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中 《江淮论坛》2010,(3):84-89,152
梅洛-庞蒂基于知觉,发现了身体和空间的意义。对于意识哲学来说,身体永远都是次要的和卑贱的,但梅洛-庞蒂不仅解放了“身体”,而且还将它置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上。传统空间也在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窠臼下,难有新的作为和新的理解、体验。借助于身体,梅洛-庞蒂进一步发现和证明了深度空间的价值和意义。借助于这样两个中介和迂回策略,梅洛-庞蒂将他的美学还原到一个与自我、世界、他人相互交织而广阔的境域之中。可以说,梅洛-庞蒂的美学是以空间和身体作为起点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存在哲学的现象学--试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勾勒梅洛-庞蒂现象学思想的整体轮廓.就其思想渊源来看,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加以创造性综合的结果.梅洛-庞蒂的思想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通过把知觉活动的主体确定为肉身化的身体-主体,揭示了知觉的暖昧性特征,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他通过身体的意向性功能来解决他者的存在问题,从而为克服现象学的思想难题--唯我论问题--提供了一条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当代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概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实践克服认识论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哲学家同样致力干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的是他们主张以身体的主体性取代意识主体性,从而克服认识论哲学关于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成见,揭示出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并将艺术活动视为领悟这种关系的重要方式.身体主体性思想对于完善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理论,探究艺术的审美本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大春 《文史哲》2005,(2):127-133
梅洛-庞蒂哲学源于胡塞尔哲学理想的创造性修正。面对哲学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危机冲击的状况,梅洛-庞蒂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把现象学引向诗意之思,从而引发了哲学与非哲学、哲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这种艺术性的指向在早期思想中只有辅助性的价值,而在后期存在论建构中则是不可或缺的。最终说来,这种指向导致梅洛-庞蒂哲学成为一种感性的哲学,一种感性的诗学。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梅洛-庞蒂的哲学和美学的主要思想,评介其中三个主要论题:科学、哲学、知觉(身体)和艺术,画家与"看",文学和语言。  相似文献   

6.
贾玮 《东岳论丛》2011,32(7):79-82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式"理论被我们视为超越认识论美学局限的理想支点:在批判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基础上,梅洛-庞蒂拓展了康德"图式"、胡塞尔的"身体意向"等理论,论证说明"身体"作为源初意向性所在,决定着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体认。对于美学研究而言,"身体图式"理论不但有助于解决"感性与理性如何统一"等疑难,而且为我们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理论界对“身体”日益重视,“身体”日益取代“意识”而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话题.西方哲学界的这种“翻身”运动大致呈现为两个路向,一是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一是福柯、德勒兹为代表的结构—解构主义.这两个路向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潮结合,集成式地发展为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身体美学的兴盛,固然有感性解放的功用,但亦应避免让“身体”成为新的思想宰制.  相似文献   

8.
现代神经生理学从身心分离的角度,采用神经生理机制来理解和解释疼痛,但这一理论无法深入疼痛体验之中来予以阐释。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将身体视为身心统一体,从本己身体出发来理解疼痛,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疼痛作为一种本己知觉,发生在“我”的本己身体之中,“我”可以通过身体性和身体图式来把握自己身体的疼痛。与此同时,身心统一的身体作为知觉的主体也解决了自我身体与他人身体相互理解的问题。知觉、身体意向性和身体间性为“我”提供了理解他人疼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梅洛-庞蒂的身体表达理论,通过阐述肉身化主体及其意义投射,来说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如何以主客、心物交融的身体表达取代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传统西方哲学中身心二元对立使得身体现象被还原为身体表象,把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简化为空洞的思想。从现象学角度出发,作为知觉主体的身体是一个"能思维的物体",因而是"主体——客体"。身体与世界的接触是一种朦胧的知觉经验,身体这一"委身于世界之中的主体"是意义生成和变化的核心,它是无法还原的,沉默的身体已经先于一切意识的表象而使原初的意义显现在"绝对的明证"之中。以这种方式消除身心之间的鸿沟也就是以彻底经验主义的方式贯彻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从经验到体验: 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英国经验论是经验主义的第一种形态,实证主义和现象学是经验主义的第二种形态,那么由狄尔泰引发、梅洛-庞蒂推向高潮的所谓"体验哲学"则不啻为经验主义的第三种形态.由于梅洛-庞蒂强调身体性的行为、知觉以及"看"与"触"乃是体验的基本方式,从而把经验的主体由意识转向了身体、经验的对象由抽象的实在转向了活生生的真实世界、经验的效用由获得单纯的知识转向了"重临物、真、善重建的时刻",也将现代西方哲学推向了一种真正实至名归的"彻底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形而上学中,意识被理解为异于物质实体的其他类型实体或"心理材料"。梅洛—庞蒂的意识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意识概念,不是笛卡尔或胡塞尔意义上的纯粹意识,而是一种自然化的意识,一种处境化的意识或者介入意识。他从辩证的角度考察身心关系的问题,认为身体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意识也并非从外部作用于身体,身体和意识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分界线。因此,他的意识概念代表了其克服二元论的企图,是我们理解其全部哲学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梅洛-庞蒂的本体论建构以其身体现象学为依托,上承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描述,下接关于时间性与存在的现象学描述,呈现出了一个既贯之以理性精神、又辅之以生存论关怀的独特画面.然而,尽管梅洛-庞蒂努力为现象学争取关于生活世界的中心地位的观念,但是在梅洛-庞蒂对历史的理解中,他所关心的只是关于历史的具体概念,即在生存概念的基础上理解了的历史,这种历史是暖昧的.  相似文献   

13.
梅洛-庞蒂认为时间不在客观事物之中,也不在人的意识之中,时间只存在于人和事物的关系之中.时间不是像河流一样从过去向着现在和未来不停地流逝,而是一个意向相互重叠的网络,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交织、嵌连在一起,而这一网络的中心则是身体-主体.梅洛-庞蒂对时间的现象学理解使得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看待一些传统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梅洛-庞蒂关于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不仅在现象学运动中、而且在整个语言学转向中都具有其价值.这种语言哲学的出发点是知觉和经验,身体意向性构成为一切表达的基础.当然,它并不只是把语言看作为生存现象的一个方面,而是从文化的继承与刨新的角度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这种语言哲学表现为生存现象描述与形式结构分析的过渡环节,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含混的散文诗学.  相似文献   

15.
现代哲学受制于时间思维,但早期现代哲学和后期现代哲学提出了不同的时间模式。早期现代哲学根本忽视空间思维,后期现代哲学部分地接受了空间思维。梅洛—庞蒂哲学处在从现代哲学向当代哲学转换的中途,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空间思维模式,却没有放弃时间思维。这一哲学的关键概念是身体空间性或身体图式,它抛弃了早期现代哲学家坚持的在己空间和观念空间观,确立了被某些后期现代哲学家所接受的身体空间观,为我们揭示了本己身体与自然世界或文化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世界之肉这一概念的提出,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中还体现了现代思维的时间模式与当代思维的空间模式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张中 《江淮论坛》2013,(1):86-92
知(直)觉是梅洛-庞蒂美学的出发点,也是审美的重要环节。身体美学强调“互逆性”,使我们形成新异性直觉。我们可以重新组织知觉和布置空间,从而实现审美自由。语言是知(直)觉的首要目标与中介,也是感知世界、通达他人的必然之途。通过语言的中介和迂回,我们瞬间直觉事物本身。语言直接给予形象,它让我们生成艺术和审美自由感。对梅洛一庞蒂来说,艺术是一个关于自由的秘密。这一秘密会在审美知(直)觉和身体运作中被唤醒,而其全部意义也将被感知和体验。知觉是与“意义”的相遇,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在于知觉的发现、配置和构造。艺术是审美知觉的再创造.它是身体一主体运作的结果。进入审美,我们直接参与知觉和身体的交互融通、交相反馈过程:在这种互逆性的知觉与身体中,我们能够察知艺术的秘密。  相似文献   

17.
梅洛-庞蒂试图从前反思的知觉层面出发,以其所独有的含混逻辑来超越主客体二元论.他认为身体总在世界之中,而世界则在身体的知觉中本真地显现,世界的意义是主体(间)性和超验性的模棱两可的混合体.在其后期思想中,身体与世界的关系获得了"肉"这一存在要素的本体论奠基.然而,梅洛-庞蒂并没有彻底摆脱主体主义的阴影,其反二元论的方式实质上是对世界的非法观念化.  相似文献   

18.
梅洛-庞蒂借助于文学艺术的现象学研究,展开了感性哲学之旅,并针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批判.由此为我们提供了超越鲍姆嘉通美学局限的可能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笛卡尔哲学为代表的早期现代法国哲学主要表现为纯粹意识哲学,它追求明证性,追求观念的确定性;以梅洛-庞蒂哲学为代表的后期现代法国哲学主要体现为身体意识哲学,它承认含混性,关注的是知觉的确定性。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主要从现代法国哲学出发,围绕现代性的内在张力来讨论梅洛-庞蒂哲学对确定性概念的重新界定。以批判笛卡尔的观念的确定性为基础,这一工作主要呈现了知觉世界的确定性,同时涉及被知觉世界以及语言表达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梅洛-庞蒂是研究知觉与艺术关键的现象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观点及艺术理念都和当代的数字艺术产生了共鸣。当代数字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将观众通过具身感知置于艺术之中,并质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习惯性关系,在交流性体验、联觉性体验、时空性体验上呈现出新的转向。当前现象学研究往往具有注解性倾向,对于哲学家观点的理解,成为学术研究的终点。文章以对梅洛-庞蒂知觉理论的阐释为起点,将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作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中审美经验形成与呈现方式,为现象学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对话找到另一个开口,这个开口位于作品与欣赏主体之间,即艺术审美体验问题,也有助于找到新的体验世界的可能性以及认识人类自身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