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中村”的城市化特征及其问题分析——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伟文 《南方人口》2003,18(3):29-33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大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阶段.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城中村"的出现,"城中村"土地、人口、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城市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城市化过程的结果是城市人口规模、特别是市区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以人口为核心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北京地区城市化的突出特点首先是全市人口增长迅速。按照目前的辖区范围,1949年全市常住总人口为41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6万人,到1986年底,全市常住总人口达到971万人,比1949年净增加1.35倍,其中常住城市人口587万人,比1949年净增加2.34倍,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比全市城乡人口增加的速度高出73%。构成人口规模的增长因素,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相抵,净增加人口)和人口的迁移增长(即迁入北京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作为环境压力的测量指标,以江西省为例基于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06年人口、经济(人均GDP)和社会(主要是城市化率和产业比重)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具体作用.研究表明:(1)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2)人口数量是江西省生态足迹增大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3)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产生正效应;富裕程度增加也将加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4)城市化带来的消费结构改变和数量加大有可能导致环境压力的增大;(5)降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4.
吴华安  王崇举  石智雷 《西北人口》2010,31(6):82-86,92
从城市容量角度关注农民工城市化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本文从城市容量出发结合人口城市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城市容量是一个以人口负荷量为主体,包含自然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的三维系统,并建构了人口城市化与城市容量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架。认为,在现阶段,城市的自然容量和经济容量有助于人口城市化,而城市的社会容量则因无法满足农民工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而延缓着这一过程,也使农民工"半城市化"成为长期现象。因此,作出农民工城市化进程包括两个阶段、四种身份和八个特征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认为,解决农民工"半城市化"的关键须从城市的社会容量着手,系统地考虑三维容量之间的相互嵌入和协调扩张,并提出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 自从城市和城市发展变化的过程——城市化在地球上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现状分析和理论概括便应运而生,形成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尤其是关于城市化的概念,各国学者各执己见,因此它被称为“世界文献中存在着巨大分歧的问题之一”。就国际而言,城市化的含义通常被理解为人口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集中以及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但不同学科对城市化定义的原则和方法存在着分歧。经济学家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如英国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与城镇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城市化是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的过程,它既是以人口的重新分布为特征的人口现象,也是反映城市社区聚结构成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人口自乡村向城镇的转移既受乡村的推拉力的影响,又受城镇的拉拒力的制约。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推拉力决定着乡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的速度、过程和模式。近年来,我国大批乡村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开始向非农业生产部门转化,城镇以及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世界上还没有如此宏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的现成经验供我们参考。城市化的研究在我国成为一个重要的崭新的领域吸引着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许多研究乡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出版。本文试对近年来关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乡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的讨论进行归纳,并力图理清已经研究、涉及的领域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个人口大国,随着独立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981年城市人口已达1.56亿,不仅远远高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人口数,而且也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问题也愈益严重,进而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印度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存在问题及政府的对策,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对甘肃省城市化道路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城市化,最初的含义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过程,它包括人口地理位置的迁移、劳动力职业的转变和人口生活方式的变化三项基本内容。其中人口地理位置的迁移是后两者的前提。因此,这种城市化含义的中心内容是人口迁移,该定义适合于发达国家早期城市化的情...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运用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演变和土地利用互动的作用机理,对四平市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三率”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2)用人口分布与产业结构对比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的职业转移相对落后于空间转移;(3)通过多因素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化非经济拉动,而是建制镇数量增加和其规模扩大所致;(4)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建设与农村住宅“双重”蚕食耕地,加剧了人地矛盾;(5)今后四平应以农村产业化拉动人口职业转移,挖掘土地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大量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中,这就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我国随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将出现较多的乡村人口向市镇(城市和城镇的简称)集中,这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和提高人口质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人口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的一般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城市化是一个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和人口变动的综合性过程.本文主要是在人口学的框架里来探讨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基本格局和特点.为此,需要首先说明一下有关我国城市人口(这里以及下文均在广义上使用“城市人口”一词)的定义和统计口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之一,1989年城市人口比重达到86%。虽然城市化过程是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但由于澳大利亚本国历史、自然和经济的特点,城市发展情况又不同一般。一、移民与首府城市发展澳大利亚移民大多来自英国。殖民澳大利亚之际,正是英国人口激增、城市数量和规模  相似文献   

13.
近代城市化是由社会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分散式向集中式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经济活动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在计算机上模拟微观个体的行为并在宏观分析和微观基础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桥梁。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传统宏观经济模型在一些新  相似文献   

14.
<正> 城市是人类改造环境建造的产物,随着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高级复杂的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量愈显突出,并产生诸多生态问题。文本将对黑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生态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自六十年代以来,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城市人口“回归”的特殊人口现象,即大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纷纷迁往郊区和中小城镇,甚至回到原来祖居的乡村。本文试对其原因以及我国的城市化,作点初步讨论。城市人口“回归”及其原因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聚集,造成城市人口过度膨胀。这不仅影响到粮食、副食品等的供应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使一部分城市人口渗透到郊区、中小城镇和农村中来,成为“回归”人口。本来,城市的兴起,一开始是以工业和农业分离为特征的,即以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离为特征的。但是,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化人口又出现了“逆过程”。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大批破产的农民拥入城市,大量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这是当今各国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移,必将加速我国人口向市镇迁移和集聚,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城市化过程,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看,牵涉到社会各个经济领域的深刻变化,牵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当今经济发达的国家,在经历了漫长的城市化过程之后,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城市居民逐渐迁往郊区居住,郊区的第二、第三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这种郊区化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它有否一般规律?它的利与弊如何?今后发展的趋势如何?这些,对尚处在城市化阶段的我国来说,虽属超前的研究课题,然而,对研究当前我国城市化道路却不无参考价值。因而,笔者收集了一些资料,在介绍某些经济发达国家郊区化情况的基础上,作一些粗浅的剖析如下: 一、郊区化的出现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漫长阶段。它具体表现为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及其质量的提高。开初的“城”与“市”,一般有不同的含义:“城”是具有防卫意义的据点,一般设在交通要冲处,“市”则是指贸易  相似文献   

18.
贾静 《人口学刊》2018,(6):86-97
墨西哥许多研究证明工业化的空间发展与人口聚集有密切关系,然而与人口分散之间的关系却少有研究。墨西哥大城市出现的人口聚集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打破,人口分散出现端倪。就此现象,墨西哥学者持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口迁移模式的改变源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即福特主义工业化模式到弹性工业化模式的转变。在新的生产方式中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另一种城市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这是城市体系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墨西哥50年代起人口聚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在此过程中墨西哥的城市化已经进入集中分散时期,到达级差城市化的阶段。因此,大城市的人口出现分散,逐步迁移到中小城市,是级差城市化中的第三阶段。本文以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为例,通过分析"人口分散化"政策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实施过程、效果及影响,得出结论是墨西哥城的分散化发展模式,通过行政资源、产业和服务的均衡分布以及人口迁移的地域性变化,削弱了主要大城市的"资源中心"地位。国家对于中小城市在食品、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投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等值化分布,缓解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通过研究疏散化战略及其发展理念对墨西哥近几十年来城市政策的影响,以期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及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集中性城市化之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社会正处于向商品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从半自然和半产品性经济向商品经济和从传统社会末向工业化过程前期发展的同时,劳动资源也要在经济结构剧烈变化的过程中在各新产业中重新分配。工业化的规模集中趋势不仅要求资本和技术集中,也要求劳动力相应集中。从空间上讲,人口要随劳动力集中而迁移,即城市化过程。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而且也是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所证明了的一大规律。但是,在人口城市化方面,我国的办法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积极发展小城镇”,人口迁移政策实行“离土不离乡”,大力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变动趋势对我国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中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对城市房地产需求总量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为房地产市场带来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