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934年 6月 30日至 7月 2日 ,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 ,希特勒指挥其杀人机器──党卫队 ,清洗了曾为纳粹运动起过重大作用的冲锋队。据不完全统计 ,以冲锋队头子罗姆为首的 10 70人被杀 ,112 0人被捕① 。这场“第三帝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屠杀”② ,为希特勒全面攫取国家政权铺平了道路 ;因此 ,揭示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 ,对进一步认清纳粹运动的本质及其危害 ,具有重要的意义。1  法西斯代表人物之间的互相仇杀 ,是法西斯集团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希特勒与罗姆之间权力之争的白热化 ,是希特勒清洗冲锋队的直接原因。1919年 ,罗姆先于希特勒参…  相似文献   

2.
魏玛共和国建立后,曾与霍亨索伦王朝专制制度利害相关的容克地主、旧官僚、旧军官,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政治经济地位,其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也未受到应有批判。所有这些,是希特勤得以攫取政权、建立“第三帝国”的重要的社会和思想基础。反动保守势力对希特勤极端敌视共和国和极端民族沙文主义的态度非常赞赏,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开始就给予了希特勤及其纳粹党以积极的支持。在容克军国主义势力的代表人物兴登堡当选共和国总统后,更为希特勒最终攫取政权提供了方便条件。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大容克地主和大垄断资本终于迫不及待地把希特勒推上总理宝座,埋葬了先天不足的魏玛共和国。  相似文献   

3.
<正>译者身份与翻译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只要涉及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译者的身份都会呈现在作品当中。以董乐山主持翻译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为例,对翻译作品中的译者身份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建立身份角度的译作评价对翻译作品进行考评。一是隐匿的译者身份。《第三帝国的兴亡》在中国的出版历经坎坷,译本成书于1965年,正值"文革"前夜。为避免陷入危险的政治漩涡,  相似文献   

4.
徐健 《中国学术》2001,3(3):275-277
托马斯&#183;尼佩带两卷本德国近代史的问世,立刻成为当年度德国历史学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在第1卷中,作者着力探讨了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而第2卷则是围绕着“国家和政治”这个德国史学家的经典论题展开的。这两部长达900多页的宏篇巨著包揽了从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德国历史,资料精确、内容翔实,同时也反映了德国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状况。作者优美的文体和生动的语言同样也使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1939年 3月——— 8月世界外交舞台上有三对谈判 :英法苏谈判、英德谈判、德苏谈判。它们构成一个三角平衡关系。斯大林的大国倾向、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英苏之间的猜疑、希特勒的外交天才 ,最终使德苏谈判成功 ,希特勒完成了二战前的外交准备  相似文献   

6.
张箭 《阴山学刊》2007,20(4):65-71
古往今来世界上版图特大的帝国(王朝)有哪些,其中最大的是不是蒙古帝国——这是一个饶有兴趣并有待研究的问题。通过地图量算和文献研究,得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英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1580—1640年的西班牙帝国是第二大的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帝国是欧亚美连成一片的第三大帝国,13—14世纪的蒙古帝国则是地跨欧亚的第四大帝国。  相似文献   

7.
西方启蒙大叙事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中国形象,关涉到西方现代性的本质、西方现代世界秩序想象的基本模式。西方现代的中国形象研究,必须追溯到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与启蒙哲学。西方启蒙大叙事中出现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停滞的帝国、东方专制主义帝国、野蛮或半野蛮帝国,是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他者"。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性主导价值——进步、自由与文明的被否定的"他者",既能为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提供想象的基础,又能为西方殖民扩张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王钧林 《东岳论丛》2011,32(12):45-49
在山东海岱地区,国家的产生与演变发展,经历了城邦—方国—帝国三个阶段。尧舜时期的唐、虞,正处在由方国向帝国转变的过渡时期。可是,尧领导的唐没有完成这一转变,而舜领导的虞却完成了从方国到帝国的转变,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朝、代三者合一的政权形式,与夏、商、周并称为四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虞、夏、商、周四代的说法广泛流行,说明古人将虞、夏、商、周一体看待,虞是一个独立的统一王朝。  相似文献   

9.
董玥 《中国学术》2000,(4):307-309
杜克大学文学系教授迈克尔&#183;哈特和意大利激进思想家安东尼奥&#183;奈格芮合写的新著《帝国》(EMPIRE)自今年三月出版以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殖民主义的被推翻、苏联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障碍的瓦解,出现了不可逆转的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在战国诸侯争霸进程中,秦统治者对法家学说可谓是青睐有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皇帝,秦始皇的一统六合,实乃凭力而胜。然在随后建构帝国政治统治思想时,却在先秦以来的众多诸子学说中,最终选择“五德终始”说,以之为王朝立论。探究其因,主要有三:首先,相较于其时其他诸子学派务以为治的具体论说,独有邹衍“五德终始”说关注的是王朝之间的兴替更迭,更具形而上的超越性,这符合以武力所建构起来的政权进行合法性论证之所需。其次,“五德终始”说契合了秦传统的“受命”意识。依“五德终始”说,秦帝国得享“水德”之运,这不仅为君权张目,给予了帝国统治者“君权神授”的合法性,而且也能够为帝国统治者“重法”“偏法”的个性喜好提供源于“德运”“德性”的本体依据。再次,“五德终始”说依凭、内蕴的阴阳五行思想,不仅与秦文化深相契合,更与秦人日常民生信仰密切相关,故择取其为帝国合法性作论,就更易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与遵奉。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三帝国的历史与记忆》是一本西方史学界研究德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作品,作者埃文斯爵士是剑桥大学的教授,也是沃尔森学院的院长。全书共7章,就共和国与帝国、德国内部格局、纳粹经济政策、帝国对外政策、胜利与失败、种族灭绝政策及最终结局等方面进行了描写和论述。一、条理清晰的史学记忆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们对于纳粹德国的理解,在许多方面已出现了变化,这和近年来历史研究的方向转变有关,开始以全球化的视野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新保守主义的推动下,“新帝国论”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关注的思想和政策。三年过去了,“新帝国论”并未能实现其预言的世界新秩序。今天的国际环境和美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已经向人们表明,“新帝国论”无法成为确保美国霸权长盛不衰的妙方。  相似文献   

13.
别尔嘉耶夫论新基督教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民族于988年从拜占庭帝国引进了东正教,这时的基督教世界已经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1054年,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正式分裂,俄罗斯属于东正教世界。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士耳其人灭亡,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莫斯科成了继罗马和拜占庭(第二罗马)后的“第三罗马”,因为俄罗斯人以为,莫斯科不仅是东正教的中心,而且是基督教的中心。从988年到拜占庭灭亡,俄罗斯东正教无论是体制上,还是思想意识上,一直受君士坦丁堡教会的控制。15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人的宗教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在这里并没有产…  相似文献   

14.
一2000多年前,古代罗马国家曾吞并整个地中海地区,势力范围东至两河流域,西至不列颠,南抵北非撒哈拉沙漠,北至多瑙河,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成为古代世界屈指可数的大帝国。但是,“古罗马帝国”却是近代发明的概念,罗马人并不知道“共和国”与“帝国”的区别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学家一般地根据政体性质,把古罗马的历史划分为王政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09年)、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和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三个阶段。实际上,所谓“王政”“共和”“帝国”,都是近代西方政治学概念,古罗马人只有“国家”(re…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史学与纳粹主义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矛盾.在1933年以前,德国历史学家中很少有人直接支持纳粹党,但他们对魏玛共和国的攻击在客观上为希特勒上台制造了舆论.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分子对德国史学界的冲击只取得了一些表面的成绩,未能在指导思想上、研究机构与人才选拔上对传统德国史学进行根本的改造.然而出于国家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传统,众多德国历史学家自愿地为希特勒的扩张政策摇旗呐喊,少数历史学家还为其侵略与驱逐政策做出了学术论证与谋划.总之,一个没有深度纳粹化的德国史学充当了纳粹政权的得力助手,促成了纳粹主义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16.
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建立,客观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基督教的再度东传正是这种交流的重要表现.蒙古部落中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东传的前提,蒙古帝国的宗教宽容政策是基督教东传的保证,而蒙古帝国皇帝与教皇之间互派使节则使东西方文化交流达到了巅峰.  相似文献   

17.
武谷三男是日本现代物理学家,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曾就读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一九三四年他在毕业论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三阶段论”方法。所谓“三阶段论”方法,是把人对于自然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描述现象和描述实验结果,称之为现象论阶段;第二阶段是了解产生现象的实体结构,并根据这种结构的认识,整理关于对现象的描述,以获得规律性,称之为实体论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实体论阶段为媒介  相似文献   

18.
帝国是有边疆而无边界,兼具整合性、差异性的巨型政治组织。帝国兴衰直观体现于边疆消长:在帝国兴盛之际,帝国边疆呈扩张态势,与帝国相邻的地区被帝国“边疆化”,成为帝国的边疆,直至遇到制衡力量而达到相对均衡状态;帝国的衰败则体现于边疆地区的萎缩,或者说“去边疆化”,边疆从帝国统治体系中“逃逸”出来。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统治经历了“边疆化”而被纳入帝国疆域之中,多瑙河以南地区最终成为帝国统治的核心区,由边疆成为帝国中心,这是“去边僵化”的另一种形式。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快速“边僵化”的过程,既源于奥斯曼帝国领先于巴尔干诸国的国家能力,也与巴尔干地区尚处于弱势国际体系状态有关。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征服运动在苏莱曼大帝三次围攻维也纳未果之后近乎达到帝国的“自然边界”。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征服巴尔干、围攻维也纳,进而“闯入”欧洲国际体系,成为欧洲国际体系的“他者”。17世纪之后,奥斯曼帝国衰败,欧洲国际体系崛起,1683年维也纳之战是转折点,弱势的奥斯曼帝国遭遇强势欧洲国际体系,巴尔干地区遂开启脱离奥斯曼帝国的“去边僵化”进程。欧洲国际体系是主权国家和帝国的双重嵌套,俄罗斯帝国、哈布...  相似文献   

19.
国家意识与秦的统一和速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意识与秦的统一和速亡程远西安政治学院公元前221年,秦并吞六国,建立起第一个高度集权制的封建帝国。但是,这个封建王朝,在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年,又被农民起义的风浪所推翻。秦朝的崛起和速亡,引起了后人的思考和探索,并找出很多原因,但有一点被人们忽视了,...  相似文献   

20.
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提供中扮演的角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三十年来,一个被称为"全球社团革命"的第三部门发展浪潮在世界各地兴起.第三部门所呈现的多功能特点也日益显著,其中,提供公共服务是第三部门的重要功能之一,萨拉蒙将提供公共服务放在第三部门功能的首位.本文从政府与社会的边界、第三部门的兴起、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提供模式三个方面考察了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提供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