedia"等学术命题所生发出的一种"零概念"性"伪媒体",旨在夺取"媒体话语权",进而危及合法的"传播体制"和稳定的"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4.
随着传播新技术、新形态与新机构不断涌现,"多媒体"、"全媒体"、"跨媒体/跨媒介"、"媒体融合/媒介融合"、"自媒体"等新概念及新名词也不断出现。然而,由于对"媒体"和"媒介"两个核心概念的混淆不分,这些延伸概念也显得交叉重叠界限不明。由此,对"媒介"、"媒体"及其延伸概念进行辨析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从媒体素养的角度出发,透过检视台湾地区主流媒体"电视新闻"对日本发生的3·11大地震灾难新闻再现情况,进一步比较"报纸"的民意论坛与"网络"乡民的意见讨论有何差异,呈现台湾主流媒体所再现的灾难新闻与台湾民众所关注的灾难新闻究竟有何不同,据此讨论当代主流媒体在处理灾难新闻时究竟应扮演何种角色的具体建议。研究结果显示,电视媒体对于灾难新闻的再现是所有媒体中较单一,也较会呈现"灾难秀"的媒介;报纸的民意呈现,以对政府期待灾难的处理、关怀社会国家的面向作为意见呈现的主轴;网络的意见讯息则是较为多元、积极性与行动力。本研究认为,电视主流媒介应多参考贴近民意的讯息呈现,才能使灾难新闻发挥对社会帮助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尤其是媒介素养普遍缺失.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缺位;媒体信息利用功能单一;媒介特征认识不清.应强化媒介素养教育观念,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教育内容方式,充分利用媒体信息功能;树立媒介批评话语观念,提升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由互联网搭建的社交平台逐步形成一个渗透地球各个角落的社会化媒体,其形成的公共话语体系庞杂而威力无比.通过对社会化媒体公共话语体系分析,厘清话语权、话语力、话语主体、话语区间、话语对象等关键概念,梳理媒介工具的重要作用,提取新媒介环境下话语权的转移因子,把握公共话语新秩序的基本要素,并为话语体系的重构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8.
台湾报纸在两岸新形势下的多重角色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报纸媒体在两岸交流中扮演着媒体先行、媒体纽带、媒体维稳和媒介平台等多重角色.在当前两岸新形势下,以<中国时报>为例,台湾报纸继续发挥总体积极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功能,充当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推动力.未来两岸新闻媒体可尝试开创"两岸共同媒体"等新型合作模式,以共享的媒介文化来建构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9.
首先,从社会符号学视角拓展了话语生态的要义,用于解释社会生活中话语主体的存在状态和关系体系;其次,运用话语生态的系统性特征来描写分析自媒体语境下现代社会的话语生态特征及这种现象发生的哲学动因.研究发现,自媒体是建构现代话语生态系统的媒介机制和外部环境,后现代思维模式是其内部动因.  相似文献   

10.
对“媒介融合”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综述“媒介融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MediaConvergence”翻译、“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传媒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其提出了质疑。并对“媒体聚合”表现形式及其现实意义作了简要分析。认为:目前“媒介融合”并不存在,“媒体聚合”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军事威胁论"作为关于中国军事的一种认知思维、意图判断和话语建构,正在以意象和定见的方式在西方媒体中强势传播,使媒介话语成为"中国军事威胁论"诸多成因中的一个关键性考察节点。媒介话语逻辑陷阱、媒介话语权力失衡和媒介话语策略组合为其中的重要促成因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中国军事威胁的二元定型化表征陷阱在进入21世纪后呈现为媒介议题的事件化、戏剧化、常识化和利益化,加之维护性、协调性和对抗性三种媒介话语权力存在交锋失衡,虚拟与真实交织、肯定与否定并存,主流与边缘共进、合唱与独奏更替的"组合太极拳"正在挑战中国军方的媒介话语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剖析自媒体时代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媒介主体地位弱化、媒介主体中心角色流失、价值多元化等全新挑战,提出规范传播秩序、形成介体合力、创新话语体系、回应学生需求等四维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3.
话语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中之重。话语有效性表现在话语目的、话语分量、话语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微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传播的载体,其立体化、普遍化、平民化的特点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媒体里的话语有效性,要注重对话语的引领与整合,要挖掘意见领袖和主流话语,要改善话语表述和宣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涵。基于传播的物质属性、对话属性、共享属性,自媒体平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传播与构建过程中扮演着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意义诠释的对话场域、政治影响的放大器和扩音器的重要角色。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通过自媒体传播培养公众政治心理、形塑价值秩序、协调平衡秩序而生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媒介化重构了自媒体平台中的政治话语秩序,使其适应网络传播规律,逐渐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目标、政治愿景与政治期待。自媒体传播在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秩序中,通过发挥话语的身份功能、关系功能、观念功能,强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维护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稳定、塑造了国家政治安全。自媒体传播由此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民主政治稳定和政治社会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了政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不断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传授双方互动的增强和媒介公信力的不断提高,媒体开始更多地行使民意"代言人"的职能。"媒介审判",渗入并影响司法审判,使得一些案件不能依法执行。媒体只有把握好监督的"度",寻求"小骂大帮忙",才能取得很好的情理平衡。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介组织的深入发展,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和挑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从五个方面入手:(1)转变观念,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自媒体话语新范式;(2)搭建平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媒体话语影响力;(3)培育青年“意见领袖”,营造健康向上的自媒体舆论场;(4)加强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构建舆情分析监管机制;(5)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依法健康上网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和专属性受到巨大冲击与挑战,令新闻传播的公共性在信息传播的社会化中得以凸显。对新闻报道而言,"观点"作为主观性意见和个体性认知,不仅以话语的姿态呈现于事实的逻辑表达中,也同时以一种选择性策略投射出社情民意,从而聚合成公民新闻和公共新闻的信息处理方式,它具体表现为媒体报道中的新闻观点化和观点新闻化取径。作为对媒介生态变迁的顺应,这样的报道取径可以概称为"作为新闻的观点"的话语生产与媒体话语实践。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的社会属性、社交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媒体与社会通过新闻生产的对话可能亦得到增进。以此媒体话语参与公共传播的社会表达实践来观照当下的观点新闻及意见生产,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范式转型将是媒介、技术、人文交互整合与调适之结晶,也是其形塑的媒体话语走向深度智识、助力心智和谐的重构公共理性的责任所在及能动回应。  相似文献   

18.
就社交媒体对新闻生产构成何种影响而言,研究多集中在内容选择、模式转换与理念重塑等方面,对社交媒体引起信息需求变化及其隐喻的交往关系转变却较少关注,信息交往关系变化恰恰是社交媒体产生的主要影响。因为,新闻不仅是内容呈现,更是信息交往关系的具象化体现,蕴含着不同媒介形式下信息主体间的关系互动模式。“后真相”作为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现象的典型体现,本质上是信息交往关系变化的彰显,对该问题的探讨需要回到这个现实语境。 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体逻辑的动态演进,媒体融合的重心正在从技术维度的渐进式融合转向功能维度的拓展式融合,其实践呈现出"治理媒介化"这一全新融合表征。将县级融媒体中心置于"治理媒介化"这一视野下加以考察,其建设正面临认知失准、协同失效和效能失范三大难题。应然地看,只有将以"治理媒介化"推进媒体融合的功能转向和以机制体制变革释放功能融合的创新力两大路径作为着力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才有可能在创新新形势下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并实现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意认同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对公众的情绪反应的报道是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构成突发事件报道中特有的"情感信息"。突发事件报道中出现大量的情感话语,正是媒体突出"倡导抚慰"功能的体现。本文从情感话语的理论分析工具入手,以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感谢类和致歉类情感话语为分析对象,结合实例从情感话语的语用功能和表现形式两个层面对其描述、阐释和解读,并通过对比中美两家主流媒体在两个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感谢类和致歉类情感话语,来分析中美主流媒介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情感话语的异同点,以考察情感话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