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孟乐道精神分为君子之乐、贤士之乐和圣人之乐.君子弘道以求学习、交友、有志之乐;贤士以“立命”“修身”得求“知命”事天”之乐;圣人求仁且智而得以忘忧乐道.先秦儒士正是以此三者为生活信念、道德准则和最完美人格理想而求达观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2.
关于“孔颜之乐”,仅仅运用精神对于物质的超越关系进行解释,把它理解成为一种基于心灵调适而来的精神愉悦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二程、朱熹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们否定了“乐道”说并进而提出了“乐‘只去自家身上讨’”的正面主张。从这一主张来看,孔颜之乐是人生“元自有个乐”的本体和“且就实处做工夫”的工夫的统一。如此理解的孔颜之乐,建基于宋代理学彰显的儒学“万物一体”世界观。“万物一体”的恰当内涵在于它的本体意义,而非境界意义。孔颜之乐与“万物一体”世界观的耦合关系可以从两方面予以说明:一是二程、朱熹对于颜子之乐与曾点之乐所进行的自觉和到位的区分;二是孔颜之乐的话题兴起与儒学的世界观建构在宋代的历史同步。如果把孔颜之乐作为儒学“万物一体”世界观的意义表征的话,那么,它的美学意义在于表明,审美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主观性的精神生活,也是每一个人本体性的在世状态,后者可以概括为“人生本体即是一乐”或“人生即审美”的命题。如此理解孔颜之乐的美学内涵,既可以使中国古代美学研究走出境界论的主流思维,也可以接应西方美学从柏拉图主义美学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新变。  相似文献   

3.
长寿乃世人之心愿。通过愉悦精神、调节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以延长人的寿命,并非天方夜谭。以下延年益寿“十乐”妙法供老年朋友参考:知足之乐———知足者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富也安然,贫也安然,布衣得暖胜似锦;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大鱼大肉固然香,粗茶淡饭更香甜;名也不贪,利也不贫,清心寡欲,宁静致远,知足赛过长生药。天伦之乐———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慰藉侍奉老人;老人也要亲近子女,或教诲晚辈,或接送上学,或携孙子孙女逛公园。年节假日老少和睦相聚,共享天伦之乐。这就是常被人戏称的“孙子疗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分析孔子的言论和行为方面入手,论证孔子把快乐作为君子的标准和仁的内容之一,主张以道求乐、以礼求乐、以教求乐、以学求乐、以友求乐。同时也不排斥其他诸方面的人生之乐,如音乐之乐、美食之乐、山水之乐、游憩之乐、财富之乐、居官之乐等。但孔子的快乐主义思想与纵欲主义不同,是以“克己复礼”为条件的,因而更强调追求道德的快乐,倡导有节制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5.
静一 《新天地》2016,(6):34-35
饲养宠物之前,老人有两样东西要操心,一是宠物之乐,一是身心自由。饲养宠物好处与乐趣多多,但也可能因此身心被捆绑而不胜其累。对老年人来说,最佳的解决之道在于平衡和选择。一般来说,晚年生活的自由比宠物之乐更难得。  相似文献   

6.
任放 《老友》2008,(4):62-62
我退休11年来,手脚灵便,身体硬朗,这大概都得益于我的"五乐"养生法。志趣之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离退休老人生活处于由忙到闲的转变之中,如果整天无所事事,不仅生活感到空虚,而且也影响身体健康。我退休  相似文献   

7.
由“鱼之乐”说及“知”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对《庄子·秋水》中“鱼之乐”寓言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哲学中“知”的复杂内涵。作者由分析《庄子·齐物论》中“知”的意义入手,疏解“鱼之乐”中“知”所包含的知识与信念两层含义纠缠的纽结,并联系西方哲学家如摩尔与维特根斯坦对“知道”与“相信”的用法的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最后对比、揭示庄子与儒家对“自知”与“相知”的不同态度背后所寄托的不同生活或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8.
《成才与就业》2009,(5):60-60
如今在美国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通过“老人游学营”边旅游,边学习。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老人游学营”的创始人是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马蒂·诺尔顿。1975年,他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首次举办“老人游学营”。  相似文献   

9.
“乐(lè)”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重要的理论范畴。其美学意蕴有三:是审美过程中主体的审美愉悦感的重要体现;是对中国古代以诗、乐(yuè)、舞为代表的艺术创造或审美活动所引发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的重要理论提摄;是审美体验活动之高级阶段审美主体的超越性精神体验的表征。“乐(lè)”作为审美体验,贯穿于审美体验活动的全过程中,并呈现为“即身”之乐、“会心”之乐、“神游”之乐三个依次递进的不同体验层次。就其审美体验中所蕴含的超越性而言,“乐”又主要呈现为以“和”为旨归的儒家之“乐”境界、以“妙”为旨归的道家之“乐”境界和以“圆”为旨归的禅宗之“乐”境界。“乐”比“美感”更适用于描述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活动的层次性、超越性以及对审美境界的不懈追求,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与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常会听见一些词例如“刻苦学习”、“苦读”等来形容读书之苦。其实我认为应该是“读书之苦是源.读书之乐是泉”。  相似文献   

11.
“德福之道”的实质既是“德”“福”能否一致、道德高尚能否得到幸福回报的问题,也是关乎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性问题。儒家虽然没有直接将“德”与“福”两个概念联合起来考察,却深谙二者契合的机理。对于这种契合的状态儒家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乐”。透过儒学史上一则重要命题“孔颜之乐”,可知儒家所说的“德”往往是“大德”,“福”也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而是一种自觉、自由的生命状态,也就是说德福一致观是有条件的。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谈“孔颜之乐”内含的德福一致命题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初时期周敦颐首先提出“孔颜之乐”的理论问题,并加以一定的理论诠释。此后这一问题成了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青年学者李煌明所著《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一书,就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本书的选题具有很高的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孔颜之乐”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并且有深刻意涵的理论问题,以往的学者虽对此问题比较关注,不断有学者论及,总的来看尚比较零散、缺乏全面、系统而有深度的研究著作。此外,目前中国现代社会大环境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的,特别是青年感到无奈和困惑,如何摆脱目前普遍的精神困境,这是作…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在反思“天理”给人带来的紧张对立基础上,建构起以“心”为本体、本源的心学理论体系。阳明心学旨在倡导人们在心上做工夫,存天理,去人欲,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最终成为“圣人”。在王阳明看来,圣人是人欲尽除、良知昭然之人,圣人爱无等差、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圣人境界指向审美境界。当人进入了审美的圣人之境中,“良知”复得,与物一体,与物无对,心中毫无贵贱之分、得失之计较,人由有限进入无限,“乐”油然生于内心,而此“乐”乃超越七情的精神之乐、自得之乐,所以作为审美境界的“圣人”同时又是一种自由的乐感之境。阳明心学以成“圣”为指归,不仅揭示出中华美学具有人生美学的特质,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引导人们超越种种束缚、强制而走向无限、自由,感受超越的精神之乐。  相似文献   

14.
《新天地》2007,(5)
近日,“桂林心之乐爱心护理院”授牌暨启动,它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审批的“全国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单位”之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付双  相似文献   

15.
去年秋,一位英国古稀老人来到青岛,归还了他5岁时偷的一颗“龙牙”。在归还“龙牙”时,老人将一个木刻的“歉”字举过头顶,希望得到青岛人民的谅解和宽容。老人的举动,演绎了一个跨越65年时空的“童话”。  相似文献   

16.
单人耘先生诗词选集《一勺吟》,凡999首,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引起诗坛瞩目。本文就“农耕之乐”、“山水之趣”、“艺境之妙”三个侧面对单诗的内容及艺术作简约评价。  相似文献   

17.
时下商店里有“休闲衫”出售,城市里有“休闲场所”存在,报刊上辟有“我与休闲”的专栏,甚至还发起了“我怎样休闲”一类的征文活动。于是,“休闲”的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笔者近日跑了几大城市,对“休闲”之乐可谓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1997,(4)
香港老人节:香港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老人节。老人节创办于1979年。每逢这一天,香港社会上都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推动人们关心老人、服顾老人。每年老人节都提出一个中心口号,例如1985年的口号是“积极老年”。这是要鼓励老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与家人和邻里建立和谐的关照尽量参与社会活动,使晚年过得充实而畅快。在这年的老人节,还举行“全港十大杰出长者选举”,并赠以“金寿银碟”作为“积极老年”的表彰。在老人节,通常还举办各种优待老人的活动,如族乐、购物、交通、服务及饮食等,有的地区举办的“老人护眼运…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家住上海市卢湾区南园新村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妇先后倒毙家中,数日后才被人偶然发现……近来,发生在“空巢老人”身上的这种惨剧时常见诸报端。目前我国至少有2340万老人独自守“空巢”无人照料。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专家们呼吁,“空巢老人”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关注和支持。我国有2340多万“空巢老人”@吴名  相似文献   

20.
论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以“先王之乐”为“正”,民间音乐(郑卫之声)为“淫”,主张教民以“正乐”,使民为顺民,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儒家思想申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