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篇 倒转"红轮":索尔仁尼琴与"俄国历史的断裂" 不只是"伟大作家"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 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非  相似文献   

2.
一 2008年8月3日,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去世。为此,我国的报纸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俄罗斯座标上的雕像》《俄罗斯为什么会诞生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为什么是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的忠告》《俄罗斯的良心》等等连篇累牍,以致有人撰文说《索尔仁尼琴应该敬重但不要神化》。  相似文献   

3.
2008年8月3日,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去世.为此,我国的报纸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俄罗斯座标上的雕像><俄罗斯为什么会诞生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为什么是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的忠告><俄罗斯的良心>等等连篇累牍,以致有人撰文说<索尔仁尼琴应该敬重但不要神化>.  相似文献   

4.
不只是“伟大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5.
张平 《学术探索》2013,(3):136-139
摘要:从俄罗斯文化的视角诠释走下神坛的俄罗斯文化主教索尔仁尼琴,主要有以下六个文化视角:俄罗斯地下文化的传播者;俄罗斯侨民文化的领袖者;俄罗斯宗教文化的布道者;俄罗斯政治文化的认同者;俄罗斯西方文化的反对者;俄罗斯思想文化的谎言者。总之,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文化界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索尔仁尼琴伴随争议引领俄罗斯文化前行。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的认知度较低。而在作家良知和责任感日渐受到质疑的今天,追踪索尔仁尼琴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而对其文学贡献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谁放逐了索尔任尼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索尔任尼琴在苏联当局者的眼里不仅是个叛逆 ,而且是个地道的反苏分子。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一直密切监视着索尔任尼琴的言行。1980~1990年间 ,根据当时的国家档案委员会领导的指示 ,总量达105卷“克格勃”的索尔任尼琴档案被付之一炬。所以 ,世传有关索尔任尼琴事件的全部秘密也在大火中烧掉了。因此 ,许多书籍在谈到索尔任尼琴的被放逐时 ,大都是以索尔任尼琴本人的情感波折和遭遇为主线的 ,从没有谈及这放逐的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也就是它在最高层是怎么决策的。然而 ,“克格勃”的索尔任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创作特色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概括,揭示了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关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再现了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人性与人道、社会与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反思,此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展现了一个丰富、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9.
已故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颇似圣徒的一生充满传奇.其非凡的经历与充满政治、布道色彩的著述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褒贬不一的持久争论.如果把索尔仁尼琴看作一位笃信东正教的宗教作家,一位热爱民族,热爱故土,关心国事天下事的传统的俄罗斯知识分子,那么,就会相对容易地理解其永远持异见者的形象和创作中的政治与布道色彩了.  相似文献   

10.
1969年苏联当局因索尔仁尼琴不顾禁令坚持创作并在国外出版苏联劳改营题材的文学作品而将他开除作协,次年瑞典科学院却因索氏"在发扬俄罗斯文学的宝贵传统方面显示的美学力量"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随后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围绕索氏及其作品展开了激烈的舆论交锋,对索氏的处置问题随之也被提上了苏共中央的日程,但由于对索氏的处置既要顾及国际舆论又要顾及国内舆论,由于高层领导因看法不同或相互间的恩怨而造成的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也由于具体负责处理这一问题的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不愿在这件事上承担太大的责任和给自己的政治声誉造成太大的损害,致使对索氏的处置决定迟迟难以做出,直到1974年2月索氏才在安德罗波夫不乏超等手段的运作下遭到了被逐出境的惩罚.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引人注目的俄侨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以及传奇的一生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民和世界各图文学家的关注,作家本人和他的作品因其复杂的经历而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这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唯灵主义作家,对道德和真理的探求体现出俄罗斯文学的悠久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应用于小说<古拉格群岛>的创作中.作家在作品中以"写真实"的写作手法,以发散性的风格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5,(1):60-64
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对《论语》的分析带有鲜明的永嘉学派特色,他主张"仁礼合一"的仁学思想,并指出"践礼以知仁"的成仁道路,表现出"集诸儒之大成"的倾向。在此基础上,他对朱熹等道学家以曾子继道统的做法提出质疑,旨在"推见孔氏之学以上接圣贤之统",而非自继道统,亦非"皇极一元论"。他的"论语学"观念和对"道统论"的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来 《江海学刊》2015,(3):11-20
"天地之心"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复卦的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礼记》礼运篇也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一语。汉代董仲舒说"仁,天心",这是汉代儒学宇宙论的重大发展。北宋程颐反对"静见天地之心"的说法,主张"动见天地之心",邵雍之子邵伯温认为天地之心不可以非动非静,动静之几为天地心。南宋朱子把天地之心作为仁说的基础,但这并不是简单回到董仲舒,而是把北宋儒学对《周易》的讨论中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与"仁"联系起来,用仁去规定易学讨论中的天地之心,使仁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明代王阳明把"人者天地之心"当作万物一体思想的一种说法,由于他过于关注心,相对忽视了仁,所以他对天地之心的阐发,只是着重于心之灵明。罗近溪以生生之机为天心,但是他没有把这看作是仁体的大用。  相似文献   

14.
刘欢 《船山学刊》2016,(6):8-14
本文重点分析王夫之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与发挥,并以此管窥其注经所体现的强烈的时代关切之情。王夫之对"克己复礼为仁"的发挥主要分散于其对《论语》《尚书·顾命》以及《周易·复卦》的注解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船山有着严判"似是而非"的佛老等异端的自觉。具体到"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上,船山主张克己、复礼交相养,尤以复礼为要;同时特别强调"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点迥异于佛老莫求诸己而徒归怨于物的做法;针对理欲关系,王夫之绝非完全的禁欲主义,而主张人作为天地之心,应发挥心之思的主动性,主动克己复礼,以天理行于人欲之中,在处于困境之中君子尤其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15.
王博 《船山学刊》2014,(3):38-46
王夫之的仁学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仁与礼方面,他主张"仁礼互藏"、仁礼互为体用的思想框架,强调礼为人之所独有;在仁与义方面从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两个不同维度分疏仁义之同与仁义之别,凸显人之"思"对仁义之本体的认识作用;在仁与孝方面继承儒家传统思想,并阐明了仁人之孝敬生身父母的意义;在仁与政道、治道方面强烈谴责打着"使人履仁而戴义"旗号却大行违德背道之事的"申韩之儒",并提出"君天下者,仁天下者"的光辉命题。这四个方面是王夫之"以人道率天道"的新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现了王夫之思想对前人的继承和超越并暗含的近代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界 《北方论丛》2004,(4):108-112
孟子的经济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为恒产学说,主张使封建小农有百亩田,五亩宅,树木家畜的私产学说,其目的在于发展生产,稳定封建统治;二是小农经济理论.从战国社会发展中,孟子认识到封建个体小生产农民经济,是封建国家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他构想出一个封建小农经济模式,希望当时的统治者采取有利于这种经济发展的政策,如"薄赋敛"、"勿夺民时"等,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三是孟子的财政赋税观.孟子主张单一农业税,反对当时的"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税同时征收的制度.孟子反对重税,但也反对过轻的赋税,主张在"取民于有制"的同时,也要保证国家的财政税收.他主张征收生产税,对于不创造财富的部门和人不征税.  相似文献   

17.
"学为人之道"是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的中心话题,钱穆反对从"性"上立基,将"学为人之道"所以可能的根据溯及先验层面,"学为人之道"便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倡导,终究无法成为一种有着普遍效力的道德要求;由否定程朱对"性""天""理"等范畴的探求而否定对一切形而上者的探求,所带来的其实同时也是对形而下者所当有的价值取向的忽略;钱穆将"为仁"看作只是完人或成人的"起码条件",主张当以"为政"成就之大小衡量"为仁"境界之高下,这其实是忽略了"为仁"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诚对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有着独到的思考。对于日本,陈诚精辟地分析了其入侵动向,并主张长期坚持全面战、持久战、消耗战等方针;对于西方盟国,陈诚主张努力与之结盟但心存警惕,秉承自力更生的外交方针;对于苏联,陈诚拒斥中有限度地加以利用;对于远征军的派遣,陈诚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反映出他在中国与盟国利益发生冲突时的政治抉择。陈诚的见解是极度务实的,既坚持了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又兼顾了政党利益。陈诚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蒋介石的决策,进而影响了抗日战争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 ,主张变革社会制度结构 ,以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他晚年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与批判的现代社会理论 ,也是一种对儒学传统的“礼”、“仁”和“内圣外王”的反思与批判 ,主张重建以“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精神”为核心的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现代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治国思想方面 ,孔子提出了德治思想。孔子认为 ,为政之方主要是进行道德教化 ,要正己正人。实行德治 ,必须提倡“仁”的思想 ,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至的德性。孔子主张实行德治 ,反对单纯的刑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