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堪称"风景这边独好",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有别于赛义德与其他带有西方殖民色彩的另一"东方主义"概念,斯拉夫文明与中华文明均包括于其中.在此基点上,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积极接受的三个方面内在的情感需求;现代化运动中的文化选择;传统审美方式的内在沟通.这体现了东方主义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追求,显示了中俄两国文化相似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试论《外套》中"小人物"的复仇鬼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复仇鬼魂形象启迪"小人物"的觉醒意识,是《外套》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小人物"巴施马奇金的鬼魂复仇影射了对公理难辩、正义难申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蕴含着平民阶层不平则鸣、讨还公道的思想以及反抗压迫申冤复仇的愿望。不仅如此,通过鬼魂复仇胜利时获得心理平衡情节的描写,体现了对历史转折期"小人物"生存意识的审视,标志着对"小人物"形象社会情结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4.
尽管"人类发起并参与慈善事业的内在动力是普遍一致的"①,也就是基于人道、博爱、公平、正义等普世价值观,但中外有关慈善的理解是有所区别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自上而下的施予,讲究施予者本人的人品,却缺乏西方社会所强调的施予者和受助者人格平等的内涵,而后者正是现代慈善的精髓.因此,近代有人以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为之善来定义慈善,把"慈善"看成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例如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说,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普世主义具体体现在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和道德哲学等领域.与传统的普世主义相比,康德更重视其先验的基础,即理性的理念.合目的性、永久和平、善分别是康德为这三种普世主义奠基的理念.理念使得康德的普世主义具有纯粹性、整体性、范导性的特征.康德的这种奠基工作在普世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洛文化是指植根于河洛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家园情结这一角度切入,阐释台湾女性文学书写场域中的创作状况,分析中得出"家园情结"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且与大中原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同时表明文化认同的不可避免性和在文学创作中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普希金小人物形象的文化批判意识涵盖三个层面:传统文化批判意识、职业文化批判意识和逃避文化批判意识.三个层面的文化批判意识揭示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俄罗斯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文化变革阵痛,它承载着普希金对小人物的心理动态和行为方式的独特言说.这种言说以其深广的文化含量超越了简单的道德伦理和阶级对立的模式而具有永恒的文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柳 《云梦学刊》2009,30(4):119-120
契科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小人物”形象。这些“小人物”身上具有一些共性:人性的异化与思想的套子,而这些共性对于今天的我们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奠基者,他将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杂文创作,并铸就现代杂文的丰碑.鲁迅与杂文这一文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明显存在一种浓浓的"杂文情结".鲁迅"杂文情结"的形成,是急剧变动时代的呼唤,作家自身的思想、经历、素养、气质等,杂文文体的独异性三者相融合的审美凝聚物.正是这一情结成就了杂文,同时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普世价值决不是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早已存在于各种宗教或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共同的价值原则或道德戒律,而是当代全球化中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形成的产物.近代以来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并不是对普世价值的认同,而是对西方价值这种特殊价值的认同,其结果是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要消解包括这种价值观冲突在内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必须使当代全球性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即一方面普遍认同在当代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基础上形成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及其所肯认的特殊价值予以承认、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