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特大地震给中华民族,尤其是给地震灾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遇难呈祥,多难兴邦,多难之后痛定思痛方能够兴邦。本文通过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抢救生命财产过程中的大量事例,显示和揭示,是信息之痛、交通之痛、电力之痛和管理之痛,加大加重了汶川特大地震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之痛。分析导致这些痛之源头,设计解决这些痛之策略,就能够构建将“多难”转化为“兴邦”的现实通道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刘正永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36-138
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和政治含义,但其所彰显的诸如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勤劳品质等核心价值观都是一衣贯之的,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灼现铄铄光辉。在这次震惊世界的地震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再次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民族精神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与升华。总结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是当前理论工作者应该深入探讨和挖掘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4.
中外人生观一直是中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而涉及到两者间比较时,往往以唯洋论唱主调,然笔者认为枳非橘也,亦有所长。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本文将从最近发生的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选取几个片断中,佐证笔者观点。 相似文献
5.
王璐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4):26-30
灾难一直是文学表述的母题,汶川地震掀起了超越以往的灾难书写热潮。文章总结了有关汶川地震的文学书写,分析了各种体裁的表述特点,探讨了其精神不足。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媒体报道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传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的表现迥异于以往任何一次突发灾难事_件的报道,其快速反应、较强的专业性、较强的人情味和不顾危险、深入灾区采访的敬业精神,博得了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但是,当我们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这次地震报道时,不难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一是新闻娱乐化阴影犹存,如渲染朱坚强以娱乐受众,炒作范跑跑而有失严肃;二是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受长期养成的习惯思维的左右;三是媒体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唐慧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面对5.12特大地震,我国媒体显示了成熟的驾驭危机传播的能力,相对以往的灾难报道、突发事件报道,无论是在报道时效上、报道渠道上、报道模式上,还是公开程度上都有重大突破。快速、全面、公开、透明、以人为本、多媒体联动的抗震救灾报道成为新闻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在汶川地震诗歌中,写孩子的诗歌在数量上无疑是最多的,在质量与影响等方面也是很突出的。这不仅仅因为写孩子的诗歌多自古而然,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在于汶川大地震中,花季少年的夭折,令人痛心不已,抗震小英雄的坚强勇敢,又令人感动不已,情不自禁地以诗歌写孩子。总共有多少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恐怕迄今无人能说出确切的数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为读者提供了上佳的精神食粮,令人读后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地球进入强震期,从2008年5月开始,先后爆发了汶川、智利、海地、玉树、日本仙台等大地震.地震灾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地震灾区绿色重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汶川地震灾区作为西部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过去两年多的重建中,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恢复重建,但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本文在剖析制约汶川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汶川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我党坚持正确的理念,依靠正确的领导,依靠正确的组织指挥,依靠正确的舆论导向,成功地应对了风险,积累了抵御风险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刘瑾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4):130-13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是根据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和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形成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涵的过程。在汶川地震后,媒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角度对汶川地震报道进行观照,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丁红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04-107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批新闻从业人员快速赶赴灾情发生的第一现场,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一系列媒体手段将灾情信息真实、客观、快捷地传达给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各类媒体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时,发挥各自特长,充分整合资源,凸显了媒体联动的优势和特点,信息发布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和全面,媒体联动的程度之高,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总结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两年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经验和模式。这些经验和模式带来了四川灾后重建工作的伟大奇迹,应加以总结和推广。结合四川实地重建工作,仅从抗震救灾的经验来归纳,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灾后重建;三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14.
公共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以汶川地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冰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13-17
在政府独自力量不足以应对频繁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的背景下,以\ 相似文献
15.
甘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无一伤亡的例子表明,防灾教育的有效施行是学生在灾难面前得以保全的一个重要前提.对法律的执行力、防灾教育的供给和监督是防灾教育有效实行的制约因素.而重塑防灾教育的法律地位,弥补政府职能缺位,防止防灾教育权力虚置,保障防灾教育供给,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防灾意识和肪灾技能,实现社会防灾教育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17.
5.12汶川地震对成都市旅游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为适应灾后恢复重建的现实需要,成都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本文结合成都市旅游恢复重建不同阶段的目标,对灾后成都市旅游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策略,以积极配合灾后旅游重建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发现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文化水平低、性别比例失调、区域内转移等诸多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郭剑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29-31
以汶川地震为切入口,分析了我国现行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从灾害承受和管理能力建设,现行灾害救助体系与现代灾害保障需求,巨灾的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健全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对策,即构筑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不断加强灾害承受和管理能力建设以及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使许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女娲补天的起因和神话情节原型的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证据.把地震灾害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还荻得了解读天柱折、地维缺,以及山火、猛兽、浩洋、淫水、黑龙原型的全新视角.它们说明,女娲补天起因就是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补天神话原型是先民借助想像力征服地震灾害的一种形象化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