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本杂志应该是读者一个最要好的朋友,诚望《北京纪事》是您终生不弃的密友。(本社社长柴砚珍)记北京人的喜怒哀乐,说北京城的古往今来。愿《北京纪事》是北京百姓的娘家人儿,全国各地人的好亲戚,世界人民的好朋友!让我们在《北京纪事》相聚。(执行主编陈予一)  相似文献   

2.
《北京纪事》2014,(4):4-8
《北京纪事》到今年已经创刊20年了,20年能让一个孩子成长为朝气蓬勃的青年,能让一个青年成长为老成稳重的中年,能……作为《北京纪事》的第一任社长、主编陈世崇老师,给我们讲创刊之初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纪事杂志社于2004年12月21日在北京国际艺苑皇冠假日酒店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庆祝《北京纪事》创刊10周年并宣布2005"'北京新移民'有奖征文"活动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流行语评选活动和有关研究的结果,挑出了一些凸显这10多年社会与心理变化的流行语:下岗、打工、抗洪、再就业、房改、传销、世界杯、彩票、金融危机、泰坦尼克、上网、豪宅、隐私、数字化、酷、千年虫、盗版、拍写真、打假、贺岁片、新新人类、高雅艺术、小资、唐装、名人畅销书、手机短信、韩流、酷毙了、哇噻、帅呆了、听证会、美女作家、黑哨、下课、美眉、足彩、零距离……这些流行语,每一个都能感觉到深藏其中的动感,每一个都记载了大时代下,社会变迁的螺旋。有些流行语,随着螺旋的上升逐渐销声匿迹,而有些,则蜕变成另一种陌生的形式。这10年,是大时代下不起眼的10年,但也是让人头昏目眩的10年,仿佛只有落在白纸上的黑字才能清醒的记载所发生的一切。《北京纪事》在浓缩了10年光景的流行语里选取了5个跟经济密切相关的流行语,对照《北京纪事》曾经刊发过的相关主题的稿件,重新成文,来看一看这10年的"风景"夹杂着多少鼓舞和无奈。  相似文献   

5.
《北京纪事》在过去十年中报道关注过的演艺明星几乎涵盖了各种潮流领域的代表人物。请让我们在这里再次回首四位本刊当年专访过的名人。大浪淘沙,星运沉浮,十年风雨,不可磨灭的是岁月的馈赠。  相似文献   

6.
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北京精神”,1月11日,北京纪事杂志社召开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北京纪事》“北京精神”专栏宣讲会。  相似文献   

7.
编读互动     
《北京纪事》编辑部: 您好!首先谢谢你们把《北京纪事》这么好的杂志带给大家,让我们感受到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气象万千的变化。作为一个年轻的北京人,我深深地为它古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同时也为现代化下的变异感到无奈。 在7月号的《北京纪事》上,我看到一篇介绍一个白  相似文献   

8.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回顾北京在建国后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和宣传北京这个城市,还有北京人在这60年中的生活故事。北京纪事杂志社举办"纪实北京"照片征集和《北京我的家》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9.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回顾北京在建国后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和宣传北京这个城市,还有北京人在这60年中的生活故事。北京纪事杂志社举办"纪实北京"照片征集和《北京我的家》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0.
1994年4月份,《北京纪事》刊载了一篇《啼笑皆非话电话》的文章,文章中指出:在北京打电话难,打公用电话尤其难。但是从今天的情形来看,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1.
1995年2月,《北京纪事》刊登的一篇《北京人圆一回轿车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而时至今日,北京人拥有轿车已经不再是梦,这一点从每天早上的车流中你就可以看出来,各式各样的轿车充斥着北京的大街小巷,以至于北京人现在关心的不再是轿车,而是交通。  相似文献   

12.
北京纪事杂志社于3月16日在宣武门商务酒店召开“迎接十八大北京纪事红色栏目颁奖会”。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北京纪事》于2011年特别开辟了“忆革命名人”和“红色收藏故事”两个红色专栏,面向全社会征稿。这两个栏目通过讲述革命者的故事和挖掘红色文物故事及其收藏经历,  相似文献   

13.
正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深入贯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精神,响应北京市委"走基层、促发展"的号召,北京纪事杂志社联合西城区文联,于下半年在《北京纪事》上开设两个栏目,以推动"走转改"常态化。  相似文献   

14.
正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深入贯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精神,响应北京市委"走基层、促发展"的号召,北京纪事杂志社联合西城区文联,于下半年在《北京纪事》上开设两个栏目,以推动"走转改"常态化。  相似文献   

15.
《北京纪事》杂志在1994年的9月份刊登的《京城兴起茶文化》一文中提到:"这年头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茶庄如雨后春笋,街头巷尾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冒出一家。这些茶庄大的有二三十平米,小的不到十平米,装修多不太讲究……"这大概就反映了1994年时候北京的茶文化盛行的景象。这些语句一点都不夸张,当时笔者也经历了那么一段时日。而在今天我们再提茶文化的时候,就不免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了。  相似文献   

16.
10年前,本刊由《北国风》改名为《北京纪事》,同一年里,在北京,美术界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央美术学院决定搬迁--从繁华的王府井迁移至当时还比较荒凉的四环东北角花家地。当时很多人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有高兴的,有伤心的。那年,我们采访了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她说:"中央美院是培养真正艺术家的地方,政府应给她最好的条件,不应要做商业区就让美院搬迁……"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宜先生说:"我原来也不同意搬,但由于政府统一规划,王府井是商业区,也为了美院的发展,我就同意了。"版画系主任广军先生说:"我对学校有感情,一下搬得很远有点小遗憾,大家对变化有点不适应。"国画系主任姚有多先生说:"我是主张搬的,画画儿的人在繁华的大街上是画不出好画的。"10年过去了,除了姚有多先生已经去世,其余几位都还在为美术界奉献着自己的知识与才华,我们决定对这件事进行回访。  相似文献   

17.
《北京纪事》从来没有忘记首都人的责任和使命,从来都看重首都人的荣誉和骄傲。但 1993年9月期的《北京人距文明有多远》却充满忧郁地数落了北京人一顿。星移斗转, 文明的脚步在向前,今天的坎坷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2012年第5期《北京纪事》的封面中,北海团城、故宫角楼旁边,不起眼露头的现代建筑是新北京的商业地标国贸大楼。倒退40年,让人印象深刻的高楼也就是北京饭店新楼。据说,当时有专家对它的高度很纠结,认为关系到一个古城的天际线,站在故宫太和殿看见它就是一种痛苦。后来,建国门外有了巧克力状的中信大楼,再后来限高的事更不好说了,因此在北海桥头看国贸就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王晓明 《北京纪事》2011,(8):111-112
为庆祝建党90周年,北京纪事杂志社于2011年7月8日在北京港中旅维景国际大酒店召开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北京纪事》红色专栏新闻发布会"。北京在近现代革命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无数的老一辈革命者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者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中都留下了他们为中国革命奋斗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正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深入贯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精神,响应北京市委"走基层、促发展"的号召,北京纪事杂志社联合西城区文联,于下半年在《北京纪事》上开设两个栏目,以推动"走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