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嵇康和颜之推都服膺儒家教化,又分别出现游离于儒家的道家与佛家思想,他们的家训文《家诫》与《颜氏家训》深刻地体现了两种思想的矛盾,从生平身世到文章创作对两者进行对比,反映了二人的思想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游离的道家与佛家思想是时代的烙印所造成。  相似文献   

2.
儒墨异于仁     
儒墨异于仁徐进如果说仁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①,那么,正是由于作为儒、墨两家思想核心的仁在两家的理论中有异,才使得两家的法律思想有很大不同。在法律思想史上,儒、墨相分,成为两个学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仁的不同认识决定的。一爱有差等的仁与兼爱通人的仁儒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思想上,儒、法两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居于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儒法两家的社会政治主张有一种既相反又相通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政治的思想观念和实际操作过程。(一) 儒、法两家所以能构成互补结构,是由于他们两家的社会政治主张是一种既相反又相通的关系。这里,首先论述两家的思想分歧: (1)在社会观上,两家对社会关系本质的看法完全不同。儒家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看成是一种相亲互爱的伦理关系。他们以“五伦”来概括整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基本关系。即如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们认  相似文献   

4.
关于司马迁的思想,学界众说纷纭,有主道家说,有主儒家说,笔者认为司马迁极大地吸收了儒道两家的合理有效之成分,以儒家为主,巧妙地融两家为一体。为此,本论文分别论述了司马迁对儒、道两家思想的接受和批判,最后从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家学渊源、个人遭际等方面阐述了司马迁之所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及道家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良知坎陷"与"转识成智"--兼论20世纪的新儒家与新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尽管经过历史的融合,他们之间的精神脉络却并没有完全同一化.新儒家与新道家的学者对此都有高度的敏感与自觉.不过,两者之间的分际往往被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儒家与新道家的比较研究,表明两家在现代情境下的差异仍然是显著的.对于科学文化的吸收与改造方面,同样根柢传统的新道家的视野与思路较之新儒家更开阔、更合理.  相似文献   

6.
儒墨两家作为中国古代的两大教育学派,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教育作用的发挥上,儒家重"德政",墨家重"下教";在教育内容上,儒家重"人文",墨家重"科技";在教学思想上,儒家重"启发",墨家重"强教",等等。认真分析儒墨两家的教育思想,取长补短,吸收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对我们当下社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就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重农思想。在重农的目的上,儒家主张裕民兴教,法家推崇农战强国;在重农手段上,儒家主张采用引导劝教的方法,法家推崇法术权利的运用;在对士农关系的认识上,儒家主张士不用稼,法家则推崇粟爵粟任,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两家思想各有差异,对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8.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的两个主要哲学流派,在对人文和社会的探索中他们各自提出了富有交互主体性质的仁学和兼爱学说。他们均认为人与人的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交互主体性,提出应以爱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但是在对爱的理解上,儒家提倡爱有差等、爱有亲疏,而墨家提出爱的广泛性和对等性;在对交互主体性关系基础的理解上,儒家诉诸于人的本性,而墨家则将交互主体性关系落实到利益的层面。儒墨两家的交互主体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批判继承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儒道两家的哲学美学观对中国音乐审美观念和风格的形式发展有重大影响,儒家音乐思想是入世的,道家音乐思想是出世又入世的,儒家主张"乐以载道"、"乐与政通",道家所长"大音希声"、"通神养生";儒家追求"中和、善美",道家追求"自然、希声",儒道互补的音乐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绵延不绝的民族和谐之音。  相似文献   

10.
《易传》符号解释视域下的儒道互补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易学解释对象、对道的解释和天人观三个方面论述了儒道互补会通.作者认为,脱离卜筮语境的易文本符号,意义不确定,为后世解释者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自由的理解和解释的空间,此为易文本符号成为儒道两家的文本和思想重要源头的原因.作为易文本解释之作<易传>不可能脱离文本、完全按照早期儒家已有思想解释,而是必然要选择儒道两家观点、思想和思路.<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要取决于易文本阴阳符号,从方法论和哲学体系建构框架为儒道两家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而"见仁见知"承认了前理解存在和以前理解为前提形成合理的偏见,展现了儒家在易学解释中严谨的易学态度和宏大宽厚的学术视野,最终指向儒道兼收并蓄,避免了儒家在解释道时走向任何一端,这是<易传>之所以能够超越了儒家自身、融儒道两家为一的主要原因.<易传>虽是儒家解<易>之书,却不同于一般儒家解释作品.<易传>之道,既非儒之道,也非道家之道,而是内涵儒道两家的易道.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易传>解释学在尊重易文本原义的大前提下,极大限度地接受了儒道两家已有的论证思路和思想内涵,既重天道也重人道,从天道论及到人道,系统而圆融,建构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易学特色的天人合一的体系,真正实现儒道互补和会通.  相似文献   

11.
<正> 由周太谷(1762年-1882年)创立的太谷学派,是我国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这一学派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开始活动,至新中国成立后自然解体,前后达150多年。它以宣扬儒家学说为主,但又吸收、采纳了道、佛两家的思想,尤以吸纳道家思想为多。它甚至仿效道教,崇奉天尊、道祖,因此被人称为太谷教、崆峒教。研究道家思想与太谷学派的关系,对于了解儒道两家思想互纳互补的情况,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子》解释史上存在着很大的解释差异现象。本文选取魏郭象《庄子注》、唐成玄英《庄子疏》、宋林希逸《庄子口义》和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为代表,指出他们的解《庄》思想有分属玄学、道佛、理学和心学的不同。并且认为,视界融合,即多义的文本(过去的视界)同具有特定的先在认知结构的解释者(解释者的视界)之间思想的相对和互融,是形成解释差异的根源和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鲜为人知的近代卓越文论陈辽由周太谷(1762?─1832)创建的太谷学派,自嘉庆、道光起,一直赓续到抗日战争爆发时为止,是我国传统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该学派以宣扬儒家学说为主,又吸收了道、佛两家思想,还受到了西方自然科学的一些影响,因此被认为是传统儒...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法家,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两大家。从思想核心、法律与道德、对民众的态度和治国方针等角度对~4J'l的法律思想进行的法理学式的比较可见,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既有着较大的差异,也有着相同之处,这也是儒法两家在传统中国能发生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道之争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时期 ,儒道两家思想处于对立且有渗透的状态 ,这可以从孔子与老子的接触对话以及两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两个方面去考察。在孔老对话的过程中 ,孔子问礼于老子 ,彼此比较能够尊重理解对方立场 ,措辞亦不甚激烈。早期儒家向道家汲取了部分思想来充实发展自己 ,而道家也有利用儒家思想作为阐述自己学理的论据材料。道家学派在吸收利用孔孟思想的同时 ,对儒家强调的仁义道德、礼乐教化进行了严辞批判。相对于孔老对话的交流 ,这主要付诸儒道经典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两种文化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应时产生的一批诸子百家之作。上承夏商周三代思想学术精华,下开两千年古代学术道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先秦诸子“九流十家”中,对后世影响大者莫过于儒家和道家。儒家以人际关系为表述对象,其文具有质朴切实的文化风格;道家以大人关系为表述对象,文章多具浪漫奇幻的文化风格;从而构成了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两种文化类型。以下我们从表现对象和文化风格的角度,对此两大类型略作分析。一、人际关系与天入关系儒家散文以人际关系为表述对象。《论语》是现存最早的诸子著述,其内容…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突出了两种研究趋向,一是经典范畴和命题的清理与转换,比如,“兴”、“乐”以及美与善的关系等。研究者不但对其基本内涵作出解释,还多从新的角度、新的理论出发阐释其现代内涵,在传统范畴和命题与现代美学之间实现理论的对话与衔接,使其在内涵上完成现代转换;二是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比如,儒家美育思想研究、儒家生态智慧研究等。这种研究趋向多表现为从现代美学问题的角度充分挖掘传统儒家美学思想资源,试图把传统儒家美学资源直接整合于现代美学思想的建构之中,从而实现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的内圣外王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内圣外王思想的讨论最具活力、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原始儒家在道家关于内圣外王思想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吸纳、认同进而使得这一思想理论最终成为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精神内涵、架构理想和践行追求。这一理想和追求直接决定了中国学术两千多年的运思理路和治学旨趣。因此,我们从源头上来理清先秦儒家对于内圣外王思想的体认、洞见对于内圣外王思想的当代转语,传统哲学的现代转进无疑都将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易经》是卜筮书,但孔子在其中理解到“刚健中正”的思想内容,于是以此精神改造儒家,使之从相礼的小人儒发展成刚毅木讷的君子儒。孔门提倡杀身以成仁,这仁诚的理论与《易经》生生不息的思想相结合,为后来仁学的发挥打下基础。儒家的道德哲学是实践哲学,当代的新儒家如果脱离儒家道德哲学的实践性,会失去儒家的根本精神,他们的学说也只能作为哲学教师课堂上的教材,很难称之为“新儒家”。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人们多从佛、道两家进行挖掘、开发,实则儒家思想中亦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比之于佛、道,儒家的"有限度的人类中心主义"于今更富有契合性。不过,由于先秦儒家的生态思想乃是根植于"仁"之德性之上,通过"仁"心之存养、拓展逐至展开。这无疑使得儒家的生态思想带有一定的隐晦性。在先秦儒家中,孔子、孟子、荀子可谓儒家思想的代表,挖掘儒家生态思想于今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