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莉 《江汉论坛》2005,(8):95-98
南宋时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全国崇奉道教神真武的中心地。由于皇室对真武的大力推崇,以临安为中心的杭嘉湖平原民间信仰便形成浓烈之风气,其表现便是真武灵应广播,祭祀真武的观堂遍建,三月三真武节影响深远。元代的杭嘉湖平原民间对真武的信仰依旧深刻,不仅宋代所建真武宫观得到修复,而且新建了一些真武庙,三月三真武诞节的传统仍延续下来,直至明清。  相似文献   

2.
27珏山     
珏山,地处太行山脉,海拔九百七十三米,位于晋城市区东南二十公里处的丹河南岸。珏山景区真武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道场,被称为“晋地奥室”、“文峰奥区”,供奉真武帝君,与武当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武当山是真武帝君的修炼之地,而珏山则是其镇守之所。  相似文献   

3.
元代道教文学的力作 --《武当纪胜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纪胜集>是元代江西的文人隐士罗霆震的一部诗歌专集.它以湖北武当山的宫观祠庙、楼台殿阁、峰岩涧谷、潭泉溪池等诸名胜为歌泳对象,在艺术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形象鲜明而丰满,意境雄阔而幽雅,风格酣畅淋漓而又浪漫飘逸,是道教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4.
薄荷片推荐:看过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名门正派中有一个武当派,于明代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武当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动圣地。而赋予武当盛名的不仅仅是武当派,还有仙境般的自然景色和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武当山以天机生化的旨趣和透脱通达的胸怀,将山的雄奇与妩媚,水的流荡与静谧,雾的生腾与凄婉,人生意态的高远与宽阔,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5.
新《辞海》对“武当山”条注云:“主峰武当山(一称紫霄峰、太和山),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山势峻拔,有上、下十八盘等险路及七十二峰、三十六涧等胜景。”此注两处有误。一是“主峰武当山(一称紫霄峰、太和山)”之说实误。武当山的主峰是天柱峰,非紫霄峰。《均州志》和《太和山志》俱云:武当主峰天柱峰。《读史方舆纪要》载;“武当山……群峰最高者,天柱为之冠。  相似文献   

6.
论道教的洞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生 《文史哲》2003,(5):54-62
向往返还与天地合一之境 ,寻觅洞室或利用堪舆术发现“地穴”,因之设立宫观、御修真 ,冀以回归母体 ,得道成仙 ,这就是道教的宗教理想。在其信仰支持下 ,道教的洞穴和建筑被认为具有生命转化功能。此乃道教建筑的功能和文化规定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46九宫山     
九宫山位于幕阜山脉中段,湖北省通山县境内,与江西省相邻,与通山县城直距28公里。因集九层山峰,形似八卦九宫而得名,是道教御制派本山,钦天瑞庆宫是御制派的主要宫观,始建于南宋。主峰海拔1656米。主要道教宫观建筑在古时九宫八景之一的“屏列三峰”之两翼。  相似文献   

8.
齐云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之一,原被列为七十二福地之内。何谓福地?答曰:“道教称大地名山间仙人所居胜地。”故齐云山又称“福寿山”,为道家所命名。本山道人自训齐云山和武当山(湖北)、鹄鸣山(四川)、龙虎山(江西)并列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道教分正一(张道陵创,颂《正一经》)、全真(王重阳创)两大派,信奉正一派  相似文献   

9.
薄荷片推荐:齐云山风光奇丽动人,有各种奇峰,怪岩幽洞,以及诸多湖潭泉瀑。其中形似山峰的香炉峰,巧夺天工的石桥岩,幽幻莫测的仙洞、清秀静逸的云岩湖、抛金洒玉的珠帘泉最令人神怡心酵。齐云山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旧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  相似文献   

10.
湖北的道教圣地当属武当山,这是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这里层峦叠嶂,峰奇谷险、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宏大的道教建筑群隐现于山麓涧谷之中,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九歌东皇太一篇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中的“东皇太一”一名,既叫“太一”,为什么又冠土“东皇”呢?它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神呢?对此,过去注家和《楚辞》的研究者,大多遵守东汉王逸的注释。但是,王注是靠不住的。《九歌》原是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的人民祭祀诸神时所用的歌曲;《九歌》篇题中的诸神,乃是该地群众性的信仰。可是,王逸却将“东皇太一”篇题释作:“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这里,以为太一又是东帝、把太一与东帝混淆起来;同时,又以为太一的地位高居于五帝之上。既把东皇太一一名解释为汉人观念中有从属关系的两个神,又硬把它们统一在一起,无论如何解释不通。事实上,把太一组织在五帝之上、把五帝安排在太一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观”的角度对道教与基督教进行了比较 ,即从人的起源、人神关系、人与自然、人性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这一比较不仅揭示了道教与基督教对“人”的不同理解 ,而且从中可看出道教以人为中心 ,人神同质 ,人可通过修炼得道成仙 ;而基督教以神为中心 ,人神不同质 ,人也不能变成上帝 ,人只待上帝拯救的不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魏德毓 《社会科学》2006,(11):153-160
明中叶以降,道教逐渐远离国家政治中心,走向“世俗化”的发展道路,一般认为这是道教走向“衰落”的标志。正一派道教于宋元之际传入闽西之后,最初是在连城的石门岩建观修持。明末清初,闽西正一派道士开始脱离原有的宫观,在各地民间建立道坛,成为“世俗化”的火居道士。自清代以来,闽西火居道士的道坛和人数日益增多,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与社会影响力。因此,明中叶以来的道教“世俗化”,并不意味着道教的“衰落”,而是反映了道教发展的新形态与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梅莉 《江汉论坛》2006,(7):89-93
武当山进香民俗兴起于宋代,到明代已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风俗,清以后,武当山地位虽有下降,但民间仍盛行朝武当的习俗。从朝山规模和影响来看,湖北香客最为引人注目,构成了武当山香客的主要来源。湖北民众武当朝香的风俗持续时间长、分布区域广、香客多随香会组织出行;朝山之人以平民百姓为主,也有绅士、吏员的参与;进香的时间一年四季均有,以农闲时较多;各地朝山的频率不一,根据离武当山的远近,或三年一朝,或一年一朝。  相似文献   

15.
隋文帝杨坚之崇信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关于他与道教的关系,则所知甚少,学界对此尚未进行探讨。本文试图就此发表一些浅见,以引起治史者的注意。杨坚自幼出生成长于佛教环境中,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多次表白:“朕尊崇三宝,归向情深,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朕于佛教,敬信情重”。他对道教,起初尚无好感,但他不采取北齐文宣帝式的打击道教政策,而是“复行佛逍二教”,对道教的发展同样予以扶持。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史的座标上深深刻划出宗教迅速发展的轨迹,传统文化孕育下的道教羽毛渐丰,外来佛教也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交  相似文献   

16.
北宋宫观官设置始于太宗,真宗崇道而增重其事,宫观官制度遂成.北宋前期,宫观官多由朝廷重臣兼任,经常参与宫观管理及道教活动,实理其事.熙宁年间,由于王安石变法等原因,宫观官成为统治者用以"佚老优贤"、处置异己者的闲职.徽宗时,出现了挂空衔而食禄的祠禄宫观官与实理其事的兼职宫观官并存的局面.宫观官制度是宋代特有的职官制度,其形成、发展、高潮均在北宋,南宋沿袭之.  相似文献   

17.
道教自创教以来就宣称其宗教之“师”的神圣性来自于神授,然而不同派别的祖师和神授的经书各不相同,在魏晋南北朝道教教理教义不断走向融合的过程中,道教的神灵体系也不断趋向整合,形成了“一炁化三清”的神灵体系和道、经、师的“三宝”观念,从理论上解决了人间的“师”在天上的依据,一定程度上为拥有不同祖师的道教派别找到了神圣性上的统一,这为建立整体性的道教“师道”奠定了神圣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历经20余次重修。现存主体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其现存国内最大的明代真武大帝铜像、最大的古铜镜、罕见的宋式斗拱、精美绝伦的“三雕两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以及华南最大的戏台,均为堪称一绝、流芳百世的人文杰作。佛山祖庙因此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之宝”。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祖庙曾是佛山民众拜祭北帝神的重要场所。北帝神崇拜,作为岭南社会的重要历史现象,是岭南民间信仰系统的主干。北帝名玄武,又称真武。自宋钦宗始,历朝皇帝对真武神均赐封有加,北帝神成为官方认可的主要…  相似文献   

19.
宋晶 《江汉论坛》2007,(9):62-64
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包含十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有天道贵生、济物度人的伦理取向;慈俭不争、劝善成仙的道德追求;忠孝仁义、诚信不欺的价值观念等三个方面.这些道经伴随真武神信仰的传播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道教信徒有明显的道德教化作用,对宋代以后民间社会的伦理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神”和“衣服”,怎么等同呢?然而在傣语里,两者不仅意相通,而且还是一个同音词。 傣语称“神”,译音为“色”;人穿的衣服,译音也是“色”(se。衣穿人身,御寒保暖,护人肌肤。神在傣胞观念中,只要如期祭之,献媚于神,取悦于神,那么无论寨神、勐神,都是保护、赐福于人的。可见“衣”和“神”在傣语中语义有相通之处。这样,对傣族同胞在特定环境中视衣服和神的观念等同,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