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学斌  武辉  贾俊花 《西北人口》2006,(3):23-26,29
人口乡村—城市迁移的动力机制问题是城市化问题的核心。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本文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是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本文拟从城市化的涵义出发,简要分析过去中国城市化过程的演进机制,同时认为,在现阶段西部城市化应以创新为起点,其动力有主动力(产业的空间聚集及其现代化)和从动力(如外资的带动、政府行为、人的主体因素影响)之分,从而提出城市化的动力系统框架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无论从城市人口变化还是城市空间变化角度观察,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中国的城市化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的城市化是以地方政府经营土地使用权为内在动力的空间城市化过程,这一机制是由一系列土地法规催生形成的。这一城市化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无意于解决人口城市化中跨省市流动人口的异地城市化问题;它造成空间意义上低效率的假性城市化;更为重要的是,它造成了具有宏观影响的土地金融风险。本文基此认为,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调整和规范地方政府策动的空间城市化机制,规避其产生的问题,通过激励设计促进城市化在机制与目标方面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水平的空间依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发现中国各地级市间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并据此勾画出城市化水平空间聚集的4种类型,其中高—高、低—低的正向空间依赖起主导作用。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也存在很强的空间依赖,构成城市化水平空间聚集的内在机制。空间误差回归模型较好验证并控制住了这种空间依赖关系。受户籍制度、工业化战略及进程影响,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比,开放程度对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南朝鲜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化及人口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20多年来,南朝鲜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经济增长。六十年代初开始,南朝鲜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扩大出口。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又发展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现在已向日、美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口其产品。南朝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大批工业区的建立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村劳动人口源源不断地涌进城市,大批人口得到就业,导致了急剧的城市化局面。六十年代初期,南朝鲜人口密度大,出生率高,扶养人口又多,并且60%以上的劳动力人口从事农业。从60年代初开始,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开始迅速增长。在其间,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快2~  相似文献   

6.
拉美过度城市化的教训与北京人口调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惟英 《人口研究》2006,30(4):84-89
过度城市化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突出现象。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的城市化模式。这种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却不能为其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从而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过程中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确保征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各地正在推广以土地换取社会保障的做法。从传统的就业安置模式过渡到社会保障安置模式,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征地劳动力市场就业、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来源、新旧安置模式衔接等难题。对这些问题要进行前瞻性研究,群策群力,切实保护好征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农村人口向城市区域转移的趋势还在继续,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人们向城市集中?城市是怎样成长的?城市为什么会成长?需要给予严密的理论论证与解释。一、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谈起今假设在一个国家只有两个地区A和B·A区和B区有相同的人口、相等的资源、相同的产业结构。而且,在同一技术水平下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是均等的。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分析,它们各自的供给完全可以满足其需求。所有这些,是经济方面的最基本的假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府关心城市化和人口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据联合国对158个国家的调查,政府对本国人口分布感到比较满意的只有19个国家,139个国家的政府对他们国土上的人口分布不同程度地感到不能满意,其中也包括一些城镇人口分布与城镇地域结构问题。我国幅员广大,工业化与城市化条件不尽相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空间布局方面又有过失误,有一些重大问题值得探讨,这里就我国城市化空间战略与组织方面的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 城市是人类改造环境建设的产物,是人类生产、生活及各种活动的中心。工业革命后,农村人口改变了单纯依靠土地为生的农业生产,大量涌入城市,开始了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迅猛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一、黑龙江省城市化过程及现状1.黑龙江省市镇人口增长由以市人口增长为主的缓慢增长阶段过渡到以镇人口增长为主的快速增长阶段。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居  相似文献   

11.
陈曦  吴英巨 《人口学刊》2024,(2):108-125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东北三省人口流失问题亟待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本文根据2005-2020年各省人口普查以及抽样调查数据,运用迁移网络与人口集聚度进一步细化研究主题的空间尺度并明确东北三省人口流出空间格局。本文基于人力资本迁移理论、新古典微观迁移理论与新空间经济学等构建了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理论框架,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验证经济与地方品质因素对东北三省流出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人口流出强度由北向南递减,区域内人口流动围绕哈长城市群与辽中南城市群呈现“一轴”的空间格局;东北三省区域外人口流出空间格局由“块状聚集”向“多点化聚集”转变,一级中心城市分布于京津地区,二级中心城市主要分布于青岛市、上海市、杭州市以及深圳市,三级中心城市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长三角城市群与成都市、郑州市、西安市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密集区平均以7.76%的城市面积集聚了80.59%的东北三省流出人口,东部沿海城市基本被均值区以及密集区覆盖,中部地区的密集区呈现“点状分布”的格局,西部地区基本被稀疏区覆盖,其中深圳市、天津市、上海市与厦门市的东北三省流出人口集聚度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城市;由...  相似文献   

12.
毛新雅  翟振武 《西北人口》2012,33(3):1-5,11
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往往遵循"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或者"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空间路径而展开。文章对"空间循环假说"、ROXY指数方法、"区域城市化"概念以及"差别城市化理论"等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的演绎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特点,文章认为,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与研究对中国城市化的道路模式、区域规划以及都市圈与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世界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分析了自1950年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未来30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人口考察团于1984年11月3日至12月21日赴墨西哥、巴西、智利重点考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和人口迁移问题.在考察中我们着重了解到,(1)拉美三国战后由于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替代政策的实施,大量外资和技术的引入,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城市化的高度发展.(2)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国家的对策.(3)处在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过渡的大庄园土地所有制,在土地集中和兼并继续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的进展也在迅速发展.由此排挤出来的农村剩余人口成为各大城市的源源不断的产业后备军.(4)区域开发吸引移民垦殖的经验教训和改变人口分布远景规划.(5)我们还深入城乡现场实施,以了解大都市的贫民窟,政府解决移民住宅和消除贫民窟的种种措施,以及为边远山区印地安部落建立的集中住宅区.这三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的历程,对于我们研究自己的城市化道路和调整人口分布问题,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分布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荣清 《人口研究》2005,29(5):19-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是从居住地看,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人口分布趋向于均等化;外围区人口迅速增长、地域人口密度差别很大;郊区人口缓慢增长。人口分布向单极集中。从工作地看,从业人口继续向城区,特别是市中心区集中,但城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第三产业人员增加,且比例在提高。由昼夜人口算得,中心区的昼夜人口比提高,外围区的昼夜人口比减少。以上变化说明,北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地域扩大的同时,中心区的中心地功能也在加强,各地域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促进转居农民就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转居农民是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的一种称谓 ,一纸户口变换并不能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和保障问题 ,因此 ,如何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并力争促进转居农民就业问题的实现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传统人口理论认为,人口城市化是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的必然过程,在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此过程已不可逆转,但其反作用力也同时存在,并形成多种梗阻因素。为挖掘这些因素,本文从社会保障均衡发展的角度展开研究:首先基于AHP多层次评价模型构建了城镇社会保障均等化评价体系,并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其空间格局,发现省区社会保障水平总指数存在显著正空间自相关,在地理分布上表现为集聚格局;然后应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社会保障均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空间误差模型(SEM)估计效果更好,政府供给是主要影响因素,空间溢出效应为显著促进因素,同时佐证了空间计量分析的必要性;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社会保障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有关我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论任何国家都要朝着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只是进程不同而已。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化势在必然。城市化的趋势在我国已引起广泛的注意。我国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城市化问题是一个更值得严肃思考、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仅就我国的城市化道路、模式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人口城市化的现状、未来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全面分析“八五”期间浙江省城市化特点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浙江城市化“水平滞后、规模偏小”及其他特殊情况,提出了尊重城市化的客观规律,消除城市化政策制度障碍,实行集中的与集约的城市化战略及一些较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口、经济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年份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利用合理假设,还原了理想人口控制之下我国城市化的理想效果和适当经济控制之下我国城市化的较好效果。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城市化水平低下源于人口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增长缺乏连续性;等值的人口增长率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限制作用大于等值的经济增长率的推动作用;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和人口数量过大的状况是导致表象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背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