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老如育儿     
父亲的肝病越来越严重了,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我和妹妹心里都明白,父亲养育我们时曾受了不少屎尿之苦,如今,父亲老了,生活不能自理,我们当然也该好好伺候他,报答养育之恩。但是,在照顾的过程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大小便  相似文献   

2.
正我2010年做幼儿教师,刚教小班时,觉得"难"处多:小班幼儿生活在父母身边三年多,突然,离开父母来到集体之中,很不习惯,开学时,哭哭啼啼的现象很普遍,需要幼儿老师像父母那样的哄他们。生活不能自理。吃饭、穿脱衣服、大小便都得要老师照料,小班幼儿老师实际是"保姆"。  相似文献   

3.
中阳县城内南街,居住着一位离休干部,他叫穆忠义。老穆瘫痪在床已经7年了,但他生活得很好。邻里们都说:“老穆有个好儿媳。”老穆今年82岁。75岁那年,老伴病故,时隔不久,他得了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于是,雇了一个保姆伺候。做了1年多,由于老穆大小便不能自理,人家嫌挣钱少不干了。老穆有四儿四女,孩子们商议后,决定一家一个月接去伺候。轮了1年多,轮到四儿子安生家时,老穆不肯走了。弟兄们商议之后,也认为老四两口子有时间,生活稳定,弟媳李俊平伺候老人最合适。4年时间,俊平待公爹同亲生父亲一样。夏天,她把老人扶到院子里乘凉;冬天,扶着…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事故中,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永远地离去了,他也因此失去了双手。从此弟弟的手便成了他的手。为了照顾他,弟弟从小到大总是形影不离地跟在他的身边,他除了学会了用脚趾头写字做作业外,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5.
我患脑溢血后,生活不能自理,在养病的10年中,曾先后请过两个保姆,都是来自农村50多岁的妇女,为人厚道,任劳任怨。但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比较狭隘,一开始不大适应大城市生活。因此,就有个本人学习我们热诚帮助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瘦身糖果     
查一路 《可乐》2008,(11):47-47
鱼不能以饵为生,花不能以瓶为家。小时候,妹妹常常生病。父亲是中医。妹妹喝完他配的中药,就能吃一勺白砂糖,这叫"过口"。白砂糖要凭票供应。很多时候,我们喝药后含的是水果糖。一次,妹妹又病了,父亲拿出一角钱,让我去买十粒水果糖。我只能吃一粒。这种糖是长方体,厚厚  相似文献   

7.
亲情:铭记着父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是心目中的第一大恩人——把二哥视作恩人胡适在虚龄五岁之前,同父亲胡传共同生活两年多。当时似懂非懂,故而影响不深。即便如此,也铭记着父亲的养育之恩。他在《四十自述》中追忆道:“我小时候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方块字教我认。”“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师》,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这样几句:“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因爱推爱,万物同仁。能尽其爱,斯为圣人。”这部书,胡…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6,(2)
洪战辉,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在读大学生,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经照顾妹妹整整12年!  相似文献   

9.
张世普 《中国农村》2007,(10):59-59
醒来后。妻子得知丈夫获救的消息非常平静,微笑着对大家说:我在吻到丈夫的一刹那,就知道上帝已经睁开了眼睛,我们的孩子需要父亲。我需要丈夫。他怎么忍心从我们身边把他带走呢?  相似文献   

10.
胡喜盈 《老友》2009,(4):42-42
13年前我母亲去世,父亲有30多年的高血压史,有过两次"小中风",全家人都替他担心。我们子女们和父亲分开居住,给他请了个保姆,保姆把所有家务活全包了,每顿做父亲最喜欢的给他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内疚     
正我10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医生说,因为母亲生病,妹妹不能吃母亲的奶。哥哥已上中学,每天给母亲熬药,指挥我们将家庭乐章继续奏下去。我每天给妹妹打牛奶,在母亲的言传  相似文献   

12.
老父九十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的老父亲今年90岁了岁月荏苒。90年的风霜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和胡须。他的背佝偻了,腿也弯了,走路不再大步流星。但他一点儿也不服老,偏要做出一些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儿来。比如说,他听力差了,却偏爱接电话。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打电话找我,父亲抢着接电话问:“你是谁﹖”对方答:“我是中学。”父亲便唤我说:“一个姓宗的人找你”还有一次有人打电话找我,我明明就坐在房间里,父亲却说我不在。我从房里跑到客厅接电话时,他已经把电话挂了。原来他听错了名字,以为别人找我妹妹。这样的事多了,我们就不让他去接电话,他…  相似文献   

13.
难请的保姆     
刘卫 《社区》2011,(36):47-47
母亲的眼睛高度近视,她的一只眼睛儿乎失明,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有一次,父亲偶尔在电话里谈起,说母亲做事时不是被拖把绊着脚,就是晒衣服看不清绳子。我们兄妹几个都不在身边,知道这个情况,心里非常着急,赶紧托人请个保姆照顾二老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何杲 《百姓生活》2014,(8):69-69
我们家可谓与教师这个职业很有缘分。老少三代10多口人,就有6人与教育结缘。父亲是中学教师。老伴儿和我妹妹是小学教师,大弟在艺术院校担任京剧专业教师。女儿幼师毕业后当了幼教老师。而我退休前是国企干部,曾在工会办的夜校兼任了多年文化课教师。几十年来,我们在不同的教育岗位上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批学生。这几幅老照片,见证了我家三代人的教师缘。如今,父母早已过世,我和老伴儿、妹妹、大弟也陆续退休了。虽然我们已离开教坛多年。但依然眷恋着以往曾任职的学校,怀念着一起共事的同事和教过的学生,回味着那段难忘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15.
周明 《山西老年》2009,(5):67-67
编辑同志:我儿子12岁时,因患病治疗不及时,留下了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现在我们也已经年老。请问,在我们去世后,他的法定扶养人应当是谁?  相似文献   

16.
老骥 《社区》2008,(23):18-19
我和王岐山从小在一个机关大院里长大,对他的早年经历算是略知一二。其父经历坎坷20世纪50年代初运动一来,就有人把王家给查抄了,但到了1956年,建设部还是指名道姓,要把这位高级工程师调入北京。记得那是1957年,我的父母从上海奉调进京,我和姐姐、妹妹随父母到了北京。王岐山和我同岁,我们同住一个机关大院,而他也是上有姐姐下有妹妹。更巧的是,我们两人的姐姐、妹妹又是同岁,因此两家的三个同岁孩子,便常常“配对儿”在一起玩。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声音     
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恐惧已经成了一种自然反应,甚至连母亲也怕他。小时候,我和妹妹以为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家家户户都有个酗酒的父亲,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发酒疯,无论怎么做都不合他的心意。  相似文献   

18.
孙惠芬 《社区》2008,(23):6-6
对我来说,创作和阅读就像两个吊桶打水,一个上来了,一个自然就下去了。我在写作时,不能读书,我在读书时,也不能写作。长篇小说《吉宽的马车》交稿后,我一直在阅读。我是一个没进过大学校门、只有初中文化的写作者,对我而言,书不仅仅是食物,还是灯塔,它除了养育我让我成长,还进一步照亮我的人生经验,焕发我的艺术想像,开启我对生活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文淑华老人1950年7月随丈夫支援鞍钢建设来到北国钢城鞍山。他们共同生育了两个儿子,儿子成家后,大儿子分出另过;老两口和二儿子比邻而居,一家人生活得十分幸福。1992年5月,退休在家的丈夫因病去世。11月,她突然收到妹夫从广州发来的电报:“你妹病危,速来粤”。文淑华焦急不已,连忙赶到广州。恰恰在这个时候,妹妹家里的那个外省保姆又不干了,为了照顾妹妹,文淑华就临时担起了帮助买菜、做饭的工作。1993年2月,文淑华的妹妹去世了。外甥专程从美国赶回来奔丧,把一切料理完后,他放心不下患有帕金森氏症的父亲…  相似文献   

20.
曾看过这样一则法制故事。为了照顾年老多病的独居父亲,子女们为父亲请了一位中年保姆,照顾父亲的烦恼没有了,但新的烦恼却接踵而至:随着父亲的离去,保姆却以父亲妻子的身份欲独享父亲遗产,因为她既有与父亲的结婚证,还有父亲将所有家产赠予保姆的遗书。此时子女们才清醒过来:既不能让保姆“缺位”,也不能让保姆“越位”,往往“越位”带来的损失比“缺位”还大。这不由得让研究教育的我,将这位保姆与课堂教学中的教材联系起来,并形成这样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是否已经“越位”了?如果已经“越位”了,那教材又是如何从“缺位”过度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