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牡丹文化意象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西部多元文化中所蕴含着的牡丹文化意象内涵丰富,符合了人们对文明生活的美好期盼。在历史上,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深受人们内心喜爱的牡丹意象得到了众多民族的认同,这一意象以各类民俗事项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为各民族之间达成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卉资源丰富,人们与花卉结下了不解的情缘,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其中牡丹以"国色天香"誉为花王和国花,足见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本文以牡丹的语言符号为中心,研究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探讨传统牡丹图纹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王顺娣  陈慧琳 《理论界》2020,(1):96-101
与唐人对牡丹的娇艳、秾丽和尊贵的礼赞不同,白居易对牡丹的描写主要着眼于其形态上的残败、品质上的妖艳以及颜色上的洁白,赋予牡丹既敏锐深邃又多元灵动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意蕴,使得他的牡丹意象呈现出与时代相异的审美特质。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与白居易的诗学观念、审美理想、文化心态以及思想意识是分不开的,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牡丹是世界名花。贵为“花中之王”。“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形容当时首都长安牡丹怒放时,万人空巷,震撼京城的著名诗句。真实地记录了牡丹在中国生长的悠久历史和花开时节的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5.
唐代赏玩牡丹之风有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唐以后,牡丹之所以红极一时,其中尤以深红牡丹为贵,是由于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契合时人好尚奢华的心理。伴随着赌博性质浓厚的斗草习俗,牡丹被当作斗富炫财的工具,夸富、斗富之风与赏花热潮自中唐以来并盛不衰。  相似文献   

6.
李向丽 《中州学刊》2007,(6):208-210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唐宋两朝花事繁荣,逐渐发展成为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一直延续至今。历代吟诵牡丹的诗歌浩若烟海,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唐宋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唐宋牡丹诗歌内容广泛,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主要有吟香、咏艳、歌洁、颂情、言志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丁云青同志是开封‘铁塔画室”的国画家,擅长花卉,尤工牡丹。现在,她画的牡丹已经行销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西德和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获各国友好人士及海外侨胞的好评。香港中华摄影学会还专门给她画  相似文献   

8.
程杰 《阴山学刊》2003,16(2):59-67
牡丹与梅花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是分别由唐、宋两代奠定的。就唐、宋两代而言 ,牡丹与梅花有着北方之花与南方之花 ,王公贵族之花与士人平民之花 ,美在颜色、气势与美在品格、意志的诸多分别 ,由此形成了文化象征功能上两相对立的格局。牡丹、梅花的地域分野至今在社情民意上仍有所反映。牡丹象征重在外在事功、物质文明、国家气象 ;梅花象征重在内在品格、精神文明、民族精神。这都是我们今天思考国花问题所必须面对的。两者相辅为用方能满足社会不同爱好 ,顺应文化多元诉求 ,同时也才能全面、准确、充分地体现我们的文化传统 ,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展示我们的社会理想。两花并仪是我国国花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牡丹江     
牡丹江,满语称牡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唐称忽汗河,是松花江重要支流,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牡丹岭,向北流入黑龙江省,经宁安、牡丹江市、海林、林口,向依兰县城附近汇入松花江,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0.
美的世界千娇百媚。牡丹雍容华贵,幽兰冰清玉洁。陶诗抱朴含真,杜诗沉雄盘郁。不同事物和不同作品具有形态各异和性质悬殊的美。人们的审美趣味千歧百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同的人爱好不同形态和不同性质的美。阮藉的《咏怀诗》,刘勰称赞“响逸调远”,沈德潜欣赏“寄兴无端”。同一事物或同一作品,使不同的人形成相异的审美感受和作出相异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