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对厦门国仁工友之家为代表的公益性非政府组织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深入访谈,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以赋权理论为视角,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方面的途径和作用,包括激发个人潜能,提高工友效能感与全能感;构建网络资源,改善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行动与社会目标,促进社区发展等.并对非政府组织如何更好地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服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部分定居城市,部分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城市又回到家乡。利用2006年CGSS数据,本文从经济利益、制度及资源因素、相对剥夺感因素和社会网络因素四个角度出发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生活意愿的选择决定机制。分析表明,有无房产、社会经济地位认知因素影响着外来务工人员城乡生活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群体身份是个体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来源。由于受到制度与非制度性因素的排斥,外来务工人员无法建立起积极的社会认同,造成自我身份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导致他们心理上与城市社会的疏离和对抗。通过分析媒介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认同中的影响机制,探讨它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分类、建构身份意义和自我类别化过程中起到的功能与作用,说明其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重要影响作用,促进媒介发挥社会功能,承担好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是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社会和谐相处的现实需求!也是传承与弘扬区域文化的重要途径。闽南文化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精神内涵可以对外来务工人员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区域文化的认同,可以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广泛宣传、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认同水平、鼓励本地人学习并尊重包容异地文...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是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社会和谐相处的现实需求!也是传承与弘扬区域文化的重要途径。闽南文化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精神内涵可以对外来务工人员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区域文化的认同,可以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广泛宣传、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认同水平、鼓励本地人学习并尊重包容异地文化等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着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压力,成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因此,建立更加人性化、多层次的社会政策体系,融合外来务工人员,便成为促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社区新闻     
《社区》2005,(1)
北京市保姆过节“提价不休假”为了应对“两节”期间家政服务短缺的情况,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系统内的家政服务人员将实行“错峰”休假,即“两节”期间不休假,节后再调休,并按同等发达城市标准适当提高服务价格。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温庆云分析认为, 2005年“两节”期间家政服务市场人员紧缺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家政服务员也都习惯选择这个时段回家团聚;另外,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取得成效,一些家政服务员回乡务工;再有就是北京家政服务人员工资普遍在400元左右,造成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地去往上海、深圳等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8年珠三角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数据,运用Kaplan-Meier存活函数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等方法,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初次转工间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转工频繁,就业不稳定;初次转工间隔存在显著代际差异,"80后"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比"80前"老一代流动频率更高;两代外来务工群体分别遵循不同的转工流动路径。个人特征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因素对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初次转工风险率有显著影响,而组织性因素对老一代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住房,是外来务工人员进城、毕业生择业时绕不开的问题。对于温州这个倚重制造业的城市来说,外来务工人员能在温州留得住、扎下根,直接关系到温州实体经济的发展。温州作为典型的轻工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众多,蓝领群体租房难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蓝领群体的住房问题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5月,我市出台《温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工  相似文献   

10.
在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中,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和谐发展日益构成挑战.其产生的原因与外来务工人员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群体自身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管理缺失有一定联系.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的解决,需要完善相关机制,发挥政府危机管理主导作用,同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自我提升,以此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