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指出这部小说体现出了一种生态意识,即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不仅带来了自然生态的失衡,更造成了社会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不但扭曲了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而且使个人本身的精神高度异化。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三者失去平衡的深刻忧虑及对三者达到平衡的强烈呼吁。  相似文献   

2.
重建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现代化的推进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蔓延全球的生态困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它迫使人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历史和未来进行认真反思。社会生态论者认为生态难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应用引发人地关系的对抗,只有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以人为本",转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理性统治形式,才能够重建社会生态平衡,进而重建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精神生态论者认为精神价值的消解引发自然生态失衡,只有通过精神自由的回归重建精神生态平衡,才能够推进个体生命秩序与自然生态秩序的辩证契合。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是辩证有机的"生态大系统",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可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D.H.劳伦斯的诗歌批评了工业文明对生态自然,人的精神以及人类社会的异化。本文试图从拟物论的角度来阐释劳伦斯诗歌中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使人类获得物质上的最大满足,但精神上却出现危机,从生态学的视野分析中国创世神话所包蕴的精神内涵,让人类真正恢复自然天性和本真状态,走出精神危机,实现精神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自然审美与环境审美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偏于建造人类自身内在精神--心灵家园,后者偏于建造人类外在生存家园.人与生态环境是互为创造与权利共存的关系,这成为审美的前提.生态环境具有"天然的和人为的" 两重化,即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生态环境.人工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为了自己生存繁衍和发展而创生出的,是人化的自然环境.文章据此而讨论了表征天地人生态合一性的宏观文艺视野,以及表征艺术个体生命体验活动生态关系的微观文艺视野与环境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6.
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将语言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研究语言系统的生态问题,把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其理论和实践目标,由此决定本学科的内容、方法和范畴。语言多样性和整体性是语言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语言多样性和整体性的破坏将会造成语言生态的失衡,影响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语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一种与自然生态环境不同但与之同样重要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性责任:西方发达国家对自己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造成全球自然生态失衡理应负有更大责任;发展中国家也应为世界生态文明作出力所能及努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应对生态全球化而提出的的科学方略,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亨利·大卫·梭罗是生态主义文学的先驱.在自然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西方文明中人与自然对立的宇宙观,提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自然生态思想;在社会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文明的发展导致物欲膨胀而心灵荒芜,提倡节制物欲、理性生活,提出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思想;在精神生态方面,梭罗强调入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及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并指出回归自然是人类走出精神困境,重建诗意栖居地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在"五位一体"视角下,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环境文明5个层面,选取47个要素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青岛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5个层面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台湾散文作家林清玄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初登文坛的他除将情怀诉诸"乡土"外,还将目光聚焦于商品经济大潮带来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危机,在大量的自然写作散文中诠释了敬重生命存在的生态审美诉求、童年生境的理性触摸、回归自然的生态理想、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精神生态反思等丰富的生态审美蕴涵,凸显他对自然生态的独特理解与诗性智慧,旨在唤醒人类对和谐自然的向往之心。  相似文献   

11.
美国现代作家薇拉.凯瑟的《一个迷途的女人》再现资本主义社会工业迅速的发展伴随着自然生态的失衡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展示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是一部充分显示作者浓厚的生态意识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以科学技术控制征服自然基础上的价值观及过度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树立自然生态规律是首要规律的价值观,不仅要坚持传统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而且要建立新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环境伦理观。要把自然生态规律作为首要规律的价值观和生态环境伦理观,作为其他一切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批评角度重读莫瑞森作品,对于重新认识和解读莫瑞森有着积极的拓展意义。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方面全方位考察莫瑞森的作品,可以感知到人与自然、文明与自然,以及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如何相互作用而最终导致生态恶化的。文明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在以远离自然和破坏自然为代价的文明发展制度下,人类终将遭受肉体和心灵的惩罚,只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才是人类最终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梭罗是一位具有丰富生态思想的作家与哲学家。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不仅充分阐释了其自然生态思想,更体现了其社会生态思想与精神生态思想。在自然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并重新构造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关系;在社会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工业文明的负面作用并且倡导文明与自然相互平衡的发展模式;在精神生态方面,梭罗反对人们利益至上的生活态度,主张提高人的精神追求。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语境下,《瓦尔登湖》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军旅作家李存葆的"文化大散文"主要是围绕绿色主题而创作的。李存葆以文化为立足点,以人类生态学的视角深切关注我国及全球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人性生态,针砭时弊,为人类寻求克服困境以自救的绿色道路。他是一个拥有绿色文心———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类关怀"、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人性生态的终极关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殡葬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该文在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绍兴市殡葬改革取得的成绩作了肯定,并着重分析了绍兴殡葬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最后针对绍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如何建设文明、科学、生态的殡葬文化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在《天堂》中对人类特别是黑人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深表关注,小说展现了一种黑人群体的精神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探索了黑人摆脱生态困境的途径,体现了莫里森的生态思想。莫里森提倡人们回归自然寻找精神依托,同时指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爱的存在,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以此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生态的健康。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应强调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包容和博爱,这样社会生态危机才能得以解决,人类才会拥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艺学所关注的不止是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 ,还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 ,特别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建设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 ,思考的重点要放在推动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 ,要放在推动国民健康的生态观和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消费观、人生观的建设上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是生态危机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诗歌体裁,与传统自然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诗歌从生态整体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全面关注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精神生态,其主题特征表现为强调生态整体观、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文明批判和生态预警,以及对人类家园意识或位置感等精神状况的深层关注。为此,梳理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的主题特征,以期把握当代生态诗歌的思想脉络和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20.
麦尔维尔的《书记员巴特比》是一篇具有深刻现代生态内涵的小说.小说背景华尔街高楼林立,办公环境封闭压抑,工作单调沉闷,呈现出一幅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失衡的现代荒原图景.在华尔街现实之墙及其建造的精神之墙中,巴特比成为一个精神生态失衡的“迷途羔羊”.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中,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必须守护好人类的精神家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