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朝花夕拾》是一部文情并茂的回忆性散文。它以浓厚的抒情笔调,诗的意境描述了鲁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作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抒情诗篇;它紧密地联结五四以后的现实,闪烁着战斗的火花,是对封建势力及“正人君子”斗争的锋利武器。《朝花夕拾》又是散文艺术中风格独异的珍品,在优美的散文中恰当地揉进杂文笔法,浓郁的诗意里交织着尖锐的社会批评,使《朝花夕拾》在艺术上放射出奇异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录十篇,其中,前五篇是二月至六月在北京写的,后五篇是九月至十一月在厦门写的,一九二七年编定成集,作《小引》和《后记》.全书以《后记》为最长,约六千六百字,以小引为最短,约九百字.本文中最长的是第一篇《狗·猫·鼠》,约五千余字;第四篇为最短,只二千五百余字.厦门所作的《藤野先生》是全书倒数第二篇,篇幅中等,不足四千字,然而,似乎被大家  相似文献   

3.
一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语言朴素、含义深长的散文。多年来,本文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都把文中的百草园当做乐园来解释,说“百草园确实优美,其乐无穷”。我们认为,这样解释脱离文章实际,违背作者意图,未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研究百草园,要从百草园的实际出发,主要是看这园子是否给了“我”应有的乐趣。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什么样子呢?四周泥墙,岌岌可危,拔何首乌藤会“弄坏了泥墙”。园内“人迹罕至”,是“荒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而且“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园中的桑椹、复盆子,都是介乎果与药之间的玩艺;唯一的树是高大的皂夹树,不能爬。鸣蝉自然是伏在这树的“树叶里”,无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的说法在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语体"散文或象征主义散文诗的源头,尽管称高长虹为"散文诗集的开先河者"与事实不符,却完全可以称他为开创者之一。通过比较《朝花夕拾》和《土仪》的写作、发表、结集出版情况可以知道,如果《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闲话风"的创作潮流的说法属实,那么开创现代散文"闲话风"创作潮流的系列文章应该是高长虹的《土仪》而不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此书中的第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1926年9月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的.鲁迅不因为取材于回忆中的往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课本注:“有要于时,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要,适应。”这种译法未将“有”和“于”字的意义落实,译文中又多出了“需要”一词,欠妥。翻译这一句,关键要弄清“要”的含义。我认为,该句中的“要”不作“适应”讲,应释为“约束”。《释名·释形体》、《广雅·释言》皆曰:“要,约也”。“要”作“约束”解,最初,仅限于君臣之间。《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要盟可犯”,阿休注:“臣  相似文献   

7.
北京人民出版社《古代散文选注》上册注云:“苦秦,即‘苦于秦’,受秦统治之苦。”山西人民出版社《历代散文选》注云:“苦秦,以秦为苦,即在秦的统治下深感痛苦。”这两种解释,均值得商榷。按“苦”的本义是一种野菜,味苦,也叫“荼”。如《诗经·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苦,苦菜也。”《毛诗正义》云:“此荼也。”引申为味道苦。如《诗经·邶风·谷风》:  相似文献   

8.
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鲁迅自己说这部回忆散文集“文体大概很杂乱”。这话很引人注目。人们知道,鲁迅历来很讲究艺术形式,很重视文体之美;曾经有人据其小说称他为Stylist(体裁家、文体家),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不无高兴地提到过这一点——为什么在文体显得更加重要的散文中反而会出现“杂乱”的现象呢?这话是不是只应理解为谦词呢? 看来不能。鲁迅不仅指出了这种杂乱,还介绍了“杂乱”的原因:“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这话很值得玩味。环境和文章的确是大有关系的;而且根据这段话,《朝花夕拾》十篇可以分为三组来研究。据我看,后五篇之末的《范爱农》一文,情形又有些特别,所以不如干脆分作四组。  相似文献   

9.
理查德·斯梯尔(1672-1729)和他的老朋友约瑟夫·艾迪生(1672-1719)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字。前者创办过《闲话报》,后者出版过《旁观者》杂志;他们的文章思想深刻,文笔犀利、幽默,涉及当时社会上各个方面的问题,影响很大。在《旁观者》第一期里,出版者向读者作了自我介绍,自称是“旁观者,”因为他喜欢从旁观察人生,不愿置身其间。第二期,即由斯梯尔撰稿介绍聚集在《旁观者》周围的整个俱乐部成员。成员有六,来自社会各个界层,各具特性,志趣均异,作者将他们刻划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JamesWaller)的处女作《廊桥遗梦》(“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在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却遭到一些重要报刊杂志的贬斥和讽刺。《华盛顿邮报·书的世界》发表了标题为《在玉米地里消遣》的讽刺评论。作者表面上劝说读者相信罗伯特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认为“他是个象征而不是个真人”,不要去注意“他言谈的平淡陈腐”,更不要认为弗兰西斯卡“是个幼稚浅薄的女人”,实际上批评得很尖锐。《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发表述评,挖苦作者把两人在厨房跳舞的情景描写得详细周全到了拖沓冗…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勰把《五经》看作是文学活动的指南,如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宗经》),而把《诗经》作为创作典范是不行的。葛洪《抱扑子·钧世》就指出:“《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鲁颂·閟宫》),何如王生之赋灵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乎?同说游猎,而《叔畋》(《郑凤·叔于田》)、《卢铃》(《齐风·卢令》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赋》)乎?”刘勰认为不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宗经)再看刘勰在《辨骚》里指出《离骚》“同于风雅”和“异乎经典”的两个“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缚着刘勰了。以上这种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来讨论过,这里只想对这种看法,提出点商榷意思。  相似文献   

12.
对凉山彝族“家支”概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川、滇两省大、小凉山彝族的“家支”,到底是属于什么性质?这是长期以来学术界聚讼纷纭的问题,迄今仍有异议。要研讨“家支”的性质,必须讲清三个层次:一是“家支”的概念;二是解放前“家支”的性质和作用;三是民主改革以后“家支”的性质和作用。这三个层次是密切相关的。而弄清“家支”的概念,则是解开后两个层次的一把钥匙。或者说,如果弄清了什么叫“家支”的问题,则后两个层次的问题就不难迎刃而解。限于篇幅,本文就“家支”的概念谈几点个人的刍见,以求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3.
引论:《朝花夕拾》是一本什么性质的文集在鲁迅生前亲自编定的著述集中,《朝花夕拾》一书的文体形态是十分特殊的。通常称之为“散文集”。然而我们如果承认对“散文”文体应作狭义的理解的话,那么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鲁迅自己也曾明确指出:该书各篇的“文体大概很杂乱”。那么它是“散文诗”集吗?在我国,“散文诗”的概念很模糊,集中的若干篇什似乎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发表了署名蔡德贵的文章《阿拉伯哲学家法拉比》。读后感受有三:这篇文章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本刊1982年第1期发表的拙作《关于研究新疆兄弟民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史的初步设想》和同年第4期发表的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的文章《论艾卜·奈斯尔·法拉比的逻辑学说》,此其一;其二,文章的作者断言法拉比是“阿拉伯哲学家”,“法拉比的国别是不成问题的”;其三,文章就“法拉比的哲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矛盾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公务文书,简称公文。它是有了社会公务活动后最早产生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联系工作的工具之一,是中国文章史的先河。魏文帝曹丕把包括应用文章在内的各种文章的写作,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梁代刘勰说它是“政事之先务”(《文心雕龙·书记》)。历代对公文写作都非常重视,认为它是公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对其要求极为严格。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辉煌灿烂的公务文章。《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散文文章集,也是我国第一部公文汇编。诸葛亮的《出师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问世以来,不同阶级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它作出了不同的评价。诚如鲁迅所说,从《红楼梦》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绛洞花主>小引·集外集拾遗》) 那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野心家江青又看见了什么呢?据她说,她看见大观园里有两个党:父党和母党,两党展开激烈的斗争,母党着实厉害,结局是“母党胜利了”。一句话,江青从《红楼梦》里看见了政治野心和阴谋诡计。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生有很多青年朋友,有些当时是在大学图书馆工作。在“文沙扑面,狼虎成群”的岁月里,他们曾默默地给鲁迅的战斗事业以有力的帮助。鲁迅说过:“和我们的文艺有一段姻缘的人,我们是要纪念的!”(《集外集拾遗·〈城与年〉插图本小引》)下面就是值得人们“纪念”的一些史实: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著名篇章。一九二六年十月写于厦门大学。这时他“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本文写成后,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莽原》半月刊,后收入《朝花夕拾》。青年时期的鲁迅即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为了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于一九二○年三月东渡日本,先在东京弘文书院江南班学习日语,一九○四年秋转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予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百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就在仙台医校,  相似文献   

19.
·政治.哲学·端正思想路线,与中央保持一致 余松(83·1)学习《邓小平文选》座淡会发言摘要 本刊编辑部(83·1)对认识活动应作综合统一的研究 张尚仁(83·1)李元阳哲学思想简论 伍雄武(83·1)略论彝族史诗《梅葛》中的原始哲学观念 普同金(84·1)“决策”概念初探 张尚仁(84·2)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道德,人道主义 于述芳(84·2)关于少数民族宗教调查研究的几个问题 宋恩常(84·2)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周域(84·4) ·民族理论·要划清中国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性质 民族问题的界限 陈连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几个问题 叶永华学…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诗和散文,幸福和不幸总是那样紧密地连在一起呢?”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代的日记》里曾这样热情地发出探究的疑问。是的,诗和散文确如航行在艺术海洋里的两艘姐妹船。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則——创造诗的意境。而“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散文和诗一样无疑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