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公姬旦是西周初年的一位大政治家,是西周奴隶制王朝的开国重臣之一。他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相辅成王出师东征,平定管叔、蔡叔、霍叔联合纣子武庚及东方夷族的反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西周王朝的建立,对巩固和加强周王室的统治,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尚书》有古文与今文之分,古文尚书是晋人的伪作,今文尚书除尧典、皋陶谟、后世的作品外,其他诸篇均比较可靠。禹贡、洪范、吕刑等篇是研究殷代和周初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本文试图根据《尚书》来探索周公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周公是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杰出的政治家,是西周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在周王朝  相似文献   

3.
西周开国元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旦,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省岐山县北),故称周公。他在灭商建周,巩固西周政权,奠定西周典章制度等方面,建立过不朽功绩,对西周文明有过突出贡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但受到周人的崇敬,而且被后人念念不忘。孔子就常常对周公开创的周代文明赞叹不已,做梦也常梦见周公。  相似文献   

4.
周公是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为周朝的建立、巩固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诗经》中有相当多的诗篇产生在周公时代,那么,这部诗歌选集和周公有什么关系呢? “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还政后,“成王又留之以为太师”,主管音乐工作。他对“作乐”极为重视。认为这事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对  相似文献   

5.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通过制礼作乐,建立起一套以礼乐为核心的完整统治制度。周公构建的制度中影响重大的有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法制等。  相似文献   

6.
孔子曾曰,西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确,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文化变革时期,“旧制度废,新制度兴;旧文化废,新文化兴”。表现为政治上由奴隶制神权政治转换为奴隶制宗法政治;认识上由重鬼神转折到重人事;法律上由神判法转变至人判法等等。而西周一代美制之形成,实乃周公之首力。故此,本文从周公与西周法制建设关系上略做探讨。  相似文献   

7.
西周王朝的国土应包括成周王畿所在、周天子直辖的“中国”、在西周王朝军事征服基础上通过分批封建开拓出的四土、四国及其以外的部分多方之地。同以往相比 ,西周王朝的政治地理格局日渐呈现国家领土主权的统一完整性、政治地理格局的相对稳定性、国土结构的多层次性等颇为鲜明的时代性特点。总之 ,西周王朝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早期模式下 ,地方相对分权的统一的主权国家  相似文献   

8.
曹操曾经热情地歌颂过西周大政治家周公。他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那么,周公到底是靠什么法宝使国家统一,使天下归心的呢?本文就此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9.
西周王朝司法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授权, 即通过审判权之个别授予方式, 而不是建立专门的司 法官员体系来实现王朝的司法职能。 审判权在西周国家权力构建过程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 被授权者以王 朝代言人的身份处理争端、 消除纠纷、 团结力量、 控制权贵, 既贯彻了王朝的意志, 也使西周国家的公共权 力色彩得以体现。 不过西周特殊的政权体制与权力配置方式, 又使其审判权始终存在着弱化国家权力的反作 用, 其突出表现是世族政治控制司法权, 继而侵蚀国家权力。 准确认识西周司法模式的独特性, 对于分析 《周礼》 等传世文献与金文资料之差异原因, 进而探究早期中国法律的演进轨迹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中一些文化特质被吸收继承,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从而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之天的力量来决定收成的好坏,人们寄希望于自然之天,关注的是天与人的和谐,而古代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去寻找政治的合法性、社会运行的准则。西周时的周公也是如此。周公的天命观并不是讲天决定一切,实质上是他对政治生活的独特理解。本文主要研究了周公天命观的历史渊源、周公天命观的主要内容,探究了周公天命现在政治上的适用,最后分析其天命观的现实意义。周公的天命观及其政治实现,无不体现着重民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视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考古资料中所见的周人、秦人与西北地区的戎狄经历了长时段的冲击、冲突与融合过程。青铜器铭文不但以官方资料形式记载了戎狄对西周王朝的多次冲击以及西周王朝未能经受住其猛烈、持续冲击而最终灭亡之宿命,而且也反映了秦人虽为游牧民族,却在应对其他游牧民族冲击以及冲击西周王朝的过程中,吸收先进文化因素从而成功经受住了冲击,最终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史实。周人和秦人不同的历史命运,生动诠释了吴于廑先生关于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杰出政治家.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且影响深远。他辅佐武王伐纣灭商;辅佐成王总揽朝政;坚决果断地平乱东征.为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贡献.他分封建国,营建洛邑,制礼作乐,对西周政权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政治思想、法律.伦理思想方面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公姬旦是西周的开国元勋 ,是西周确立时期最关键、最重要的领导人物。他辅佐成王 ,东征平叛 ,营建东都洛邑 ,以血缘宗法为指导 ,推行分封制 ,“众建亲戚 ,以藩屏周” ,设宫分职 ,又完善井田制 ,特别是在礼制和音乐方面颇有建树 ,堪称古代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周公“制礼作乐 ,致政成王” ,在潜移默化中改进与统一各地习俗 ,从思想上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礼是人的行为道德规范 ,乐是礼的手段。礼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 ,在古代许多制度规程就是礼。《左传》讲《周礼》是本 ,周公就是制定周礼并将礼与音乐结合起来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研究西周王朝官制结构当中的大宰问题入手,着重对“分陕而治”施实的具体时间、界线地点、以及人物职官等几个方面作以再认识。我们认为,“分陕而治”应始于东都洛邑建成以后,当以郏山为界线,“陕”本是“郏”之误,“分陕而治”实际上是“分郏而治”,周公、召公分别是以大宰、大保的身份治理“东土”和“西土”,所谓的东西“二伯”之说,并不能成立。另外,文中对《尚书·洛浩》篇“命公后”的解释,包括对西周金文《作册大方鼎》中的“皇天尹”之“尹”的解释等,都发前人所未发,值得留意。  相似文献   

15.
周公是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自小聪明好学,成年后以笃厚仁孝、多才多艺著称,从父王处理政务或征战,才干过人.武王继位后,他任辅佐大臣,在灭殷建周中立下汗马功劳.武王崩,成王年少,局势不稳.周公临危受命,摄政称王,维护和巩固周王朝统一政权.他在大功告成后,又还政于成王,成为流芳百代的社稷大臣.  相似文献   

16.
周公对远古和夏商文化的整合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确立了敬德保民的统治思想,发展、健全了西周制度文化,整理、修订了"六经",为儒学的创立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中国由自然宗教发展为具有伦理宗教水平的文化形态.因此,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试论郑庄公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前701年)姓姬名寤生,河南新郑人。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代国君。庄公之父郑武公,名掘突,是郑国第二代国君。庄公的祖父郑桓公,名友,是西周厉王之少子,周宣王之庶弟。桓公姬友,起初是周王朝的司徒,因为几次同外族入侵者作战有功,被周王朝封作郑桓公,都棫林,即今之陕西华县的西北一带。从此,郑国就作为诸侯国之一,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桓公作了郑国第一任国君,同时郑桓公仍作周王朝卿士,即朝廷执政官,总掌西周大权。公元前八世纪,周与西戎入侵者作战,郑桓公为保卫周王朝英勇献  相似文献   

18.
"陪都"词考     
"陪都"是我国古代都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指在首都以外另设的首都,又称"两京制度".历史上的陪都建制,大多数学者将西周初年洛邑视为陪都制之滥觞,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无不模仿西周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相似文献   

19.
先周时代周人实行兄终弟及制,因此,周公据武王"乃今我兄弟相后"的意愿,即位为王。据兄终弟及制,周公理应再传位于管叔、蔡叔等其他的兄弟。但周公却力图改革,推行一继一及制,即传一次子,传一次弟,再传一次子,再传一次弟,依次类推。从而使管蔡即位为君的希望成为泡影。管蔡联合武庚叛乱,周公予以镇压,捍卫了新生的一继一及制。根据一继一及制,周公本可以传位于其子伯禽,但却传位于武王之子成王,以表明改制创新的公而无私。一继一及制在西周时期盛行了二百余年,"厉始革典",周厉王改革旧制,不再传弟而传子。此后周王朝基本上确立了"子继之法"。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中外学者虽然相继发现了一继一及制,但却囿于王国维西周实行"立子立嫡"即嫡长制的成见,不能对一继一及制做出正确的判断。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更兴起了对一继一及制的否定抹杀之风。有必要通过讨论,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6,(1):26-32
周公是一位极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对先秦诸子及后代思想、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周公谈人性,提出"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的重要命题。他的人性论偏于性善无不善,强调后天"习"的重要性、人的主动性。周公强调"心论"。他所说的"心"的内涵,包括忧患意识、敬,重视"心"尤多于重视外物、礼仪。他也极重视君王之心、贵族之心:尽心办事,不可贪图安逸。他强调心、教育、爱物三者的关系:长辈好好教导后辈,爱惜"土产",就能改善心。他认为环境对人性起重要作用,他重视教育、教化。可见,周公的"心"是人文心、历史心,而不是个人之私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