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卫东 《社科纵横》2009,24(2):33-34,59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而使其陷入发展的困境。由于人们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转变,现代文明正经历着一场结构性的范式转型。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自觉选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必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构建生态文明,需要从思想观念到道德行为、从发展模式到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关系到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和转型。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流域文明与流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流域文明是由源与流二者构成的,而流人文化正是这种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人文化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和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质文化,具有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兼备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甘南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而推动转型发展,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我们在推动转型发展的决策中,必须首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正视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深入分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原因,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走资源合理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路子,也就是坚持走"举生态旗、谋生态策、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李欣广 《创新》2019,13(3):66-73
时代变化,要求社会主义事业由建设工业文明转向建设生态文明,由此需要有一些重大的转型。文章对社会经济根据生态文明的未来而转型做出了前景规划,在走向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方面提出了超越市场经济理念、解决物质欲望过强的思想。在农业领域、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要有生态文明的产业转型。在生产关系方面,从产权关系的作用、竞争模式、调节机制、共同富裕道路要有生态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文明存不存在优与劣、先进与落后之区分,是当前世界文明交往与对话中较为敏感的话题.但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视野中,不同的文明之间是存在优与劣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别的.因此,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与分析文明是否存在优与劣、先进与落后之区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对自身文明作历史的考察与分析,客观地评价与认识其他文明的优与劣、先进与落后,既有利于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正的工业的出现以及由此产生的商品生产与商业交往,是人类文明伊始的标志。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催生了人类文明,也是人类文明史演进的主要动力,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则促使了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的形成,现代工业的发展更是加速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广泛交往与深度融合。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产物——资本,在世界文明交往与融合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本,不仅其本身是文明的产物,它还是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文明得以广泛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桥梁。资本不断增殖的本性,有力而快速地推动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也深化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加速了世界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家文明的演进历程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骨架",也是深入研究的切入点。黑龙江流域国家文明首先经历了诸多部落的广泛孕育,橐离、肃慎、挹娄等可归入此阶段;在文明薪火传递中,与碰到的、遇到的历史偶然性相合,诞生了酋邦社会,即夫余国、渤海国;女真人汇集东北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和自身创造的文化,贡献出国家文明。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特殊性寓于在这一地域出现的国家文明的演进之中。  相似文献   

8.
陈玉霞 《学术交流》2004,(12):127-131
宗教文化思想是贯穿于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乃至于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线索。其主要内容包括:宗教是划分文明类型的标准,宗教决定文明的兴起与变迁,宗教是文明兴衰的目的,宗教是文明的拯救者。尽管汤因比将宗教现象孤立化,片面地夸大宗教的社会作用,但他从中得出的文明社会的发展是自决,是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完善,体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深入全面地分析、评价汤因比的宗教文化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它的理论价值,而且也有助于指导我们的现实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土文化与“文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明由于对土著文化和异质文化的摧毁正引导世界走向终极毁灭,因此需要反思所谓"文明"及其价值。透过充满进化论色彩地认识背后所隐含的逻辑,这种"文明"的历史不过是胜利者的历史和城市文明的历史,以对大自然的异化为前提,而真正的文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并与之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与贡献,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对于广义上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世界性重要影响。在理论层面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至少体现了如下三重意义上的全球性绿色理论话语议题的重大丰富、拓展与创新: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绿色现代化发展理论、当今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或“红绿”性质的社会政治变革理论、当代中国版本或风格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在实践层面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倡导与推动国际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合作,使当今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同时,也在发挥着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影响:推进以联合国平台为中枢的国际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合作、促进以发展中国家为核心的全球绿色发展互惠合作、推动构建基于国际新秩序理念与目标的人类(地球)命运共同体建设。无论是对于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理念、制度与政策架构还是主体构成来说,它所彰显的是,当代中国正在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和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探路者,在双重意义上成为一个未来可期的世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以人为本、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经济转型,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带来观念的进步,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张碧波 《学习与探索》2007,2(1):214-218
巫觋与中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从“家为巫史”到“绝地天通”的宗教文化大变革中,带动了整个历史的变动,构成源于神权的王权的建立、文明的产生、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在神权独占所带来的历史转型中,部落酋长借机独占神权,神权成为政治中心,暴力、贪欲、权势欲使神权获得者扩大了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由神权而王权,国家随之产生,社会历史进入文明阶段。上古三代的巫觋为知天知地的智者、圣者,通天通地的专家,其中少数转化为王者、大宗教主,而大多数则为王师,成为王朝的开辟者、政权的建设者与设计者,与上古三代诸帝王共同创建了中华早期文明史。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8,(9):6-8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由历代名贤积淀下来的具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的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连接乡情乡愁的精神纽带,也是传承乡风文明的重要方式。在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既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乡贤文化,让农民记得住乡愁,更需要发挥改革开放中农村涌现的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这些"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养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乡村深深扎根。  相似文献   

14.
兼善天下、担当作为的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新文明理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吸收借鉴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总结中国共产党文明交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应国际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诉求,深刻阐述文明的本质属性、剖析文明交往应遵循的原则、探寻文明发展动力,批判并超越旧的西方文明观。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凝聚起世界文明发展的共识,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指的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内在地蕴涵着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生态文明的现实发展也需要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与推动,两者的内在关联具有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实批判中,还体现在两者均指向人的发展和价值追求上。  相似文献   

16.
制度文明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文明是存在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第三种文明形态.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的文明,也包含一定社会形态下具体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的文明.其实质是法治文明,因而具有民主、制度权威、平等与公正、宽容与大度的内在规定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由人治文明向法治文明、由政治灌输文明向政治制度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文明及生态文明并非在人类产生之前或与人类一同产生,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对长期以来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消极后果经过认真思索并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结果;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的历史反省。就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独立于其他文明之外,而是以其他文明为基础,渗透于其他文明之中。就它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下一个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8.
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在文明起源形成理论上的成果及问题 ,依据世界各国文明起源形成的普遍状况 ,探讨区别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不同过程及不同阶段的不同标准 ,是文明起源和形成理论研究的首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才能创建完整的、科学的文明形成理论 ,以弥补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文明形成的“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诸说的片面性 ,并严格区分不同文明要素产生的不同时间 ,各文明要素从萌芽、雏形到最后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原本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当人类还处在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还没有从自然界中提升与分离出来时,不可能有文明现象的产生,只是随着工业与艺术的产生人们开始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物品的时候,人类的历史才由史前史转变为文明史。因此,文明的底蕴不意味着对自然状态的适应与保护,而意味着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游离。文明与文化具有同源性,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产物,都具有历史的性质。而一切具有历史性质的东西都存在着比较与区分的可能和必要。文明和文化一样也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区分。文明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它的生成与发展也是有条件的,文明的发展必须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适应,与人类自身的真实需求相适应,否则就会发生文明过度的问题即文明异化。文明的过度发展不仅不具有积极意义,反而会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20.
栗志强 《社会工作》2010,(21):26-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转型,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中原大地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这个地处中部的黄河边上的乡村社会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取得了那些成就和经验教训?仍然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原乡村社会的转型》一书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