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宋、西夏、金时期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张邦炜死亡乃是人生之大变故,各民族为安置死者都形成了一套虽非一成不变,然而毕竟相对稳定的丧葬习俗。本文拟对辽、宋、西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作一概述,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2.
西夏时期丧葬习俗深受佛儒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共同影响,集儒家孝悌、佛教轮回转世及净土信仰和原始巫卜等于一体,具有多元化、民族化、地方化的特征。尤其西夏河西地区丧葬习俗受佛教影响深远,重视为亡者作十斋会,这与当时河西地区广泛流行《十王经》有很大关系,表明西夏佛教进一步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佛儒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甘肃省武威市出土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木板画,为揭开西夏王国神秘的面纱增添了重要的资料。随着考古发掘报告的相继公布,武威出土的这批西夏木板画引起了学界关注,考古学和西夏学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从丧葬习俗、绘画艺术、服饰特征等多个方面探究了西夏社会历史,简述了不同的见解。虽然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为揭示西夏宗教信仰、民族关系及社会面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南长滩村地处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当地汉族的丧葬习俗是西北农村汉族丧葬习俗的一个缩影。观察发现,南滩村汉族丧葬仪式中蕴含着浓厚的灵魂观。伴随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的丧葬习俗和留存于人们意识形态的灵魂观也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5.
佛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并对当时的丧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是以“地狱观”为代表的新的死亡观念的盛行,二是出现了一系列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丧葬礼仪。由此可见,佛教不仅改变了唐代的丧葬观念和丧葬习俗,甚至有些因素融合到传统丧葬习俗之中,从而成为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从古到今彝族有一种比较科学的有生必有死的生死自然观。反映在支格阿鲁文化里的丧葬习俗有着水葬习俗和土葬习俗反映,而没有火葬的形式。这与近现代彝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差异。支格阿鲁文化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彝族哭唱追悼言辞。  相似文献   

7.
喀麦隆丧葬习俗具有典型的非洲特色,同时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其所经历的历史进程。通过描述喀麦隆中部大区恩高仁盖村一位名叫马蒂尼·阿博莫( Martine Abomo )的葬礼的全过程,归纳出喀麦隆独特的丧葬文化习俗。研究表明,葬礼步骤、葬在家门口、死者身份、年龄、死亡原因不同导致的埋葬时间不同等构成了喀麦隆非穆斯林区独特的丧葬习俗,并且这些习俗与当地的音乐、舞蹈、宗教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证方法介绍了甘洛县尔苏藏族丧葬习俗,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尔苏藏族丧葬礼俗体现的家族凝聚力和亲朋好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丧葬习俗在尊重生命、孝顺长辈、厘清姻亲关系方面有积极作用;是强化协调人际关系、调试和增进亲朋好友和村寨地邻情感的重要机会,具有团结群体整合社会的功能.丧葬仪式一方面为死者的人生画上句号,对死者具有终结意义.另一方面,丧葬仪式对生者具有深刻的抚慰意义,仪式要安抚生者的心理情绪,要重新整合亲属之间的关系,增强生者延续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丧葬反映了社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作为几千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其丧葬习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等级更加森严;二、带有民族特色;三、具有时代特点。民俗反映着民意,丧俗关涉着时政。清代丧葬习俗特点的变化,一方面说明清朝统治逐渐走向衰落、灭亡;另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相似文献   

10.
满族丧葬习俗最为复杂,它把人生各种生活习俗与信仰习俗,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它一方面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依恋及对其一生事业、贡献、影响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是生者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世界生活的安排。本文试对满族的丧葬习俗,从其先世肃慎、挹娄时代起,经勿吉、靺鞨、女真直至清代满洲数千年间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考察,溯其源而析其流,揭示其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特点、成因及其变迁过程。一、挹娄、勿吉、靺鞨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1.
亲人故去,号啕痛哭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在丧葬习俗中,有的民族在办丧事时却长歌当哭,蹁跹起舞,甚至还要唱戏,有的甚至欢歌达旦,甚至借丧葬之机谈情说爱。汉族丧葬中的歌与舞按着古代的丧葬习俗,送葬必须"白衣执绑"。"白衣",就是孝服;"执纬",就是拉着套在枢车上的绳子,即挽枢。  相似文献   

12.
陕北民俗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民间谚语等,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丧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3.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的礼俗、节俗、宴饮陈俊习俗、丧葬习俗、辟邪风俗、祈雨风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汉代民俗。  相似文献   

14.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丧葬文化非常浓郁,包括族人团聚、哭丧等六个程序。文章通过对丧葬六个程序与宗教孝道文化的简单论述,得出了渝东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始终与中国孝道文化密不可分,是共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研究突厥族源、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的文论很多,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有关突厥文化,尤其是丧葬文化的内容则略显单薄。本文着重突厥丧葬仪式和习俗的程式内涵、葬法流变,及其在中原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影响下丧葬礼俗的汉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丧葬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礼仪,这些丧葬礼仪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中,现代性的丧葬礼仪程序不多,却保留着丰富的传统丧葬礼仪。在该地区形式多样的丧葬礼仪背后潜藏着人们的几种意识,这些意识包括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和狂欢意识。丧葬活动中的这种礼仪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丧礼属人生礼仪中的大礼,土家族在丧葬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习俗。土家族的丧葬绘画形式多样,如纸面绘画、木版绘画和织物绘画等,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两汉之时,民间习俗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这也表现在丧葬、祭祀活动和复仇风气方面。当时民间流行的丧葬仪式和随葬器物,人们推出的厚葬或薄葬主张等,大都以经学理论为依据。而盛行一时的复仇之风,更是人们贯彻儒家经义的直接体现。当然,较之早期儒家经典的记载和规定,汉代的一些习俗也发生了某种变异。  相似文献   

19.
丧葬习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可为研究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提供宝贵的资料。中堡苗族,是南丹县苗族的一个支系,自称“仡磨”,因妇女穿花裙又称“花”。中堡苗族有4000多人,主要居住在中堡苗族乡和月里乡的化良、巴峨村。中堡苗族乡,地处云贵高原余脉,距县城126公里,北部和贵州省的平塘县、西凉乡、团结村接壤,西南与天峨县王保乡粉头村毗邻。中堡苗族乡属于高寒大石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中堡苗族生活习俗独特,特别是丧葬习俗仍保持着浓厚的古老的民族传统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由黄巾起义引致的社会大动乱,导致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中国进入一个战争频繁、长期分裂的时代。政治的长期动荡,造成社会的极不稳定,使人们在思想和生活等方面出现了很多的转变。而这一时期的丧葬习俗,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拟对三国时期的丧葬习俗进行探析,以对这些变化的情况、特征及形成原因作出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