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罗邦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4,(3)
前代学者对《毛传》释义条例的探求,做过大量工作,他们的阐发非常赡富。我在这方面也想作些努力,平时温寻经传疏注,发现有些类例好象前人还未谈及,就把它记录下来,辑成下面几条。现不揣冒昧,献给海内贤达,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传》文单字不是释《经》文单字,而是两字连读以释《经》意《大雅·绵》;“捄之陑陑”,《传》:“捄(?)也。”按,捄为捊,(?)为器名。《传》不是释捄为(?),而是捄(?)连读,即《笺》所申说的“捊聚壤土盛之以(?)。”《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会甲也。”孙毓误读作“会,甲也”,并以此讥弹毛不应以“甲”释“会”。实则《传》是会甲连读,补出“会”的宾语。孔颖达了解 相似文献
2.
罗邦柱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前代学者对《毛传》释义条例的探求,做过大量工作,他们的阐发非常赡富。我在这方面也想作些努力,平时温寻经传疏注,发现有些类例好象前人还未谈及,就把它记录下来,辑成下面几条。现不揣冒昧,献给海内贤达,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传》文单字不是释《经》文单字,而是两字连读以释《经》意《大雅·绵》:“捄之陑陑”,《传》:“捄虆也。”捄,捄为捊,虆为器名。《传》不是释捄为虆,而是捄虆连读,即《笺》所申说的“捊聚壤土盛之以虆。”《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会甲也。”孙毓误读作“会,甲也”,并以此讥弹毛不应以“甲”释“会”。实则《传》是会甲连读,补出“会”的宾语。孔颖达了解 相似文献
3.
马固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Z2)
历代训诂著作给我们提供了根据语境而释义的大量养料,其中许多见解是极为精辟的。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等原因,前贤对于语境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辅助、以至确定训诂方式的因素,将它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并总结出其方法体例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或则就事论事,较少提出一般规律;或则说得比较原则,语焉不详,或则混同传注和辞书特点;或 相似文献
4.
刘光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助词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词类,但在古代,助词的概念却很模糊、宽泛,且分类不十分科学.为窥见江人对语助词的研究状况,本文对《毛传》语助调训释条例做了探讨.文章认为:《毛传》从直接揭明、隐含暗指、以同类语气词相释三方面对语助词进行训释,已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李梅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76-78
《诗经》中的“兴”,是古人借诗言志的一种表现手法,人们用《诗经》的“兴”法来讽喻时政,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情怀与志向。“兴”不单是一种简单的引起,它还是诗学中的一种讽喻性诗体。《毛传》“独标兴体”揭示出了作品中隐含于物象中的与讽喻相关的政治意蕴。“兴”在诗歌中具有一种对人进行“启发、鼓舞、感染”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6.
郑玄笺注《毛诗》多有新意,主要体现在:《毛诗序》往往注重揭橥《诗》篇的大义和本事,而郑玄《诗谱》则更多说明所论诗歌得以产生的地理环境、风俗、时代政治背景及其诗体之正变;《郑笺》对《毛诗小序》之释“兴”多有修正和丰富;《毛传》不涉谶纬,而《郑笺》则多引谶纬说《诗》。此种情形,与东汉崇尚博学旁通的学术思想环境有关,更是郑玄本人经学思想之混同古今、兼采谶纬而博通旁融的特色所致。 相似文献
7.
谷丽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毛传》与《左传》、《周官》、《礼记》多有契合,《左传》在汉初流传不广,仅在河间立有博士,《周官》乃献王搜罗,《考工记》乃献王补苴,至于《礼记》各篇,也主要来源于献王收集的古文《记》。惟有毛苌,身为河间献王博士,有先睹诸经之便,并采其文以入《毛传》。 相似文献
8.
刘百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人“人”,对人说话时自称。《魏志·钟会传》载:司马昭与邵悌谈伐蜀,司马昭曰:“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为禽耳。惟钟会与人意同,今遣伐蜀,必可灭蜀。”带着重点的“人”字是司马昭自称。又《华佗传》:“下针言:‘当行某许,若至,语人。’”“此“人”是华佗自称。又(《吴志·吴主五子传》载:孙霸子孙基盗御马被收狱,孙亮问侍中刁玄,盗御马该当何罪。“玄曰:‘科应死。然鲁王早终,惟陛下哀原之。’亮曰:‘法者, 相似文献
9.
于建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1):61-64
黄侃曾发明两个训诂条例,其实质是用和被释字(词)共现于同一上下文的词来解释被释字(词).这种方法可概括为"线性释义".本文重点分析了<集韵>因滥用线性释义而导致误释的例子.线性释义往往与字形的改变交织在一起.线性释义被社会承认、接受时就是所谓的"相因生义". 相似文献
10.
李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在不同的辞典中“后生”释义时有差别。有些差别是由于词典本身性质的不同而引起的,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未列“子孙;后代”这一义项,而《辞海》、《辞源》都列了。这种差别符合词典学原则,无可非议。另有一些差别,则是由词典编纂人员的主观因素造成的。这种差别是 相似文献
11.
畅孝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9-64
学界对《离骚》中一些语段的划分、字词的释义、文意的理解存在分歧 ,有必要加以辨正。一、女、灵氛两语段划分的辨正。首先 ,女“申申”、“詈予”之言只有“鲧女幸直以亡身”等四句 ,其下六句应为诗人由女“詈予”而欲“就重华而陈词”之心理变化过程 ;其次 ,灵氛述卜四句、释卜四句 ,以下十句则为诗人因灵氛占卜而萌生“远逝”之念但犹豫、矛盾之心理。二、“民”字释义的辨正。《离骚》六处“民”皆为“人”之意 ,不能释为“人民”、“百姓”。三、第二部分“追求美政理想”的辨正。《离骚》第二部分乃通过幻想形式写诗人欲向楚王陈词辩白而不得 ,根本不是向美人求婚 ,即不是追求美政理想。四、第三部分“远逝”释义的辨正。诗人“远逝”准备离开的并非楚国 ,而是郢都。 相似文献
12.
选自刘问《新序》的《叶公好龙》一则寓言,其中“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许多选本的注解说法不一,关键是“以”的解释。其一,认为“以”是介词,作“用”或“把”解。如干在春《文盲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三个排比句里的‘以’都译作‘把’,移到前边去。”这种解释,解释前两句,尚可通解;而解释后一句,说成“用房屋雕刻的花纹去描绘龙”,或“把那房屋雕刻的花纹模上龙的形象”,就无法通解了。其二,认为前两句的“以”作介词“用”,后一句的“以”作介词“在”解。如《中华…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海德格尔的对话哲学以及巴赫金对话哲学中的复调理论来研究《野草》,会发现《野草》(特别是《影的告别》《过客》《死火》《墓碣文》等篇目)具有强烈的"对话性"以及其因此而包含的含混性和丰富的阐释性。本文试图对《野草》对话性艺术构思的本身特征加以定位,纠正此前相关研究的误读,关注《野草》对话性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雍长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语境是“随文释义”这一传统训诂学广泛运用的一个原则和方法所产生的客观基础,而“随文释义”则是训诂家就语境对词义的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的一种体认。词的使用义往往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产生临时特殊性,同样,词在言语表达中的语法功能、语法关系,语句或语段的意外之意等,也要受语境的制约。但是,“随文释义”只可施之于传注训诂,不可施之于词书训诂。 相似文献
15.
罗荣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4):9-15
考述《毛传》、《郑笺》、《孔疏》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从中可窥探出汉唐八百年间训诂术语由随意性向规范性、单一性向系统性发展的轨迹,从而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看到训诂学科在各阶段的发展水平:西汉初期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东汉中后期已发展到繁荣阶段,唐代则是进一步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王洲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20-26
遍检《毛传》与《毛序》,《传》释诗义与《序》释诗义基本相同者达83篇之多,明显相异者只有3篇,且在解释体例上、在内容的相互照顾、相互发明上,都表明《传》与《序》存在内在的联系。从研究唐前所载《毛诗》资料系统入手,认为郑玄所谓"大毛公(亨)为《故训传》",既包括今《毛序》,也包括今《毛传》,《毛序》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是经累积而成的,最终由大毛公(亨)"编纂而成",并体现出他自己的观点;小毛公(苌)则对《毛传》作了最后的加工、厘定工作,并在《毛诗》的传授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英语成语使用范围广泛 ,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有的源自西方生活、航海或军事用语 ,有的源自古希腊或罗马神话 ,有的源自拉丁语或法语。每条成语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些成语几经发展演变 ,已成为英语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择录《圣经》中几例成语 ,加以释义 相似文献
18.
郑海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161
作为工具书使用的辞书,其目的在于释疑解惑,释文必须严密而准确,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溢出本义的范围,又要注意释义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且释文的行文用语还要合符语法习惯、逻辑顺序、修辞技巧等,相关条目的释文、书证、次第也须一一照应,以提高辞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否则,必将有损辞书质量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粤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汉语大字典》释义商兑王粤汉释义是辞书的灵魂,是辞书学领域一个至为重要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分析重要字典释义方面的实例,对当代字典、词典的编纂,对丰富和完善辞书学理论,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拟对《汉语大字典》的部分释义略陈管见,以此就教于辞书编纂和... 相似文献
20.
胡继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135-139
《广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有声训和义训.其声训是对汉代声训的继承和延续;其义训对后世辞书编撰和注释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