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两国领导人经过四次的会谈磋商下一举实现的.其中日本在野党的对华外交在中日复交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野党领导人相继访华,为两国政府传递了重要的信息,促进了田中内阁迅速做出访华实现邦交的决断.  相似文献   

2.
在中日尚未恢复邦交前,日本经济界的诸多团体、企业及个人,为两国间民间贸易的发展,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同时,日本经济界还通过各种活动,以经促政、以民促官,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对华政策,为中日关系的发展争取有利的宽松环境。回顾历史可知,两国间经济的交往与合作,需要双方政府间的有力支持,二者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按照政治与经济不可分离的原则发展经济关系,两国关系才能获得全面、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往中日邦交正常化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往中日邦交正常化之路张香山编者按:值此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请中日两国的一些学者和有关人士撰写了纪念文章。这些文章的体裁不同,视角各异,观点也不尽一致,但作者们的目标却是共同的,即进一步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日友好关系。这也是我们设...  相似文献   

4.
翟新 《日本学刊》2008,2(2):29-38
中日复交以前, 日本自民党政治家松村谦三等为了打破对华关系僵局而结成的政策集团,通过推进对华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国政府及执政党间发挥了沟通政治意图的管道作用,成为日本保守政治营垒中对中日邦交正常化贡献最显著的政治势力.松村谦三集团所主张的在坚持日美安保体制基础上构建长期稳定的对华关系、实现日本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意图和目标,从根本上规定了其对华政策观的特性和射程.  相似文献   

5.
论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田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1952年旧金山和约签订之前,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虽然对日本采取“间接统治方式”,但日本的内政外交均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控制之下,日中关系的走向基本上也是由美国决定的。194...  相似文献   

6.
回顾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让历史告诉我们未来,是十分有益的。今年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15周年,在这以前还有20年的民间友好交往,这35年的演变、发展历程,是值得我们回顾和认真思考的。 邦交正常化以来,前几年,中日关系官方、民间的发展都比较顺利,中日双方一度曾给了很高评价,说中日关系处在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这样说,是否反映了实际情况,论据是  相似文献   

7.
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本文拟以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为背景,以中日民间往来为主线,对在中日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LT贸易”的形成、发展作一分析,以纪念为中日复交作出历史贡献的“掘井人”。  相似文献   

8.
写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之际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山冈道男民间国际交流的重要性8月15日,在日本称做战争结束纪念日,而在中国则叫作抗日战争胜利日。今年8月15日在日本报纸第一版,报导了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孙平化先生去世的消息。众所周知,孙氏参与过...  相似文献   

9.
日朝关系正常化进程及其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丁英顺冷战后,围绕朝鲜半岛的东北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引发了各国间关系的调整与重组。其中,日朝关系的调整动向尤为引人注目。日朝关系的不正常状态是日本的“战后处理”中主要的遗留难题。因此,实现日朝关系正...  相似文献   

10.
石善涛 《日本学刊》2008,(3):145-153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新中国成立后中日民间外交的研究逐渐被纳入学术界的视野.学术界一般习惯于把此类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起到中日邦交正常化(1949-1972);第二阶段是邦交正常化以后至今.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做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1.
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至今的道路并不平坦。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日双方尽管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领土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些矛盾和摩擦,但本着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精神处理重大问题,友好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开历史倒车的浊浪泛起并不断向整个社会扩散,两国结构性矛盾凸显,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互惠关系,先后经历了严峻考验。今天的中日两国的战略关系与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和解仍在调试、变化、发展过程中。尽管日本并不希望看到中国逐步超越自己,但最终也只能接受这一客观现实。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双方更需夯实新形势下相互依存与合作的基础,由此开创健康稳定、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新阶段,造福于两国人民、亚洲乃至世界。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8月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致开幕辞,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代表日方致贺词。前国务委员、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唐家璇,日本前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分别作基调报告。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日本前防卫大臣中谷元等中外人士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主持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3.
一 根据1972年9月29日日中两国政府联合声明而实现的邦交正常化,不仅结束了两国间的战争状态,而且客观上也意味着日本向中国和全世界保证,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贯实行的蔑视中国和侵略中国的路线彻底改变为平等互利、和平友好的路线。联合声明中有以下一段话: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该的反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虽然经历冷暖起伏,但总体上在不断发展前行,取得了巨大成就。邦交正常化之初,中日间贸易额仅为10亿美元,人员往来只有1万人。2010年,双边贸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中国学界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进行了述评。近十年来,学界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研究领域也从传统的政治军事领域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学界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台湾问题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日本政党、议员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民间交流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是跌宕起伏的50年,经历了蜜月时期、结构变动时期和竞争加剧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对双边关系、区域发展及全球局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历史证明,中日之间达成的四个政治文件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重要保障。当前中日关系存在各种问题。中日战略竞争加剧是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受中日关系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也受日本国内因素的影响,还受美国战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既有趋冷降温的动向,也有向暖升温的势头,基本特点是冷暖交织。“竞合共生”是新时代中日关系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中日两国应该避免恶性竞争,进行和平竞争和文明竞争,在政治领域增进互信,在经贸领域深化合作,在安保领域管控危机,在民间领域促进交流,共同努力推动中日关系的升温回暖,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江瑞平  于潇潇 《日本学刊》2012,(5):16-31,157
恢复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中日经济关系获得了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层次逐渐提升、机制日臻完善、影响空前增强等方面。恢复邦交正常化40年后,两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中日经济关系加速转型,主要体现在实力对比关系逆转、相互依存格局易位、主力驱动系统调整、新型分工体系确立、多层合作模式构筑等方面。展望未来,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前景仍十分乐观,主要趋向包括自贸合作可望全面推进、财金合作势将稳步扩大、中国对日投资前景广阔、节能环保合作逐渐提升等。  相似文献   

18.
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三次高潮——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天津社会科学院王金林自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至今,已有25年了。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瞬间,但它却在中日关系史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人所共知,在中日两千余年的关系史中,两国之间有...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9月8日~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神奈川大学联合主办,后援单位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东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正在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共庆这个喜庆之年。不言而喻,这种庆祝活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首先,20年前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这件大事本身就值得中日两国永远纪念。因为两国的邦交正常化是在经历了非常曲折、痛苦的历程,即经历了两国半个多世纪的对抗、敌对和几次战争,经过两国人民长期的共同的努力才挣得的。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标志着两国之间长期不正常状态、战争状态的结束,从此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以续一度被割断的两千多年来的友好关系史,并对和缓当时亚洲的紧张局势与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