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立体视阈中,通过统筹改革试验的本体之思科学厘定新一轮统筹改革试验的总体特征、发展内涵、预期走向、改革目标,将有助于有效指导综合试验下的诸要素统筹改革.文章立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的微观视野,从构建城乡良性互动的教育链、构建区域教育均衡配套发展格局、构建教育城乡统筹的保障体系三大角度,提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若干建议,以期实现二元教育治理,推进教育统筹试验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推进重庆教育城乡统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教育城乡统筹是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推进重庆教育城乡统筹,必须从关注城乡教育的实际差距、关注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建设着手,只有找准城乡教育统筹的关注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2007年,重庆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先试,为推动欠发达地区及全国性的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从2000年开始,学者们已开始对重庆市统筹城乡的改革思路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区域协调互动发展问题、农民工问题和土地制度改革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勾勒出了重庆市统筹...  相似文献   

4.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新时期国家改革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探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进程中,改革的绩效评价是任何一个试验区都无法回避的课题.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出发,根据综合配套改革涉及的主要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设计了衡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绩效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改革的绩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海纵横》2007,(4):32-32
目前,重庆正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前,继北京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相继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四大直辖市领跑中国改革的格局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6.
刑事审判机关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的功能应是保驾护航,提供稳定的改革、发展环境;控制改革风险、降低改革成本,为改革试验本身提供正当性.为实现上述功能.应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来自职务犯罪、农民工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群体性事件演化的犯罪以及土地、环境、资源、金融类犯罪.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获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实现的思路进一步明确,这就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从对地方经验的总结、提升和局部检验回归到重新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与重大历史使命,从而提出既能协调各项国家战略、推进科学发展、又能结合地方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据此,本文构建了5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市温江区统筹城乡发展进行初步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温江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重庆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和重庆市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教师教育改革与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相结合的途径,其相关工作和发展思路如下:深刻认清形势,明确统筹城乡教育的任务,谋划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发挥特色优势,融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履行师范大学使命;加强校地合作,积极参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验改革.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的乡村治理是在城乡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和政策框架内形成或构建的.城乡一体化下的乡村治理要实现三个层次的制度变迁:在继续探讨和界定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基础上,完善农村产权配置,建立多元治理主体的激励机制,实现治理过程的制度绩效.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在协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村镇综合配套改革中,正在进行乡村治理机制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推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赋予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的历史使命,是各试验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始终站在"三个有利于"和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立场上,打破条条框框,革除陈规陋习.解决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争取获得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有关法律内容的授权;适度压缩或撤销小城镇,集中有效资源发展大、中城市;在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制定特殊的土地优惠政策;坚持大开放战略.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综合改革是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尚未提出一个清晰的制度分析框架,难以形成科学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也难以揭示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整体面貌和具体问题的实质。该文提出一个涉及九项农村制度改革的制度分析框架,分三个层面进行阐述,提出改革的次序及价值取向,并以成都实验区为例加以分析,最后提出: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是当前和未来改革方向,理论研究要从制度体系的整体出发。  相似文献   

12.
浅析我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准确的把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意义,认真剖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我国科学制定农村综合改革的整体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农村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一条主渠道.改革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一、消除认识误区,形成发展农村成教的正确思路;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三、加固并拓宽筹资渠道,满足发展农村成教的经费需求;四、又好又快的搞好农村成教的师资队伍建设;五、扩充教学内容,满足农村居民全面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同于单项改革,改革的范围也不局限于高校内部,应从整体出发,运用系统思维加以谋划.从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社会、高等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四个维度入手,思考和探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和主要路径,进一步提高高校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中国师范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趋势。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树立和谐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必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应该强调的是,教师教育的转型和变革绝不仅仅在于形式或名称上的改变,其实质应该着眼于整个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着眼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着眼于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并最终实现“让每个教室都拥有最优秀的教师”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围绕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了社会救助管理城乡一体化实践。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漏洞和不足,尤其是城乡低保制度的失衡问题突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建设,要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实现。要在探索建立城乡低保一体化架构、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过程控制、加强财政保障机制建设、城乡低保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分立的供给机制导致义务教育城乡非均衡发展态势难以逆转。近3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虽然历经从"乡村自给"到"公共财政保障"的转变,但是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并未实质性的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龄儿童依然受到不平等的教育待遇,城乡之间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流动还存在大量的体制和制度性障碍。作为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的构建已刻不容缓。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改革必须从城乡分立机制设计向城乡统筹的制度设计过渡,从经费供给单向度改革向全方位综合改革过渡,建立城乡学校之间联动发展机制,改变城乡义务教育空间组织形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等有利因素为合理配置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行性。要促进农村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必须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教育倾斜;厘清经费投入主体,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学校配套设施,有效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使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化,满足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农村科技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辽宁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了辽宁农村科技发展中还存在着农村从业人员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农村科技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创新实力不强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在统筹考虑农村科技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立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和农村科技领导体系,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投入体系等,为科技真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核心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