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海德格尔从"伦理"的本义指所居住于其中的敞开范围出发,认为伦理学应该以观审人的"在世"与"住所"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他通过对此在生存论的现象学描述,揭示出了此在的基本存在状况及此在的沉沦与异化,并指出此在只有直面人生的大畏和生死,聆听"良知"的召唤,作出有良知的选择,才能真正领悟存在的意义并回归本真存在。海德格尔的原始伦理学中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原始伦理学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伦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而海德格尔则从伦理学的本义出发,认为伦理学应该以观审人的“在世”与“住所”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他通过对此在生存论的现象学描述,揭示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意义遮蔽的世界。此在只有聆听“良知”的呼唤,才能领悟存在的意义并回归本真的存在。这一思路虽然有其极端的方面,却为我们反思现代文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徐歆茹 《理论界》2009,(7):97-98
海德格尔所追问的真理既不是高山仰止的神秘事物,也不是一朝掌握就永恒不变的绝对.长久以来被我们理解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是停留在存在者层面的真理.它固然也是真理,却不是最原始的真理,它是原始真理所展开的一面,它的清晰和确定意味着原始真理当中另一些东西的未被领会.  相似文献   

4.
王弼与海德格尔这两个遥不相及的大哲学家,却都对“无”有着特殊的体悟。本文通过他们对“沉沦”的关切,来分析王弼与海氏“无”思想的契合之处以及“无”为他们所带来的超越与自由。  相似文献   

5.
6.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将"存在"言说为永恒的在场,它本身排斥生灭变化的现象,"存在"与"时间"现象无关。海德格尔敏锐地觉察到,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背后有着未经言明的时间观念,正如他的《存在与时间》所标识的那样,若想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必须重新审视"存在"与"时间"的意义。着眼于"存在"与"时间"的关系,剖析传统形而上学因二者的晦暗关系而造成的困境,可以展示海德格尔探讨存在问题的新视角即"时间性"。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和老庄都对"人"有深入的思考,两者之间存在异同.他们都否弃了现成观念,没有从实体化和对象化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但海德格尔论证了此在先行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以此在为基础,从此在身上追问存在的意义;而老庄则以贵身论为原则,把人放入宽阔的道域之中,提出人最佳的生存状态是契合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8.
对人的追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即“人是什么 ?”和“人是谁 ?” ,前者以理性或非理性的主体对人作出概念规定 ,并由此规定着西方哲学传统对人的理解的基调 ;后者视人之本质为问题而非答案。海德格尔以后一种方式通过“此在”作出对人的追问。在此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理解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前提 ,从此在的双重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此在生存的基本状态等方面对此在进行了诠释。在分析此在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分歧的超越和此在对主客对立二分的认知图式的拒斥的基础上 ,本文剖析了近代人本主义与现代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的局限 ,揭示了此在的反人本主义意义 ,并提出海德格尔后期对此在的新的认识并未改变其通过此在作出的对人的追问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10.
“主体中心困境”是近代哲学遗留下来的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对此课题的思考,构成现当代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方面,海德格尔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认为,这一困境的症结在于漏过了认识主体的存在方式问题.通过“此在生存论分析”,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的“在世”结构,进而将纯粹理论认识活动理解为“此在”在世的派生方式,从而超越了“主体中心困境”.海德格尔的观点极具启发性,将我们引向广阔的实践哲学视阈,一旦我们承认实践活动之于纯粹理论认识活动的本源地位,承认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对于认识关系的优先性,“主体中心困境”便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在批判主体主义关于世界属于自我性的形而上学中,发展出了一种“自身性哲学”,即从存在自身开显此在自身及文化自身等等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这种存在论思想方式,与当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冒充自身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批判是一致的。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对话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靳宝 《兰州学刊》2009,(6):40-44
以海德格尔解释学的现象学视野来看,康德是在传统形而上学的轨道上运思的,他对于主体性的阐释缺乏适当的存在论之领悟境域,因而他对主体的存在方式没有进行彻底地追问,由此错失了世界现象。海德格尔借助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从时间这一领悟境域重新思考了此在的生存建制,把康德对主体性的追问推进到了存在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3.
张茁 《船山学刊》2007,(2):106-108
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形成的一套兼具认知、实践和信仰的伦理教化体系,然而论其肇始却是对于世界和人生处境的一种饱含真象的理解和把握,是经由人生具体情境的感发、体悟后的人格自觉。它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论强调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先天建构,“畏”的现身处境的崭露,以及“良知”向最本己的能在唤起此在,“决心”展开为本真的多种筹划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孔子仁学既坚持构成态的“生存论”立场,同时又兼具独特的审美气韵。  相似文献   

14.
由于义和团运动和“文革”在国民群体的信仰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重大的方面继承了共同的蒙昧文化基因,所以义和团式的外在群众运动形式和相应的内在运行逻辑也就必然在“文革”中再次猛烈爆发出来。而当中国在义和团运动一百年之后再次面临新的世纪尤其是面临世界民主化和全球化潮流的时候,以往这两大悲剧之间的传承关系实在到了应该认真清理和认识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5.
在<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中,海德格尔对康德实践哲学的存在论解读主要聚焦于对其敬重现象的阐释.他认为敬重这一特殊的情感是自我领会、自我揭显的一种卓越样式,而康德却没有把这种自我领会(自在目的、行动)的存在论含义揭示出来,海德格尔深化了康德道德自我的存在论意义,并且从存在领会的生存实践层面分析了人的本真生存,恢复了康德主体伦理学的实践特征.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康德的伦理学在敬重这一概念上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和体现,也为我们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6.
17.
古希腊时期,哲学以考察世界、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好的实践指导为己任,但近代以来哲学的形而上学化却让它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而沉浸于对本质实在问题的追问当中。进入20世纪,哲学家们开始放弃过去的讨论方式,其中尤以后期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态度最为鲜明,他们努力把哲学的反思对象拉回到未被做出形而上解读的生活世界,实现从"解释"世界到"理解"世界的哲学问题转向,体现了一种现象高于本质的反本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技术与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以及对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比较研究的加强,在技术的视域下对二者关于人本质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十分必要.在技术活动与人的生成关系层面,马克思的工具理论具有实践性特点,而海德格尔的用具理论则具有使用性的特点,这一差异导致其对人本质形成作用的不同;在生产的社会性和形而上学的生产层面,马克思关注的是处于物质资料生产中的具体的人,海德格尔尽管分析阐述了“上手状态”,却没有为人找到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技术对人的异化层面,马克思将技术的异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运用联系起来,而海德格尔则仅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对技术进行了批判.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实践劳动和物质生产,从社会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运用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异化,从而与海德格尔“此在”理论中人的本质理论和技术异化的形而上学分析有重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创造性地运用并诠释先秦儒家思想,为回应时代问题而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动态特征,在对主体性的动态化的理解之上,揭示“道”、“仁”、“和”的动态化内涵。其次,它批判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个人的权利与价值不能脱离关系与环境而实现。第三,儒家角色伦理学基于社群主义的立场,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提出儒家的民主思想可以为当今世界提供思想资源。儒家角色伦理呼吁建立一种有责任感的、积极的主体意识,引领人们不断到回到关系性的存在之中,在反思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自觉地承担并且协调不同角色所承载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身的最好可能,并且促进群体的和谐。然而,如何处理不同的角色之间存在着责任与义务的冲突,以及个体的道德良心与自律如何在群体关系中得以保持而不受侵害,是儒家角色伦理学应当继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真状态是早期海德格尔的核心概念,它的成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属于自己;已经得到个别化;成为自由的能在.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析出了此在的本真状态和时间的本真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本真的历史性"这一概念.本文再现了海德格尔早期时间现象学的研究思路,并依据他自己提出的本真状态的三个条件对"本真的历史性"这一表述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