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赵黎波 《兰州学刊》2009,(3):204-206
新时期之初,刘再复的“主体性”理论将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和批评理论加以总结和理论化,同时又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指引性的影响。它将“文革”后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文学批评上升到理论高度。主体性理论是在“文革”后这个时代语境中建构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及强烈的现实意义。但“主体性”理论却力求将这种具有鲜明针对性的理论话语上升为普遍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复旦大学中文系最近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新时期文学讨论会”。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如何估价十年文学创作的成绩。与会者都高度评价了新时期文学的成就,不少同志认为新时期文学的成就超过了“五四”以来各个时期,是继“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我国文学最大的一次变革。其主要表现町归纳为:文学创作向着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幅射式的态势跃动;文学批评向着广阔的理论思维空间拓展;文学观念正处于新的变革之中。第二、如何看待1985年的文学。一种意见认为,1985年文学开始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将会载入文学史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1985年文学缺少“拳头产品”,标新立异有余,深化凝重不足。文学界人士普遍认为应给予1985年文学以全面切实的估价。从现有层次向更纵深处开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关系的和谐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生相伴、互利互惠的和谐关系,但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却陷入了一种失调状态,其主要表现为批评对文学的疏离以及文学对批评的漠视.导致这一失调状态的主要原因除了学界已论及的"跟西"情结、市场经济的影响、体制问题等因素之外,新时期初期文学批评构建策略的失误、学界对文学批评学理化倾向的片面强调也是其重要原因.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关系的和谐 构建应该遵循这样三种理念和策略:把文学批评理论建构在文学实践之上;把文学批评的终极价值建立在推动文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尽快由理论呼吁进入实践操作层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应该说,“道”是其中的一个最为核心和重要的范畴,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和思维范型。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许多重要理论概念都是按照“道”这一哲学观念来确立的,它从根本上支撑着整个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构架。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具有一种特别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意义,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精神的重要思想根源。以儒释道三家文学批评来说,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主要成份,其本体论的哲学根据就来自于“道”。儒家的文学批评是一种社会本体论,重视与社会功利目的相联系的道…  相似文献   

5.
张进  缪菁 《甘肃社会科学》2015,(1):81-84,99
"后批评"是随着文艺研究领域有关"后理论"和"理论之后"问题讨论而逐渐凸显为一个新的理论批评话题的,至今还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论证的术语,但它对文学批评活动的批判反思和批评者自身批评行为的重新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针对性,预示着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趋势。"后批评"是对传统的"文学批评"和后现代以来的"元批评"的批判反思,强化了文学批评的悖论性、述行性和化域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开始向伦理面转向,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明确的批评方法在学术界全面复兴.从文学批评的本质、后现代语境和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内动力三方面因素来论述文学批评伦理转向的必然性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是文学批评理论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圆形批评是贯穿王先霈新时期以来学术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批评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酝酿到成熟,圆形批评为我国文学批评学建设确立了科学的学科观念,为西方普遍主义影响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当前多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学发展提出了一套整合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15-12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多种西方文化理论综合而成的"宁馨儿",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研究视角的多重性和理论体系的多元化两大基本特征。这种灵活多样的理论思潮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本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的确立及其价值观念的建构,理应在坚持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作出必要的调整,即重视发觉多样化的理论视角,营造多元观点和理论得以生成的自由空间,从而适应当代中国文论变革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文化革命”前17年;二、“文化革命”时期;三、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鉴于第二时期是凋零期:名目繁多的“大批判组”取代了文学理论批评队伍,有如起诉书、判决书的文艺批判在冒充文学评论与研究,因而这里略而不谈。“文革”前的17年,其中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年10月到1957年6月,是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艰苦创业、全面建设的阶段;反右扩大化后至“文革”前夕,则为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迂回徘徊阶段。总的说来,这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具有下列特点:一、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文学评论,从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形成了最深刻的革命。“五四”以来的  相似文献   

10.
齐红  林舟 《齐鲁学刊》2004,(2):150-15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经“女性文学批评”(或“妇女文学批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几次命名的变化,其中每一种命名的背后都蕴含着不同时期对于女性及女性写作的文化心理期待,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因此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间向我们展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发展足迹。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在题为《走向“三分天下”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把当下的文学批评分为三种类型:学院派批评、作协派批评和媒体派批评。认为这种多元化的互动互补格局,促成了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和独立地位的形成,有助于文学批评向广度和深度的路径上发展。但同时也认为,这三种批评模式都存  相似文献   

12.
夏洁 《学术探索》2006,10(5):104-10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与作用正逐步缩小,在文学的天地中文学批评越来越走向边缘,文学批评家地位的失落,文学批评在理论界地位的不断萎缩,使文学批评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本文旨就文学批评在新时期的困境,以及困境中的批评家如何作为而提出。  相似文献   

13.
一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文学批评在新时期以来的整个文学事业中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和取得的长足进展则无论如何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而这种独特贡献与长足进展在我看来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从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方面着眼,其成就与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既包括我国的文学批评学的建设已初具雏形,一些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14.
刘宾  石静 《江西社会科学》2002,4(2):165-167
反腐败问题,一直是我党自成立以来就深入探讨并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反腐败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探索。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德法并重和“三讲”、“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的反腐理论,对新时期我党的反腐倡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振 《理论界》2023,(2):97-104
韦勒克和弗莱是20世纪西方文论界的两座高峰,然在韦勒克对弗莱的评论中显然见出二者就文学批评理论与文本诠释原则所持观念的迥然之别。弗莱主张将文学批评建构成具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系统的科学”,韦勒克则认为这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思维结构只是一种“虚构的批评”;同时,弗莱认为具体的文本价值判断并不是文学批评的根本任务,只是一种有关文本鉴赏“趣味的历史”,韦勒克则认为文学的直接经验是建构文学批评理论的基底,弗莱的做法等于是取消了文本的审美价值。韦、弗二氏关于文学批评的争论,实则折射出20世纪西方文论中以“肌质”和“整体”所呈现的两种不同文本观和文本诠释范式。以文本为中心实现二者的两相调和,不失为当下文学批评建构和文本诠释路径的一个可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刘文良 《中州学刊》2006,(2):228-231
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手段,文化批评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兴起,给文学批评注入了很多活力,强化了文学批评与时俱进的内涵,拓展了文学批评的批评空间;但如果把握不好,又很容易使本已面临困境的文学批评遭遇更大的尴尬。时下流行的文化批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一是理论先行,疏离文本;二是大而无当,浮华无质;三是不顾语境,盲目西化;四是无视规则,作秀媚俗。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20多年文学批评的发展是很引人深思的,对它进行剖析和反思无疑也 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在反思、清理以往被意识形态遮蔽的命题中实现了 观念的变化和批评自觉意识的觉醒;90年代文学批评则呈现出了一种“镜城式”情境,文化 批评也从此方兴未艾,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当下。对以往文学批评的反思和剖析最终是为了 建构主导多元、充满理性而积极创新的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8.
意娜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03-111
新时期以来,在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体系建构的努力中,少数民族古代文艺理论、多民族文学史观、口头传统理论是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焦点。理论建设之路颇多起伏,学科设置局限、自身定位不明、学理性思考不足,导致文学批评数量虽多,质量却不理想。在学科越界扩容与转向的新环境下,少数民族文艺理论建构需要解决新问题,面对新机遇,迎接新发展,实现民族文艺理论建设的五重进路。  相似文献   

19.
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开创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典范理论形式,同时作为起点与标志,也展现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影响与价值。“文化与社会”是一种重要的观察视角,它强调文化的物质性,突出文学创作、文化生产与文学批评的社会语境,重视文化理论研究的“经验性”,构成了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感觉结构理论的重要理论准备。“文化与社会”的观察视角是一种整体性的批评方法论,它着眼但不限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维度的阐释,是在既定社会语境中确定“文化”的意义以及从事文学批评实践的整体性的阐释视角,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文学批评,或称为审美的文学批评,正悄然的流失已成为文学界不争的事实.批评家们失去了阅读的耐心,对各类作品具有解释和分析品格的评论日渐稀少,审美范畴的批评术语渐次在批评文章中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批评方式是“会议评论”、“新闻评点”、“随笔印象”和“对话感想”.这些文学评论方式对于活跃评论的文体形式,活跃评论语言和文风,显然是必要的.但它的缺陷也不言而喻,由于它的新闻性和随意性,使批评越来越失去学院的郑重和严谨,批评的“波普”化和市民倾向,使批评日渐流于“文化随从”的角色,它的权威性的丧失,使人们对它不再怀有敬意.因此,“文学批评”越来越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业”,它不负责任的随意性,也使它日渐成为一种没有对象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