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兴"是一以贯之而又发展变化的美学范畴,既是古典诗歌的创作理念,也是古典诗歌的美学追求。"兴"的美学嬗变过程,主要表现为从先秦两汉时期的政教之"兴"到魏晋六朝时期的审美之"兴",再到唐代及以后的审美与政教相结合之"兴"的过程。循此过程,可以探明"兴"的美学内涵及其嬗变路径。  相似文献   

2.
赵沛霖同志的《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一书(以下简称《源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读了《源起》一书,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它角度新,观点新,论述严密翔实,填补了诗歌比兴研究的一项空白,是十年来古典文学研究的一项可喜收获。《源起》一书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赵国乾 《东岳论丛》2004,25(4):154-158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 ,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 ,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兴寄"理论是唐人诗论中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所谓"兴寄"即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来寄托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求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用典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与"兴寄"说中的"比兴"艺术表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诗论中多有阐释.文章从"比兴"手法与用典修辞的内在联系出发,研究"兴寄"说对唐诗用典艺术手法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今《诗经》研究面临的困境有《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难以取舍、《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以及《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等疑惑。国外研究者采用认知诗学等方法论对《荷马史诗》进行的研究,有深远的借鉴意义,而从心理的客观性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可成为《诗经》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联系先秦儒家的一些诗歌理论观点,从诗歌的本质特征、诗歌的社会作用、诗歌的体裁和手法几个方面论述分析了<毛诗序>对儒家诗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兴”起源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溯本求源是人类天性。“兴”的起源是中国诗论中一个古老而独特的课题,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历代文论家和学者对诗兴的诸多论述或多或少均涉及兴起源问题。汉代郑玄认为“兴者,托事于物”1,这实际是诗兴探源的第一声号角,后人的看法多受其影响,如宋代程颢的“因物兴起”2、明代季本的“兴则因物发端”3、清代黄宗羲的“景物相感,以彼言此,皆谓之兴”4等基本上是郑玄观点的翻版,并无实际质性进展。南北朝齐梁年间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言“兴者,起也”,进而提出“起情故兴体以立”的观点,认为“兴体”得以形成的关键在…  相似文献   

8.
晚清尤其是五四时代的一批知识分子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所面临的科学精神及方法匮乏的窘境。他们纷纷借力外来的思想文化资源输入新术语、新概念和新的批评方法,在中西文论比较、互鉴的宏大背景中重构中国文论的范式。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从海外留学归国后,开始把研究的重心从介绍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转向用这些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一些现象,尤其是在中国诗歌领域花费了较大的精力。朱光潜诗论中比较多地接受了德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他的有关诗歌起源、情趣和意象关系及静穆的观点与尼采美学思想密切关联;对诗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辨析借鉴了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莱辛的诗画异质的观点也影响到朱光潜对诗歌独立文体性质的分析。总之,德国尼采、立普斯、莱辛等域外的美学、文学思想不仅成为朱光潜阐释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有力工具,还在中西文化互鉴、互释的诗学空间中萌生出巨大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一门情感艺术,诗歌翻译也是承载译者情感的艺术翻译,是译者从起源到终结舒展其主观情感的复杂心理体验。运用Fauconnler和Turner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中国唐宋诗词英译译例,从音韵、词汇和视点三个层面阐释、分析诗歌实时意义构建过程中的情感再现,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及其诗歌艺术广为学界所研究。国内虽有学者研究了弗罗斯特的诗歌思想、艺术,但无学者研究其诗歌思想的起源。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与弗罗斯特的思想及弗罗斯特的诗学思想,发现弗罗斯特及其诗歌思想与詹姆斯的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一) 我国傣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论傣族诗歌》一书(以下简称《诗论》),翻译出版己十多年了。当1981年这本书出版时,在文化界曾引起一场不小的旋风。人们争相研读、品味,并纷纷从各个方面高度评价它的发掘。十年过去了,现在来看,当时的评价并不过份。傣族《诗论》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学术价值都不亚于古代的西方诗学理论和汉族古代文论。《诗论》呈献给我们的美学思想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诗学本体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公认的西方诗学的奠基性著作。《傣族诗论》应该说是我国傣族诗学理论在古代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说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西方美学的主要概念并第一次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艺术问题,那么,傣族《诗论》的主要贡献则在于第一次从诗学本体的角度揭示了诗歌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乃至于语言发生之间的关系。《诗论》全书共分九章,其中七章都是探讨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乃至于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以及它们和诗歌(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作者在全书的结语部分说:“归纳以上所讲的一切,最后的结束语是:有  相似文献   

12.
古诗起源及其形成与发展,是否如同传统文学史所言,大约是东汉中后期无名氏文人所作,在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与宇文所安《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二本古诗研究相关著作问世后,这个概念濒临重组或解构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兴、契合、玄学三个方面分析阮籍诗歌的这种特质,以求更好的接近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个聚众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尽管两千多年来对"兴"的解释歧义百出,却大体上没有跳出儒家诗教的藩篱、始终局限在一个极其狭隘的范围内.令人兴奋的是,最近几年一批对"兴"的研究怀有浓厚兴趣的海内外学者,开始突破儒家诗教的限定与经学方法的迷雾,从不同的侧面对"兴"的本义和它蕴含着的内在精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兴"的本质的揭示将是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5.
论咒语的起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咒语的起源和发展 ,阐述了咒语产生于生产劳动的观点 ,从原始时代的劳动呼声中探寻出魔力语言的源头。文章还探讨了咒语发展自发形态和人为阶段两个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与文学的联系已为人们注目已久了.宋人陈骙即谓:"《易》文似诗."《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富有创见地论证了《易》之取象与《诗》之比兴的逻辑共性."五四"以来的学者们在追溯中国文学起源时愈来愈饶有兴致地谈及优美的《周易》爻辞.但是,直至目前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研究基本上还是对一些古朴简单的歌谣的分析,因此只能给人以零散片断的认识,而缺乏整体系统的把握.本文拟从整体上分析《周易》爻辞的构造,以探讨《易》爻辞与诗歌的普遍联系.  相似文献   

17.
邱国红 《云梦学刊》2005,26(1):96-99
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意象叠加”的艺术境界、“缘情说”的诗学理念、“兴”的创作手法、“哲理入诗”的审美范式,甚至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汉诗的句式结构,在二十世纪几代美国诗人的创作中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体现。对美国诗歌创作实践产生了整体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字发展规律是文字改革的理论基础。文字起源研究是文字发展规律研究的起点,也是文字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课题。建国以来,有不少学者、专家、文字学工作者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讨文字起源问题,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一问题本身复杂,资料不足,也由于研究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在文字起源研究中,至今还存在着不少原则性的分歧。诸如:文字与图画的区分问題,文字起源与阶级出现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问题,文字与  相似文献   

19.
对“兴、观、群、怨”的重新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 ,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人对于“兴、观、群、怨”的一些理解 ,大多是依据汉人、宋人的说法。他们的说法 ,有没有违背孔子本意的地方呢 ?对照孔子在《论语》中发表的全部言论 ,联系孔子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 ,许多流行的说法 ,离孔子“兴、观、群、怨”的本意已相距甚远。实际上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观点 ,都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特征。本文通过文献整理 ,对“兴、观、群、怨”的内涵逐一做了分析 ,从而得出了一些与今人有些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歌鉴赏理论形成了功利接受与审美接受两大基本体系 ,它们互补发展。其发展历程 ,是从诗歌的外部价值判断走向诗歌内部的艺术解悟 ,其鉴赏视角是从读者的教化启迪与现实效应走向对诗歌作者、诗歌反映之客体、诗歌文本载体及读者的艺术感受诸方面的综合审视 ,从而构成了以言志论、缘情绮靡论、意境论、诗法论为代表的在各个历史时期居主导地位的理论纲领。其中 ,志、情、辞、兴、象、境、法等 ,是诗歌鉴赏理论建构中的尤见重要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