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国人居聚落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特别是进入城市化发展时期,表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聚落城市化发展是被动地受工业化进程牵制而逐渐形成的,其路径的独特性取决于推动聚落城市化的基本矛盾的独特性。中国的聚落城市化是建立在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的交叉点上,这是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巨大的人口压力不仅挑战着城市的容纳力并压迫着城市系统内的资源水平,因此中国的聚落城市化中的根本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实现生态化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聚落主体的心理层面则表现为城市人的反城市情结与农村人的望城心态的矛盾。特别是庞大的农业人口,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涌入城市,也带来如人口、交通、生态等诸多现实问题,更加剧了中国聚落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
关中地区是我国文明发祥最早的地区之一。两汉时期关中地区密布城邑及较大聚落,城是民众的普遍居住形态。到东汉末,由于屯田、豪族势力扩张、战乱、胡人内徙等原因,城郭急剧减少,人口或向较大城市集中,或在郊野过起了村落生活。从聚落空间分布看,汉代关中的中心聚落与其周围聚落群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了较密切的主从关系,并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动态的网状系统,构成汉王朝自上而下的统治体系。这种聚落形态直观地反映了两汉社会的政治景观和经济景观的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进程,既可从社会发展静态分层的角度划分为"传统知识型"、"文化比较型"、"当代阐释型"的三部曲,亦可从社会发展动态更迭的角度命名为"哲学史就是哲学"、"哲学史就是认识史"和"哲学史就是思维的创造"的"三级跳"。这三重静态分层与动态更迭充分体现了西方哲学中国化从文化自信到理论自觉的历史脉络,也充分展现了理论民族化所共有的历史逻辑与中国文化建设强大包容性所展现出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4.
城市作为一种具备一定规模、又有着相应内容的聚落,在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中,曾有过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不同发展阶段,并表现出五彩缤纷的形态。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存在方式,并作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  相似文献   

5.
开栏的话1891到2011,青岛,飞越120年,飞越过这个城市的风雨沧桑,飞越到这个城市的自强不息。120年,我们呈上对这个城市双甲子之年的祝贺。青岛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建置120年,但其所辖地区(以下简称青岛地域)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就汇入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考古研究成果表明,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不族和其族两个原始部落聚居于今城阳镇一带。青岛建置以来,作为沿海军事防御要地,成为中外交涉的导火索,发展为北方重要海港商埠,与中国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其历史变迁充满个性和特点:从古代的沧桑到近代的风雨,  相似文献   

6.
在幼儿游戏方面,柳溪村幼儿班里年纪较小的孩子们在幼师和家长的视野之外,建构了独立自由的游戏空间,从而区隔了课上与课下的二元游戏界限———唯有在课下“真空”的游戏场域中,孩子们的游戏精神方能发挥到淋漓尽致。但从乡村儿童总体的游戏情形来看:传统的儿童游戏几近衰落,手工制作玩具濒临失传。这些伴随电子游戏成长起来的乡村儿童,面临着比城市儿童更严重的电视依赖,他们游戏的性质经历了从亲近自然到远离自然、从手工创意制作到购买廉价玩具、从群体嬉戏到个体自娱、从动态游戏到静态娱乐的异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政治制度、观念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众所周知的显著的差异。但是,中国和日本,不仅同属于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且同属于东方的后发展类型的国家。这样,又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静态结构以及动态演化方面,可以观察到不同程度、不...  相似文献   

8.
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探讨作为人类文化构成的建筑之本质,讨论了意义、象征和场所等概念,认为象征性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一大特征。论文从景观风土、城镇聚落、建筑住宅和构件尺度等几个层面上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自然资源丰富性和生态文化多样性较高的区城,是一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单元,也是研究自然资源与生态文化保护关系的典型剖面.解析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宗教、图腾、聚落、村规民约、经济类型等因子,探索这些因子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把握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对于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原理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优势原理经历了由静态到动态的演进 ,当今该原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 ;实证角度显示 ,亚洲“四小龙”在总体经济发展中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发展中的中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理 ,为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1.
城市治理体现了治理价值的引导、治理结构的作用和治理过程的推进,是三者综合作用的产物。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取向。为此,建设人民城市,推进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在治理价值、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三个维度上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整体性与回应性特征。对此,城市治理系统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平衡整体价值与个体需要、静态条件与动态韧性、治理工具与治理场景间的张力,有效回应人民城市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动态演进过程。中国人民的法治理想具有人权、自由和社会正义等内在价值,其突出表现是“人民要求政府及其官员守法”;中国人民对法治的要求有源自中国社会内部的现实原因。中国的法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法治建设应该而且事实上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法治与社会之间有着动态的联系;中国社会中有助于法治发展的相关部分正在逐步发展。法制是实现法治的途径。尽管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但中国在立法、司法和其他方面都正在朝向法治社会发展。中国的法治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3.
刘江 《社会工作》2016,(2):84-92
社区结构随着社会变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那么社区的内涵也随之变化和变迁,在结构多样的社区场景中重新认识社区内涵,是社区社会工作必须回应的议题.从静态视角看,本文通过对社区消亡论、社区继存论、社区解放论和类型学的对比分析发现,学术界对社区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从"地域性社区"到"脱域的社区",再到地域性社区与脱域社区共同存在的发展路径.其中,分解法的类型学为研究者认识城市社区类型多样性特征提供了有效工具.从动态视角看,社区场域理论能有效回应社区多样性的特征,并从社区内各行动主体共同价值和紧密团结的社区网络入手指导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5):154-158
建制于高校法学院的中国法制史学科因其法学与史学的双重属性而独树一帜,但同时也与以实务为取向的法学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断裂。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基础理论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仍需通过实行渐进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的理解与认同,体会其深意。渐进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内容从静态立法到动态司法的渐进,教学体例从断代史到文化史的渐进,教学方法从单一讲授式到多元探究式的渐进。  相似文献   

15.
从艺术心理学的特定角度,重新审视、评价中国古代文论,探求文论的心论内涵,在文论与心论的交汇处,把握“文心”的动态流变与静态建构,进而揭示中国古代文论的艺术心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  杨东柱 《社科纵横》2011,(8):125-127
市民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经历了"三个分离",形成了"三种形态";尽管市民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从动态和静态角度研究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是马克思主义由传入到传播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准备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66年“文革”之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创阶段;从1966年“文革”开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曲折发展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胡浩 《创新》2009,3(11):58-60
技术创新研究既可从宏观层面也可从微观层面进行。微观层面研究主要有经营法、结构—行为—绩效法和资源基础法等三种。在这些方法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前两个阶段属于静态研究方法,而第三阶段中,动态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创新管理经历了从研发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常倩 《社科纵横》2010,25(11):75-76
甘肃是个民族成分复杂的西北大省,其民族交流是否能良性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和谐社会的创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及国家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政策开展,原聚居在县、乡、镇的少数民族群众纷纷进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市、区、县内定居,使得甘肃省内城市多民族化、文化多元化的现象愈加突出。甘肃省城内民族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在新形势下,影响甘肃省城市民族交流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意识的强化、城市内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格局、族际交流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当理解、省内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正当权益尚未完全解决、省政府城市民族工作的薄弱。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它的空间环境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蕴含着记忆和情感,积淀着历史与文化,也成为容纳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互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集市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空间,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乐家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本文以青海省西宁市乐家湾镇早市为个案,从空间、权力、恋地情结、行为趋同、互动共融等方面探讨公共空间对各民族精神空间的形塑机制,强调要让各民族对周边环境、社区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坚实有力的认同与归属,应当重视增强各民族在公共空间中的参与度与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