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于营造意象是陈与义南渡后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主要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秋"、"暮"两个意象,表达诗人对时局战乱和社会衰败的感伤,另一类主要是"白发"、"拐杖"、"孤鸟",体现了诗人饱经战乱漂泊艰辛后苍老衰败的心态.这些意象总体呈现出一种苍老衰败、冷寂孤独格调,也折射出时代动乱与衰败的影子,使得陈与义南渡诗歌呈现出凄凉苍楚的艺术风貌,体现了诗人在战乱漂泊中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2.
李俊 《唐都学刊》2001,17(1):42-44
白居易和元稹在理解杜甫时存在审视标准上的差异.白居易注重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乐府传统,由此推崇杜诗的价值、意义,而忽视其艺术性;元稹注重杜诗新题乐府的新变形式即题与义之间的关系,及其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但不甚注重杜诗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大与细、宏观与微观是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这在杜诗中有充分的反映,可以从他的创作和理论来说明之。不论是自然界或者社会都表现了宏观与微观彼此结合的现象,伟大诗人的世界观中就反映了宏观与微观彼此结合、互相贯通的情况,所以能产生出超越时空局限的、思想深广、意境宏远的作品。杜甫晚年在夔州所作《偶题》,前人说此诗是杜诗的一篇总序。这就是杜甫从理论上给自己全部诗集勾勒的一个宏观体系。论文用苏轼七绝《题西林壁》贯串文章的始终,形象而又明晰地阐明了大与细、宏观与微观应该结合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周立英 《学术交流》2008,(2):150-152
杜甫自秦州入蜀,途中写了26首纪行诗,一改他浑涵汪茫,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并没有写秦塞与蜀道雄奇壮美的风光,而是把沿途所见写得山昏水恶,鬼魅啸风,饱含着诗人厌恶乃至于恐惧的情感.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其时安史乱军依然对唐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从而使得杜甫忧心如焚.其次,杜甫此时生活异常困顿艰难,连妻儿的衣食都成了问题,所以凶险艰难的山水描写的背后隐含着诗人深深的家国身世之悲.手法上多用生词僻字,多险句,全部为古体,多用五言,押仄声韵,结构上波折起伏、大起大落,从而把惊险恐惧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组诗也呈现出槎牙奇崛、瘦硬峭拔的风格.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一组诗并不是许多人所认为的一般意义的山水诗,另外,宋代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学界普遍认为主要是学习杜甫的吴体拗律,实际上吴体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句律上,而这一组诗拗硬奇崛总体风格的影响应该更大.  相似文献   

5.
相似的文人命运使唐末五代文人首先确立了杜诗的"诗史"地位,并效仿之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其时,政治的腐败使文人大多得不到重用,故杜甫的讽喻手法及寓议论于叙事的艺术手法也被唐末五代文人继续发扬,尤其突出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诗和韦庄对杜甫的接受和仰慕.  相似文献   

6.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7.
杨雄  周晓玲 《社科纵横》2008,23(12):116-118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是中国诗歌的两座高峰,他们的诗歌无论诗题还是诗句,在时间表述上既有同,又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都通过意象表明时间--夜或四季,或者直接写夜、季节、时令,以及具体月日.但由于李白杜甫思想的不同、创作风格的不同以及杜甫特有的"诗史"思维的缘故,李白杜甫诗在时间表述上亦有不同之处,杜诗比李诗表述得更确切、更具体,也更多些.  相似文献   

8.
雷恩海  李天保 《社科纵横》2005,20(1):121-122
在杜甫的一生中 ,困守长安的十年无疑是其创作史上重要的时期。这期间 ,他的人生思想有了重大转变 ,创作从早期的诗风转到了具有杜诗风格的“沉郁顿挫” ,诗体技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标志着杜甫的创作从此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具有典型意义的杜诗也在此期形成。  相似文献   

9.
张琼  曾建生 《学术交流》2007,(4):178-181
乾嘉时期的岭南诗人黎简,对道咸年间的宋诗派产生过不为众人知晓的影响。黎简在创作实践上宗法宋诗,其有关创作主张又与宋诗派理论的基本精神近似,这就是他间接影响宋诗派的前提。他通过自身与江浙诗人之间的交叉作用,最终使这种影响成为现实。他上承秀水派的钱载、下启其后贤钱仪吉等。通过这种流派的承传,黎简与宋诗派之间的关联得以发生与凸现,因此,黎简在这一诗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这种穿针引线的作用理应得到我们的体认与重视。  相似文献   

10.
检视后七子的诗学理论系统,不仅从探索创作径路的角度,主张"积学"的修习之道与"精思"的锻炼之工,并且基于追求创作理想之境的诗学立场,强调悟入这一创作主体的自觉活动,进而达成在对一种高度技巧化的诗歌语言秩序的理解与组织的基础上,工致而不失自然地表现其各自的审美体验,从不同的层面显示了诸子归至诗歌本体而格外注重艺术经营的一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