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咪拉 《北京纪事》2011,(7):56-61
世家苗子 戏校尖子 董圆圆出身于梨园世家,外祖母尚凌云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上海的红伶,父亲董文华和母亲尚明珠都是京剧名家。受家庭熏陶,董圆圆从小就喜欢京剧,跟随上小学的姐姐去学校参加宣传队活动,一眼被老师相中。  相似文献   

2.
掏钱围观     
史杰鹏 《可乐》2010,(12):62-63
东汉灵帝时,很多人喜欢书法。有个叫师宜官的人是其中翘楚,大字小字都很擅长。一片一寸见方的竹简,他竟然可以在上面写1000个字,估计微雕也就这样了。这家伙有个爱好,喜欢喝酒。他家里不差钱,按说在这方面闹不出什么事来。可他不,心血一来潮,一分钱也不带,径直跑到酒馆去,点上一桌子菜,自斟自饮。喝得微醺,才大呼小叫:“老板,我今儿出来得急,没带钱,咋办?”老板会意:“来人,给师大爷上笔墨!”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小男孩,父亲要他学拉丁文,但他对拉丁文不感兴趣,便对父亲说:“我不喜欢拉丁文,能不能换个事情做?”父亲说:“可以呀,你去挖水沟好啦,牧场正需要一条灌溉渠道。”于是,小男孩便真的到牧场去挖水沟。可是,拿惯笔的人,拿起锹来却十分吃力,当天他就累得疲惫不堪,他咬紧牙关再坚持了一天。到了傍晚,怎么也熬不住了,他只好承认:“疲累压倒了我的傲气。”他终于回到了学拉丁文的课堂上。在以后的岁月里,小男孩一直记着从这件挖水沟的小事中得到的教训:必须承认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人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正是这件小事,改变了小男孩的一生,使他…  相似文献   

4.
曾经听过这样一件趣事:有个皮鞋老板到国外考察市场,一次来到非洲的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终年都是高温,人们几乎都不穿皮鞋。他心想,这个地方根本没有什么市场可说,因为人们都不穿皮鞋啊!他回来后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偶然提起了这件事情,其中有个朋友也是做皮鞋的老板,他把这件事情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不久后,那个老板也到那个国家去了,回来以后就开发出新  相似文献   

5.
家父名叫李定,如今已是90岁高龄了。一位耄耄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自然有人要打探长寿秘诀,可他本人却说不清楚。不过有件事倒还值得一提,那就是他数十年来从未间断义务扫街,据母亲和家里人说,父亲扫街颇有些名堂:一是动手早,不烦人从退休至今,无论春夏秋冬,家父总是每天五点钟左右起床去扫街。二是日日功,不间断。一年中除凌晨有雨、街道泥泞无法清扫外,家父扫街从不间断。 对于家父的义务扫街活动,我的一贯态度是不宜过分鼓励,也不便硬性制止,并没有认真想过。最近我学习了几研究老年心理的文章,联系自己年近花甲之时的一些心态,对家父的扫街之举似乎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想,作为晚辈,从老人的行为中王少应当悟出这样几个道理:  相似文献   

6.
谷煜 《社区》2011,(14):16-17
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个10多岁的毛头小子。一天,他偷偷卖了血.买回了一个在当时认为没用的家伙——照相机。父亲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没有哭,只是告诉父亲,自己喜欢摄影。父亲倒也开明,卖掉两头猪。就送他去北京学艺。学成回家,父亲又东借西凑,筹钱为他在县城开了个照相馆,生意很是红火。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觉得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了。  相似文献   

7.
东北抗联的一面旗帜李兆麟原名李超兰,1908年生于辽宁辽阳。1931年九一八事件、日本帝国主义者武装侵占我东三省后,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他决心寻找抗日救国道路,去了北平,化名李烈生。回东北后,又曾化名张玉华、张寿篯。1931年12月的一天,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长胡乔木找到正在北平弘达高中读书的共青团员林郁青,征求他对组织上决定派他去东北搞抗日义勇军工作的意见。林表示同意后,胡乔木又说:“与你同去的还有两个‘反帝’的群众,他们都是东北人。一个叫李烈生,他是华北大学的挂名学生,是反日救国会的,最近参加了‘反帝’。另一个叫张国威…  相似文献   

8.
2009年6月5日早上,他离开人间,静静地走在了去往天堂的路上,我想那一刻,整个天堂都会安静下来,静静等待着,倾听他的声音。忘记了是哪一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看到他唱京剧,有板有眼的。后来知道,他喜欢京剧。还有一次,央枧主持人自己的晚会,他也唱了。喝完的时候,同事过去跟他开玩笑,  相似文献   

9.
纸上阳光     
陈树 《今日南国》2009,(6):57-57
儿子从小喜欢看父亲写信,父亲告诉他写信是最好的慰问方式。长大后,儿子去外地上大学,父亲让儿子每月给家里写一封信。  相似文献   

10.
阅读父亲     
父亲是一本无字的书,父亲是一首无言的诗。要读懂父亲,必须用心灵去感悟……阅读父亲,让我领悟到海燕搏击风雨的澎湃激情。我喜欢吟诵高尔基的《海燕》,我从阅读父亲二十年的从军经历中,深深感受到,他就是一只勇于在事业的征途上顽强拼博、积极进取的海燕。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他无论干什么都喜欢追求卓越非凡。为了把工作干得更出色,他经常加班加点。记得有一次,我整整一个星期未见到父亲,我问妈妈:"爸爸去哪里了",妈妈告诉我:"你爸爸哪里也没有去,他晚上十二点回来,早上四、五点钟又去上班,这其间你正在熟睡,当然  相似文献   

11.
1978年,翟墨生于北京。父亲是一位酷爱京剧的戏迷,那时家里的那台老式“砖头”录音机和数不胜数的京剧磁带,使京剧唱段成为家里长盛不衰的“流行歌曲”。父亲喜欢听、喜欢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翟墨。小翟墨慢慢地对京剧特有的声腔韵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2.
他去美国念电影学院时已经26岁了,这件事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告诉他:纽约百老汇每年有几万人去争几个角色,电影这条路走不通。他义无反顾地去了,这个曾经羞涩腼腆的人漂洋过海去了美国。那么结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带钱谈恋爱     
朋友的女儿考入北京一所大学,他这个做父亲的自然非常高兴。开学时父亲送女儿去北京,到学校后得知,和她同寝室的3位同学中,一位是贫困生,家里每月只给生活费200元,一位父亲是老板,每月生活费千元以上,还有一位叫纹纹的,父母也是工薪族,每月家里给600元。班里大多数同学家里也都给这些。于是,他就把女儿的生活费锁定在这个数字上。  相似文献   

14.
成亮、亲属吴启华的访谈中得知,白乙化学名荣欧,字野鹤,满族人。白乙化家境原本殷实,依靠父亲在邮政部门任职的收入补贴家用,不幸白乙化幼年丧母,六岁时父亲又迫于兵乱离开邮政与继母外出奔劳谋生,白乙化依靠祖辈和叔伯照看。他幼年聪明讨人喜爱,在亲朋资助下进学堂念书,12岁就习诗摹画、喜欢音律,被乡里人称“神童小才子”。13岁考进了辽阳中学,不久转入辽阳师范,视野逐渐开扩,追求新思想,常和同学到县城白塔公园向群众宣传抗日、抵制日货。曾教过白乙化的康老师,还记得当时白乙化站在白塔前演讲时言辞犀利、观点鲜明、理足气畅博得父老乡亲热烈鼓掌的情景。他说:白乙化喜欢历史课,他不赞成帝制而坚持自己主张,常和校长争辩是非。这一消息传回乡里亲朋们担心他学业受阻,又盼望他茁壮成才,因而吓唬他说:再跟校长顶嘴,就不供你念书啦!这件事被同村一长者马兴洲、当时担任东北军第16军参谋长,回村探家时知道后说:“白乙化小小年岁敢作敢为,将来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好材料。”于是推荐他到沈阳进入东北军教导大队。此举正中白乙化胸怀,对日本人侵犯家乡而愤怒,早就想从军报国的白乙化结业后又报考了东北军讲武堂步兵科。在学习期间他公开抨击军阀们只顾相互争夺地盘却无心抗日保国等言论,得到白乙化1911年6月11日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1953年,我们部队参加抗美援朝胜利回国后,曾在白乙化的家乡辽阳小驻,我们三名原中国大学和附属中学的同学、战友曾去县城的太子河区曙光乡,白乙化的家乡石场峪村和他读书的学校访拜。在与白乙化侄子白许多同学赞赏却被校方视为逆向言行,迫使他离开了喜爱的专业。  相似文献   

15.
"山后八军"作为五代"山后"地区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史料记载出入处较多,存有概念混淆、内涵及外延不明等情况。五代"山后八军",实乃唐末幽州刘仁恭首设于山后地区,源自八个具有防御性质的军镇,名称上沿袭幽州东北的"八防御军"而来。五代"山后八军"与宋"山后八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概念。  相似文献   

16.
大学毕业后,去了离家很远的城市工作,每年,也只在略长的假期可以回家看看。 只是每次假期结束回来时,会为同一件事为难。在家的几天,总是没有留意什么时候,父母会零零散散地给我备下那么多要带回的东西。且都是一些极其简单寻常的物品,比如母亲做的葱油饼、父亲赶早市买的土鸡蛋、我曾经爱吃的家乡产的一种糕点,  相似文献   

17.
韩旭 《北京纪事》2011,(6):44-47
乱世风雨,从艺蹇途 李慧芬(后改名李韵秋)出身于梨园世家,她祖父李永华先生和父亲李铁如先生都是在东北享名的武净。李慧芬儿时与父母以及姐姐李慧君、哥哥李元春在东北大连生活,当时父亲带着一家人在大连演戏。李慧芬深受家庭影响,从小就酷爱京剧。  相似文献   

18.
我去应聘一个秘书岗位,考官问:“你喜欢怎样的老板?”我回答:“老板不是被用来喜欢的,他是付我工资、我得替他工作的那个人。所以,喜欢怎样的人,与老板无关。”我碰到的第一个老板是位老先生,头顶已经没剩下几根头发了,可是工作能力却一点没打折扣,更难得  相似文献   

19.
小抄写员     
叙利奥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十二岁,是个黑头发,皮肤白净的男孩子。他的父亲在铁路上做职员,家里还有好几个比叙利奥小的子女。一家人过着节俭的生活,但钱还是不够用。父亲没因为孩子多觉得累赘,依然一味爱着他们。对叙利奥,更是件件事都依着他,只有对他在学校里的功课,却一点儿也不放松地督促。  相似文献   

20.
安琪 《新天地》2013,(6):16-17
郑洪升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今年80岁的他可是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不但喜欢去了解,还喜欢亲自试试。2010年初,郑老爷子开始在电脑上看儿子郑渊洁和孙子郑亚旗的微博,看着看着,他觉得这事挺靠谱,有什么想说的话发到网上,立刻许多人就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