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军部署及战略意图与南京大屠杀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军攻击南京的军事部署来看,日军兵分八路攻击南京,其意图显然是想占领中国的首都南京,并将中国精锐部队围歼于南京城下,彻底消灭中国军队的精锐力量。正因为如此,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即展开所谓"扫荡",大肆搜捕并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从战略角度来分析,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占领南京在政治上意义重大。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打击和削弱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与之签订城下之约,一举彻底解决所谓的"支那事变",对日本来说则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即从太平天国革命被中外反动派扑灭到中日甲午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时期。在笔者看来,我国小说理论的近代化,就酝酿于这个时期,酝酿于这个时期出现的早期改良主义者之手。鉴于笔者的这一看法迄今尚未见晚清小说理论研究界明确提出,故撰为此文,略事述说。如有不当,尚祈指正。洋务运动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张文魁 《理论界》2009,(4):150-152
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清政府为阻止太平军北上并协同江南大营扼杀新生的太平天国政权组建了江北大营,但这一地区性军事集团却被太平军两次击溃,最终被咸丰帝撤销番号。本文通过对其作战能力的探讨来说明其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6,(3)
昭和天皇的态度对日本对华战略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侵华初期的以战迫和主张到占领南京后的积极主战,再到侵华战争僵持期的"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以及日美开战后企图挽回战局的一系列战略选择上,昭和天皇发挥了重大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昭和天皇在御前会议上支持极为苛刻的对华和谈条件,以致遭到中国拒绝后,近卫内阁做出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决定,使战争陷入长期化。对此,昭和天皇难辞其咎,应该担负最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太平天国败亡的 14 0周年 (186 4~ 2 0 0 4 )。关于其失败原因 ,过去多强调外因 ,归咎于“为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所致。由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故这一结论是不全面不客观的。本文则是对洪仁绝命诗中所反映的太平天国灭亡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从内因入手 ,即太平天国本身的失误来探寻其失败之故。其主要问题有二 :一为缺乏英雄之君 ,即缺乏杰出的领袖来掌握全局 ,高瞻远瞩 ,以争取胜利 ;二为未行德政 ,天国的政治腐败、严刑峻法 ,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凝聚力 ,动摇了政权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而洪秀全则非英君雄主 ,他沉湎于宗教而不能任用贤能来改革弊政、励精图治 ,遂致国势日衰终底于亡。故他与朱元璋相比 ,一成一败绝非偶然。总之 ,从太平天国后期内在的因素来分析 ,其覆亡命运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奠都之初的妇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田起义之始,太平天国因为行军作战的需要,实行了男女别营的政策。但在奠都南京之前,妇女问题并未真正凸显。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面临着更严峻的军事压力。出于战争的需要,太平天国领导人把男女别营政策推广到全城,同时继续实行“裹胁”妇女的政策。大量的非战斗人员造成物资供应的沉重负担,且随着战事的恶化而加剧。重压之下,太平天国采取措施减少妇女人数,终至放弃男女别营政策,恢复了家庭,使大量的女子从准军人变回家庭妇女。这些举措既稳定了军心,也基本解决了令人颇伤脑筋的妇女问题,为太平天国渡过军事危机和取得前期的军事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太平天国败亡的140周年(1864~2004).关于其失败原因,过去多强调外因,归咎于"为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所致.由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故这一结论是不全面不客观的.本文则是对洪仁玕绝命诗中所反映的太平天国灭亡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从内因入手,即太平天国本身的失误来探寻其失败之故.其主要问题有二:一为缺乏英雄之君,即缺乏杰出的领袖来掌握全局,高瞻远瞩,以争取胜利;二为未行德政,天国的政治腐败、严刑峻法,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凝聚力,动摇了政权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而洪秀全则非英君雄主,他沉湎于宗教而不能任用贤能来改革弊政、励精图治,遂致国势日衰终底于亡.故他与朱元璋相比,一成一败绝非偶然.总之,从太平天国后期内在的因素来分析,其覆亡命运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8.
一八六○年以后,太平军曾两次进攻上海。从战略角度应该怎样评价这个历史事件呢?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太平天国后期战争的战略问题》(以下简称《太战》)断言:“攻打上海”“是太平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和对外关系上又一重大失策”。事实果真是这样么?否。 首先,从政治上看。  相似文献   

9.
进攻与防御是军事上的两个基本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通常,弱者防御,强者进攻.但是,俄罗斯在自己并非始终强大的情况下,把进攻作为主要军事思想,获得最大利益,则是例外.沙皇时期军事进攻是侵略扩张和寻找出海口的需要,苏联时期军事进攻是巩固国防和追求霸权主义的需要,当代俄罗斯军事进攻则是实现强国梦和重登国际舞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正> 赖文光在其《自述》中说过:"忠王李秀成者,不知君命而妄攻上海.不惟攻之不克,且失外国和约之大义,败国亡家.皆由此举."话说得很重.立意也很明确.多少年来、太平天国史研究者,多受其见解影响,对李秀成进攻上海多有贬斥.这是缺乏具体分析,极不客观的.从太平天国的实际利益和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洪秀全、洪仁玎都主张进攻上海,李秀成两次进攻上海,都是代表了太平天国中央领导集团的立场和意志,并不是"不知君命而妄攻"的.李秀成确有"不知君命"的分散主义思想,但不表现在进攻上海本身.要弄清进攻上海的问题.必须搞清当时的复杂背景,探讨许多问题.本文想就李秀成进攻上海的军事行动,战略动机,以及在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对侵略者认识的提高等力面进行一些分析,力求恢复历史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湘军是太平天国的主要敌手。曾国藩则为湘军的灵魂人物。因而,探讨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对于深入开展太平天国史、军事思想史研究无疑大有裨益。但过去,史学界对湘军战略,尤其是湘军军兴初期曾国藩战略思想缺乏全面、系统研究,本文拟从曾国藩思想产生的背景着手,探讨其演变的动态进程,并揭示演变之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代文献对钱江有大量记载 ,其中在记述他与太平天国关系的问题上互相矛盾 :一说他曾入江北清军雷以幕府 ,为之策划“厘捐”以济军需 ,对抗太平军 ,是“厘捐”制度的始作俑者 ;一说相反 ,称他是洪秀全的高级军师 ,在武昌为洪秀全策划了进攻并建都南京的战略。罗尔纲曾因此撰《钱江考》予以考证 ,否定了后说 ,但所据史料不充分 ,问题未根本解决 ,迄今异议仍存。本文运用在太谷学派遗书中发现的新史料 ,考证太平军占领武昌之前到建都南京之后 ,钱江在扬州与张积中、李龙川、雷以均有直接交往 ,补充并纠正了《钱江考》论据的缺失和部分判断的失误。钱江确是“厘捐”的策划者 ,而未加入太平军。  相似文献   

13.
一、“会防公所”是中外反革命势力进一步勾结的产物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中国地主阶级较大的官僚、士绅纷纷逃避。有的逃至别乡而止,更大的官绅则逃至县城定居,最大的官绅则逃至省会,逃至新兴的大都市去安身立命。江苏省、浙江省之较大官绅则群集于上海,以外国人的居留地为他们的安乐土。据统计,咸丰十年(1860年)在上海英、美人居留地居住的中国人已达三十万之多。至同治元年(1862年)竟然剧增至五十万人。外国人以最简陋之材料、最迅速之工程,大力进行建筑住房之投机活动。一转瞬间,即可攫得上千倍的巨额暴利横财。这大量的逃亡官绅,既希望托庇于外人,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更切盼借助外国侵略者的武力打败太平天国起义军,最终再次夺回他们已经失去的田产房屋、荣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八六○年五月,太平天国在第二次破江南大营之后,洪秀全在天京召开一次最高军事会议,谋求进取良策,当时陈玉成“意在救安省”。李世贤“意在取闽浙”,而洪仁玕、李秀成则主张进攻苏、常、上海。陈玉成当时“意在救安省”,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应该如何评价他的这一军事主张?这就要把当时安省的军事形势,以及清军的战略意图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考察,并把三个进取主张加以比较,才能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利弊和得失。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上海史上,太平军攻打上海是足可大书一笔的。多少年来人们通称“太平军三打上海”。这三次时间,一般是指1860年8月、1862年1月和5月。根据当时中外官方与私家文字记载,我们认为太平军为要夺取上海,曾八次发起对它的进攻。现按进攻上海先后顺序,稍作叙述:1860年4月,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等部,攻破围攻天京经年的“江南大营”后,乘胜挥师东征。6月,陈玉成部靖东主将刘玱林攻占苏州。太平天国设苏福省于苏州,作为经略淞沪的基地。下旬,李秀成派所部大佐将认天安陆顺得、荷天安麦冬良率先遣队一千五百人扫荡长江三角洲。陆顺得等势如破竹,占领太仓、嘉定、青浦,虽一度在松江受挫,无锡船工出身的承天福樊玉田被俘,但松江府城仍为攻克。此时英国牧师戴着“友好”面具,从上海相继赶到苏州,企图阻止太平军攻打上海。李秀成一时为“洋兄弟”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南京,这是继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一个于草莽间揭竿而起的农民武装,二三年间即建立了与清政府赫然南北对垒的政权,并蓄势待发,随时有挥师北上,直捣黄龙之势,这一事变对清政府来说,是比海外骚扰、五口通商更为直接严峻的生存威胁。清政府迅速调动军队,在南京附近设立江南江北大营,封锁长江沿线,组织对大平天国的防范与围剿。这种政治与军事的对峙  相似文献   

17.
<正> 太平天国癸丑三年(一八五三年)二月占领南京建都为天京后,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领导核心中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反映这种变化关系和几个主要领导人的主张、思想作风的历史资料,最集中最翔实的一篇,就是太平天国的官方文书《天父下凡诏旨书二》。这本小册子生动地纪录了太平天国癸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期间,上海人民在小刀会这一秘密结社的组织和领导下,于1853年(咸丰三年)9月7日发动武装起义,迅速占领上海及其附近的嘉定、宝山、南汇、川沙、青浦等县。起义者表示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并在起义数日后,即将他们属于天地会传统的“大明国”,改称为“太平天国”,上海城头飘扬起鲜明的太平天国的旗帜。后来,在清朝封建统治者与英、美、法资本主义侵略者的联合进攻下,于1855年(咸丰五年)2月17日从上海县城撤退。他们坚持了十八个月的英勇斗争。  相似文献   

19.
由林风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统率的太平天国北伐军,于1853年5月出师北征,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由江苏经安徽、河南、山西,再入河南经武安进入直隶境内,於9月29日攻克清军驻守的军事重镇临洺关。自太平军攻克临洺关,至1855年3月7日清军攻陷连镇,长达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太平军一直是在直隶对清军作战的。太平天国北伐军长躯直入,深入畿辅之地,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心。为阻止北伐军的进攻,清政府不得不调兵遣将,拚死抵抗。咸丰帝一方面命皇叔惠亲王绵愉统重兵驻  相似文献   

20.
由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罗尔纲教授主编的《太平天国文书》,1991年10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我国太平天国文献研究工作的一大成就,完成了太平天国史学界几代人的宿愿。 《太平天国文书》为大型影印图册,12开本,配以中文繁体和英文说明,印刷精美,装帧考究,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全书分诏旨、布告、下行公文、禀报、外事文书和其它六大类,收集了迄今国内外发现的太平天国文书精品114件,其中有不少珍贵文献,为国内外首次公布,对了解利研究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宗教、文化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