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二十年代,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创作回忆乡土生活并带有乡愁情调的作品。鲁迅于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这一文学现象作出了科学的总结;此后半个世纪以来,新文学研究者对于作为文学流派的乡土文学的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但是,使我们惊异的是,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年,作家刘绍棠在吉林、河北、湖北等地的参观访问中,都大声疾呼创作“乡土文学”.在一九八一年《北京文学》等一期上他又发表《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一文,“响亮地提出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的主张”,号召北京地区的文学评论家“应当重视北京文学创作中的农产品”.他说:“我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大话题,就是对世界,我们要建立中国的国土文学;在国内,我们要建立各地的乡土文学.我们必须在文学创作中,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中国气派与地方特色.各国之间,各地之间,文学创作可以互  相似文献   

3.
都说张爱玲是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其实,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50年代之前,而且大多写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理当归人“中国作家”之列。可是,“张爱玲在一般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列名的”。这也实在太过冷淡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台港及旅美作家倒是挺看重张爱玲,不但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而且把她的创作成就摆在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著名作家“等高”的位置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甚至称张爱玲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①;“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o。他还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他一生中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还写下了一系列文学论文。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的作品就陆续译成了汉文,介绍到我国来,对我国的新文学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茅盾在《高尔基和中国文学》一文中指出:“‘五四’以来,我们的新文艺工作者在实践中曾经遇到好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找到解答。”②不言  相似文献   

5.
十多年前,我在《中原文化圈与20世纪河南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一文中,谈了自己对乡土文学研究的粗浅看法,认为对苦难的抗争与对中原文化的反思,构成了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两大创作母题。“苦难制造了愚昧,愚昧又恶性循环地加重了苦难”,几代中原人“决心结束苦难命运的果敢行动,构成了中原文化重获新生的精神支柱和雄厚基础。”中原作家创作中文化反思力度的不断强化,让我对创作前景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相似文献   

6.
蹇先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贡献的作家。他是在“五四”中期唱着乡音步入文坛的。一九三五年,鲁迅先生就将蹇先艾早年的短篇作品选入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在《序》里称赞道:“蹇先艾的作品是简朴的”,“很少文饰,也足够写出他心曲的哀愁”,将他与王鲁彦、许钦文、裴文中等并列为“乡土文学”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蹇先艾一直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用  相似文献   

7.
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望卓著的作家,茅盾的文学创作及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曾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刻影响,而数十年来对其评价产生严重倾斜,不利于文学历史经验的总结。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评论中,争议最大的是对茅盾创作"模式"的评价,其中虽褒贬不一,但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茅盾成就的估价,也影响了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科学评价。返观现实,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作理性审视就非常必要。历史地看,茅盾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中接受"欧洲正宗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从理论自觉性和创作实践自觉性两个层面把握现实主义,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建构起到了别人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其创作模式中最遭非议的坚持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创作,也有着复杂情状,不可予以简单否定。对《子夜》等作品的评价,因受到特定时代语境的影响,总是摆不定,连茅盾本人也未能免俗,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相似文献   

8.
揭开现象表述的帷幔──评丁帆著《中国乡土小说史论》舟群“乡土文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世纪之初的文学巨匠鲁迅提到过,周作人论述过,茅盾更是不遗余力地倡导过,概念本身同文学本体的发展一起经历了70年的风雨腐蚀,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作为既成...  相似文献   

9.
<正> 文学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反映时代精神,这是茅盾文艺思想中的一块重要基石。茅盾不仅以此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准则,同时以此来解释文学现象,衡量、批评作家作品。1 文学首先是受时代制约的,是时代的发展推动文学的变革,并赋予文学以自己的特征。在《文学与人生》一文中,茅盾认为:“时代精神支配着政治、哲学、文学、美术等等,犹影之与形。各时代的作家所以各有不同的面目,是时代精神的缘故;同一时代的作家所以必有共同一致的倾向,也是时代精神的缘故。”时代精神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包  相似文献   

10.
王统照,谦虚、淳朴、恳挚,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上.都堪称一位永远进取的探索者。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开拓着生活领域和艺术天地,以其坚实的脚步走向现实主义创作高峰,是文史界公认的新文学运动较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王统照的现实主义之路有一个颇长的过程,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序言中对王统照的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早年追求‘爱’与‘美’,从这理想的境界达到《山西》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而作家二十年代的创作中,作品数量最多,最能充分体现这长长过程中的种种发展变化。探索作家在二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崛起有一个特点:理论先行,创作后起。茅盾作为现代长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创作道路即如此。茅盾首先把泰纳和左拉的理论引入中国。1922年作《文学与人生》,就介绍了泰纳的文学三要素说,提出文学受“人种”、“环境”、“时代”以及“作家的人格”(这最后一点是茅盾的见解)的影响,并提倡用泰纳的观点观察中国文学。他说:“以上是西洋人的议论,中国古来虽没有这种议论,但是我们看中国文学,也拿这四项以根据。”存写作方法上,茅盾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应“没有一毫私心,不存一些主观”。又说“譬如人生是个杯子,文学就是杯子在镜子里的影子”。  相似文献   

12.
茅盾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从多个层面反映“五四”前后新旧文化的过渡,表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时代特征。在《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文学形式上,茅盾尝试突破以往的创作模式,回归到小说艺术、自身成长经历和传统文化价值观,表现出突出的本土化艺术风格。但在这部作品中,茅盾也面临艺术自我的回归与时代创作要求之间的冲突,导致该作品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新旧文化过渡等问题时存在艺术上的失衡。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建树中国现代文学功绩卓著的文学巨匠。他在文艺战线上战斗了半个多世纪,给我们的文学宝库创造了极为珍贵的财富。他的著作最突出的当然是小说创作,“这些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对提高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产生了很大影响。杰出的作家往往也是见解精深的批评家。在茅盾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当一个作家形成独特的创作个性;成为文学大家以后,人们就习惯于审定他在风格流派、文体模式上届哪种类型,并把他放在世界文学范围内加以比较考察,寻找他与世界文学的联系。随着对茅盾创作个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茅盾的作品,以冷静的社会分析的色彩,以巨大的规模和气势,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同类作品中独领风骚;人们还进一步发现,尽管茅盾受到世界许多文学大家的影响,然而在总体类别上,更相似于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在这一方面,茅盾的文学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出发点——论茅盾的《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特征的时候,不提到茅盾的贡献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茅盾自身的文学作品在世界上达到的高度和他作为长篇小说代表作家的份量,还有,跟他一同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做出贡献的其他作家相比,他在文学创作方法的探索和思考极为突出,所以他一向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中流砥柱。 茅盾作品自身创作的动力,是由于作者把大革命失败造成的心理压迫升华为对文学的生气勃勃的热情,小说的选材执着于暴露社会的追求不能说与这种心理状况无关。虽然茅盾创作《蚀》三部曲的时候“眼高手低”,同时还难以摆脱忧郁的阴影,但后来这种忧郁的阴影渐渐变得淡薄,转化为认识和揭露社会病根的力量。茅盾清醒地走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并把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技巧结合在一起,因而他的作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特别是到了后期的杰作《霜叶红似二月花》,不仅是融合了中外文学优长的结晶,而且可以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卓越的小说大师和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茅盾在现代文坛一度普遍轻视报告文学的背景下,热情而及时地扶持了这一文学家族中的新品种。他在《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短论中指出:“伟大作品也可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不仅如此,茅盾还以自己创作的实绩表示他对报告文学的支持和热心。检视茅盾创作,可知他发表的散文、报告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之多。出版的散文报告文学集有《速写与随笔》、《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苏联见闻录》等十来部。约略计算《茅盾全集》散文卷中半数当属报告文学。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实绩的重要的报告文学家。诚然,茅盾并不是第一流的报告文学家,他并没有创作出夏衍《包身工》那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品。然而.他的创作自有特征.因而也自有价值了。  相似文献   

17.
茅盾写的第一篇现代作家论的文章虽然是《王鲁彦论》,但他选择的第一个作家论的对象却是鲁迅。这现象尽管平常,但这背后的根据却对我们很重要:由于茅盾有一种思想与鲁迅那种干预社会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才使他对鲁迅及其创作那么感兴趣,而那“思想”就是茅盾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论文艺观。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我们说,鲁迅、巴金、老舍、曹禹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茅盾、丁玲、叶紫、萧军、夏衍、张天翼、赵树理、周立波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的创新也是现实主义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四十年代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同样是现实主义的,就理论而言,如果说茅盾二十年代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一种,那么,稍后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倡导和周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张扬同样是现实主义理论在中…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没有的,但现代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品种却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1922年鲁迅的《补天》便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一篇发轫之作.自此以后,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王统照等也先后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到了三十年代,茅盾也秉笔创作历史小说,鲁迅则在这个时期又连续写下了五篇历史小说.除鲁迅、茅盾而外,郭沫若、巴金、郑振铎、严敦易、施蛰存、宋云彬等均有历史小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我拜读了台湾著名文学评论家叶石涛的《台湾乡土作家论集》、《台湾文学史纲》等著作,对叶先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客观公允的批评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读了他发表于5月13日台湾《自立晚报》上的《总是听到老调》,对叶先生观点的变化,感到十分惊讶。叶先生一向善于将台湾文学置于台湾近四百年特殊历史际遇中加以剖析,不同在于,叶先生过去在着力揭示台湾文学的殊相时,从未忽视与中国文学血脉相通的共相。比如,叶先生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中云:“日据时代的文学始终是和台湾的现实环境息息相关的,它属于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不可分割的一环。”在《台湾的乡土文学》中,还将台湾乡土文学定性为“真正属于中国文学一环的乡土文学”。在《日据时代新文学的回顾》中,叶先生更明确地论述道: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反映了全体台湾民众的共同意愿,那便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