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党中央提出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加快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两个根本转变既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首先是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提出来的。1995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实现“九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鉴于“十五”时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仍然缓慢的情况,“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的关键是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事实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早已明确提出的思想,但时至今日却并未真正实现。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要构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首先  相似文献   

4.
<正>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客观趋势,作出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5.
<正>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电力企业加快实行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营运、法制化管理的步伐,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不仅要转变经济体制,而且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它必然要触动人  相似文献   

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首先是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提出来的。1995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实现“九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6年通过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  相似文献   

7.
<正> 1996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我们要围绕推进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1996年全省工交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突出工交工作重点,继续搞好国有企业改  相似文献   

8.
(一)纵观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是客观的必然趋势。为适应这种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把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筹码,而在生产要素中,劳动者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其中企业家的素质,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企业家就没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促进经济快速、健…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五全会《建议》指出,要实现“九五”和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当前来看,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真正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意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明确提出经济建设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要重视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然而多年来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片面性、盲目性认识,重速度,…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计划和目标确立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的方针;第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性转变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从历史观的角度审视这一方针.能够使我们加深对它的理解,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自觉性。一、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对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规律的自觉遵循唯物史观的一条根本原则.就是社会…  相似文献   

11.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当前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从扩大就业、改革税收、吸引社会资本以及增加居民投资机会几个方面做起,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经济增长转变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要实现扩大就业、收入提高和保障改善的民生发展目标,再继续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使社会民众有更多途径、方式参与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加快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农民、建设和谐农村,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湖北省仙桃、天门两个直管市,在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由高级生产要素的生产和流动所引致的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生产函数配置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动态演变过程,产业结构优化体现在发生配置方式变革的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各种生产函数的结构性调整,两者可归结为要素配置结构变革在不同层面上的体现。以要素配置结构变革为桥梁,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角度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并对大道定理进行拓展,认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相互推动,使经济增长过程表现出阶段性的动态演变路径。基于此,从产业结构的微观要素配置层面和宏观动态演进层面构建判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衡量体系,并指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决于政府诱导性结构变迁手段和市场内生性结构变迁动力间的兼容程度。  相似文献   

14.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条件则是经济体制。本文仅就中西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条件──体制条件的异同作些比较。一、中西体制条件的相同点1.都注意增强企业的活力。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是否具有活力,直接关系着整个经济发展的状态。因此,中西在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增强企业活力问题。我国把企业改革视作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从改革一开始就为增强企业活力进行了种种尝试。一是坚持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不仅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而且下大力…  相似文献   

15.
<正> 世纪之交,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正从温饱型迈向小康型;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市化进程也正从低速向高速方面转化。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增长型转变到集约增长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首先转变政府主导经济的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扮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经济思想、政策、法规、规划、经济杠杆等手段去实现的。此中,省级重在于引导,县级重在于实施、乡级重在于落实,而企业才是真正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责任人和承担者。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力度直接体现为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态度;政府的中长期规划体现着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扶持投资项目的要求直接体现对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为此,政府必须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想融入到制定工业“十一五”规划中去。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政府职能暴露出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体制诸多不适应之处。当前我国政府要推动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促使政府职能进一步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通过消除过多行政干预市场的职能,凸显出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指导经济的政府功能,实现由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社会经济的作用,在根本上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化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18.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一五”规划关注的一大主题。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已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且转变困难的原因,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正>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作为一种长期方针,是一个总的努力方向。但在具体操作中,则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具体情况有区别、分步骤地实施。并且,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国有企业在其集约化道路中,怎样与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相适应,并反过来对经济体制变革提出怎样的要求,已成为一个急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增长赖以维系的资源投入是多方面的,除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硬资源外,社会观念,经济体制,政策导向以及领导方式等软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物质要素投入受控的情形下,加强软资源开发就更具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