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均田制与现实土地关系之间早就隐含着的深刻矛盾,在唐玄宗朝已积累发展到相当尖锐的程度。面对这些矛盾,玄宗朝曾努力加以调整。先是多方采取措施,竭力挽救、维持均田制。当种种挽救措施回天无力时,又转而进行一系别适应现实土地关系的改革、调整。这些措施并非金无成效,但由于改革不彻底,加之玄宗晚年的昏庸与奸相弄权,旧的矛盾非但未能解决,还出现了新的问题。随着以安史之乱为契机的统治危机爆发,终于导致赋税、土地制度更为彻底的改革。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玄宗时代实为其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时期 ,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土地制度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 ,由于这种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等原因 ,均田制在推行了将近三个世纪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均田制是对特殊时期人地比例关系失衡的一种反应,它主要解决人少地多的问题。现代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的土地均分,也是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种积极响应,这种改革模式的选择主要是要减少政治阻力、减小经济交易成本,以求适合中国国情,但它的长期实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加剧了土地细碎化程度、削弱了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制约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均田制的未来改革应坚持产权改革的方向,按照制度演化规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程序。  相似文献   

4.
中古均田制度的农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之一,它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古时代社会变迁与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相联系:均田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相关联,既是中原既有生产关系与少数民族新型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也与民族迁徙而引发的农牧结构大调整和农牧技术的大发展密切相关。从这一视角出发亦可见均田制实施与隋唐盛世之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土地制度的演变,也同其他重要的典章制度演变一样,是有着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这种继承与发展往往是在新旧王朝交替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但也不全是如此。以北魏均田制而论,它成为一种新的土地制度,不是在北魏初年而是  相似文献   

6.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时期,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土地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这种制度本身因有的矛盾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等原因,均田制在推行了将近三个世纪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土地法律制度的建设,形成了限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等土地制度,而且对土地买卖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通过系统梳理自秦统一后封建社会土地法律制度的演替过程,分析其特征,认为封建社会存在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种土地所有制且互相转化,“均田”“限田”与“兼并”在整个封建社会循环往复;不触及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根本的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当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兼顾公平与效率,统筹土地多功能特性及其优先顺序,防止过度资本化挤占土地的生产、生态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8.
均田制在中国中古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土地制度。这一制度从北魏太和九年(四八五)开始实行,至唐建中元年(七八○)完全废止,它差不多存在了约三百年之久的时间,经过了北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代。关于均田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去年,邓广铭先生在唐代租庸调法的研究一文中,重新提出唐代均田制根本没有实行的意见,并认为租庸调与唐代的均田制之间并无甚么关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准备结合唐代均田制是什么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租庸调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以供商讨。  相似文献   

9.
我这篇文章是对北魏均田制的一次初步探索,主要想了角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实施的概况。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打算先从均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谈起。一、均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均田制实行前,北魏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种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尤其是种族矛盾。拓跋政权建立后,便对汉族和其它被统治部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屠杀与压迫.宋书索(?)传战:  相似文献   

10.
清末官制改革中官员的俸禄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官制改革中 ,清政府在内外力量的推动下 ,经过一系列的酝酿 ,出台并有限度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旧有俸禄制度的措施和方案 ,以借此达到高薪养廉 ,澄清吏治。但事实上清政府不彻底的俸禄改革如同其不彻底的官制改革一样 ,并不能挽救清政府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均田制是我国古代田制史上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从产权演进理论视角分析均田制历史沿革,从中可以看出:土地产权主体的演变具有由模糊性向明晰性转化的趋势;土地产权内容的演变具有由残缺性向完整性转化的特点。即均田制历史沿革符合产权制度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2.
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并无从公有到私有的逐步转化过程.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在公有意识形态和私有现实的碰撞中发生诸多扭曲."均田制"不是唐代存在的一种制度,是一种学术观点而非唐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实践.宋代"田制不立"中的田制,并不是"均田制"之后的一种土地分配或者管理制度.从整体上看,唐宋时期地权也没有大幅度的集中,大土地所有制更没有高度的膨胀.小农占有土地均在50亩上下波动,平均规模相似,差别不大.在经营上,租佃制是业、佃、官三方都能接受的具体操作方式.因此,唐宋土地制度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转变,其根本性质一致,唐宋之间是自然性的延续而不是断裂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应对入世挑战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为了调节因入世产生的各种新的社会矛盾,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实现政治民主化,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应对入世挑战的关键。必须准确定位政府角色,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田制史上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均田制本身的制度矛盾性是影响均田制历史沿革的重要因素,而其它制度安排的变迁对核心制度变迁的影响也引起了均田制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新的农村人地矛盾凸显,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的量性矛盾、劳动力与土地资源配置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土地细碎化与发展现代规模农业的技术性矛盾以及土地资本化需求与产权安排的供需矛盾。从目前形势看,这些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化解并系统推进对农村人地矛盾的治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法律范畴的土地所有权是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土地私有权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历史上的井田制以及后来的屯田制、庄园制和租赋制度等土地占有形式,丰富了土地法律制度的内容。南诏的授田制与唐的均田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其授田制实施的范围远较唐均田制为小。  相似文献   

17.
求解就业难题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形势严峻.为破解就业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扩大就业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和多种就业形式的关系;研究扩大就业与保障劳动者权益、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研究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劳动者各自的责任;研究完善劳动力市场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化解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化解传统就业观念落后与新兴劳动力市场现实的矛盾;化解宏观管理改革滞后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玄宗年间的政局出现重大变迁,高力士对玄宗年间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高力士是以功臣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不能简单的用专权来形容他。在皇位继承,抵制宰相专权、边将专兵,安史之乱后替玄宗收拾局面、促使玄宗幸蜀这些关系政局的大事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依个人愚見,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國家土地所有制并存,而以前者为主導。在兩稅法頒布以前,北方某些地区曾經时断时續地实行过均田制,封建政府通过均田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但是,均田制的实施在原則上是以不触动地主占有土地为前提的,所以,随着社会經济的發展,私人地主便進一步侵吞土地,由民田及官地,至开元、天宝之际,地主庄田即在在皆是了。这样,作为國家土地所有制的均田制澈底破坏了。兩稅法頒布以后,虽然官庄仍屬國有制,但封建政府通过官庄掌握的土地数量远較均田制实行时少,而且官庄本身由于采用一般地主庄田的經营方式,國有性質也日益削弱。因此,中唐以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統治地位進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与土地私有制并存的,不纯粹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经北齐、北周、隋朝和唐前期,终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颁行两税法,历时达近三百年之久。在上述这些朝代中,隋朝是否实行过均田制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均田制度“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官样文章”,而“隋本是一个短命王朝,国势动荡,再传而亡,也屡次颁发均田法令”(傅筑夫:《中国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