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为女性,在多年社会学的研习生涯中,我一直很关注女性研究的领域。来到香港后,在逐渐熟悉与了解所身处的社会时,我亦始终很留意这个社会的女性意识与女性状况问题。说起来,在香港这几年,我认识与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多半是女性。在这些朋友中,既有长于我辈的中老年职业妇女或家庭妇女,亦有年轻我许多,称我为老师的刚进大学的青春少女。当然更多的是与我年龄相差无几,在不同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女研究生。通过与她们的交往,使我直接、间接地了解不少香港妇女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亦知道了一些她们的苦恼、快乐与追求。生活…  相似文献   

2.
茅盾与神话     
茅盾对研究神话的动机曾有过自述:“二十二三岁时,为要从头研究欧洲文学的发展,故而研究希腊的两大史诗,又因两大史诗实即希腊神话之艺术化,故而又研究希腊神话。彼时我以为希腊地处南欧,则地处北欧之斯堪的纳维亚各民族亦必有其神话。当时搜罗可能买到之英文书籍,果然有介绍北欧神话者,继而又查大英百科全书之神话条,知世界各地半开化民族亦有其神话,但与希腊神话、北欧神话比较,则不啻小巫之见大巫。……我又思,五千年文明古国之中华民族不可能没有神话,《山海经》殆即中国之神话。因而我又研究中国神  相似文献   

3.
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以往主要是从王国维的美学接受出发,就理论描述的相似处判断其理论来源,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事实上,这些讨论均未触及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根源.王国维提出这对概念,根本在于他引入了西方的两“我”说;主观之我与客观之我.由于晚清是西学输入的早期阶段,为便于国人理解,西方的两“我”说在输入中土时被本土化,具体的做法是以佛教的义理“真我”(或径称为“我”)与“非我”(亦日“无我”)来对译或指称这两个概念.这样,“有我之境”自然就指的是有“真我”的主观之境;“无我之境”则指的是“非我”(或仅有物性之我)的客观之境.同时,王国维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描述语言,如“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等,也都采用的是这种“格义”的方法.通过这种梳理,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渊源不仅清晰可见,其理论内涵亦可得确解,而且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诸多疑难问题也大体可据以澄清.  相似文献   

4.
我的社工路     
四年前,刚走出校园的我怀着忐忑心情进入了社工行列,我的服务对象是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他们是常人眼中的另类,在和这些对象接触之初我有些顾虑,和他们交流也是胆战心惊,怕自己稍有不慎会受到打击报复。在同工老师的细心教导下,  相似文献   

5.
甲午夏日,经我牵线,王义胜老师邀褚少研先生为其洽印. 褚先生来到王义胜老师画室,两位先生相见恨晚,交谈甚欢.一位是学养深厚的资深报人,现任辽宁日报社副总编辑,业余时间治印经年,颇有邓散木之风;一位是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桃李满天下,且为人谦逊,治学严谨,声名远扬.褚先生看到王义胜老师扔在画室地上的一堆废画,很是吃惊,眼前的情景显然超出了他的想象.在他的阅历中,像王义胜这样级别的大画家,一定是画一张成一张,随手画出的一幅画都是可以投入市场的.但是,王义胜老师却不是这样,一直对自己的绘画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总是反复推敲、探索、重画.王义胜老师笑称:“我也是废画三千啊,总感觉没有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七年夏季,我趁去北京参观全国美展之机,有幸两次拜谒了仙坡老师的恩师苦禅大师. 临行前,恩师仙坡提笔写了一封书札.信中流露出他对恩师的思念之情以及在浙美读书时与恩师之间的真挚情愫.  相似文献   

7.
《诗经·齐风·东方之日》欣赏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东方之日》,古序曰刺衰也。毛公曰,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化也。朱子非之,改为淫奔者自作。其实这纯粹是一篇男女恋爱之诗。那有什么君臣之关系呢?这首短篇小章,是一个男子自述其在恋爱中和情人的暗昧之私。诗章之法,两章叠咏。每章五句,十句换了三个字,而基本意思未变,亦衡水仲达所谓“重章共述一事”也。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2006,(9):4-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同志们、朋友们:我是怀着特殊的情感,专程赶来参加吉林省孤儿学校建校五十周年庆祝活动的。当我来到这所特殊校园,看到幸福成长的孩子,见到辛勤耕耘的老师,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同学们,全社会的人关爱你们!老师们,党和政府感谢你们!吉林省孤儿学校是一所面向特殊群体、实施特殊教  相似文献   

9.
周桂峰 《唐都学刊》2005,21(1):30-32
王维后期思想消极,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既不敢明白抗争,也不愿同流合污,亦不采取遁迹山林的完全避世态度,这一状态被学界概括为"亦官亦隐".近来论者提出质疑,以为唐代元"亦官亦隐"之例,而"亦官亦隐"之说"属子虚乌有之辞".笔者以为,"亦官亦隐"是一种生存状态,但更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唐代的休假制为王维保持这种生存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也是工作、生活和科技创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课堂教学是老师传授学生知识的一种重要的常用手段和方法。因此,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学好各学科的基础之基础。对此,我通过多年工作实践,初步以提高学生求知兴趣为主线,以多样的教学方式探索形成了老师热评、学生互评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工作法。  相似文献   

11.
李伟中 《社会工作》2009,(13):51-52
每天,常老师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今天也和往日一样。"叮铃铃",桌上的电话铃响了,常老师提起电话,一个大男孩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常老师,我是小亮,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发工资了,整整800元,多吉利的数字啊,这可是我第一份正当的收入啊!”“太好了!小亮,真为你感到高兴”,常老师也激动起来。“常老师,我要感谢您!是您点燃了我人生的希望,让我重新看到了光明,谢谢您半年来的关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王维“亦官亦隐”说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4,20(1):37-40
自 2 0世纪 5 0年代始流行于唐诗研究界的王维“亦官亦隐”说 ,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原因在于 ,“亦官亦隐”之说 ,不仅有违于唐王朝“干部政策”的历史真实 ,而且亦与王维生活的历史实况相去甚远。正因为如此 ,故唐代无“亦官亦隐”之例 ,而为研究者“标贴”于王维身上的“亦官亦隐”或“半官半隐”说 ,自然也就属子虚乌有之辞。  相似文献   

13.
孔子曾讲过这样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只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都再强调一个道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拥有成就感就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10年3月8日在首届青岛女画家水彩画展的开幕式上,著名的水彩老画家晏文正老师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说:"看见你就想起了李轲民,他走得太早了。"紧接着晏老师又讲:"以前我给他写了一篇文章叫《无声的泥巴》发表了,你真应该好好写写您老师。"晏老师的一席话深深触动我,作为李老师的学生深感愧疚:没有把老师的事迹记下来哪怕是只字片言……  相似文献   

15.
孙明材 《学术交流》2004,(5):143-145
在王维的一生中,"身心相离"曾多次出现,但决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王维生活中的亦官亦隐。"身心相离"作为一种自我表述,它出现在王维生活的后期;作为一种行为表现,它体现在王维生活的中期;作为一种处世思想,它萌芽于王维生活的早期,且"身心相离"的含义有"身与心相分离"和"身心与我相分离"之分。  相似文献   

16.
孙艳林 《生存》2020,(9):0208-0209
教育之美,美在深情。扬州大学教科院胡学春书记的讲座,让我们耳目一新,他的许多观点打动了我。如:教育是人性超越的道场,活是课堂的生命,教育之美,美在深情等。正如童庆炳:《教师的生命投入》中所说,你既然当了老师,你的生命就属于你的学生,你要用生命所拥有的 一切,奉献给学生。学生才是你的“上帝”,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一直在诉说我的一个愿望:我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我正在讲课,讲得兴高采烈,讲得神采飞扬,讲的出神入化,而这时候我不行了,我像卡西尔、华罗庚一样倒在讲台旁或学生温暖的怀抱里。我不知自己有没有这种福分?  相似文献   

17.
我1964年跟恩师仙坡学画,经常拿自己的习作向老师请教,老师有个习惯,画好的作品总是挂在墙上,我进门后他常说的一句家乡话就是:"来,你帮我择巴,择巴."即是提提看法.老师为人谦和,我视为自己的父亲,因自己年轻,阅历浅薄,就乱说一通,老师总是笑着说:"很好很好".但下次去拜访,老师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画法.  相似文献   

18.
兰萍 《生存》2020,(7):0024-0024
中学生写作不仅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高考的语文试题中也占据大量分值,然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模板化,套路话。缺乏创新意识,想要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离不开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个人之拙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是五十年代末与王仙坡老师接触的,那时我年轻,生活困难,孩子都小,我有五个孩子,家庭负担重,但我还想画画,王老师给我很大的支持.我如今从国棉八厂退休回家,天天画画.常常想起和老师一起的日子,真是感慨万千.如今,我也是近七十岁的老人了,但始终记住先生的话:先做人再从艺.  相似文献   

20.
青年之担当     
孙浩  莫实科 《生存》2020,(9):0226-0226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下午好!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在爸妈朋友圈中疯传的 《后浪》了吧!想必看时的你一定热血沸腾吧!这是 大人送给我们青年的“五四”礼物,是大人期待的 我们青年之风采。因此,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探讨一下“何为青年之担当”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