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当前的离婚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最新的离婚统计资料为据,对当前中国的离婚状况和离婚发展趋势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作者认为离婚率的上升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虽然未来中国的离婚率将继续上升,但上升是缓慢、稳定和有限度的,离婚水平在世界上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历来有注重婚姻家庭稳定的传统;造成目前离婚增多的各种原因正在发生变化,有的原因已经受到抑制;抑制离婚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将对婚姻稳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将提高婚姻的质量和加强夫妻的关系;在离婚人口增加的同时,再婚人口也在增加,中国的婚姻家庭在总体上是稳定和健康的。我国婚姻的前景是,人们在有关婚姻和家庭问题上已经并将享有越来越广泛的选择权与自主权。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离婚态势分析和婚姻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有关离婚的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客观描述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离婚的态势、特点和原因,并展望了中国未来婚姻之趋势。认为导致当代中国离婚诸多现象的原因。除了很多学者强调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及家庭伦理的关系变化、道德调节机制弱化、婚姻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冲突、责任缺席等伦理道德的影响因素:建议通过法制、道德和心理相结合的社会调控。既保障合法合理的离婚自由,又反对轻率离婚。并预测中国在本世纪离婚率仍会稳步上升但保持较低的水平,离婚文明化成为社会趋势,离婚带来的消极影响日益减小。婚姻关系将更加自主、自由、健康和平等。家庭形式将更加文明、立体、民主和多元。  相似文献   

3.
婚姻稳定性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预示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经历子女离婚,然而子女离婚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老年父母健康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从老年健康的角度出发,强调来自家庭层面子女离婚的影响,并从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等方面分析子女离婚如何影响老年健康及其发生的机制,探索家庭内部影响因素间的作用与联系。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分析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当前我国老年人而言,子女离婚仍是少数,但子女离婚会对老年父母健康带来冲击,表现为有离婚子女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评身体不健康、慢性病患病数量显著更多、精神健康水平更低;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的健康负面影响具有持久性;相较于儿子离婚,女儿离婚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觉身体不健康;子女离婚对父母健康的影响具有性别异质性,离婚更易影响女儿对父母的经济支持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婚姻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从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对当代中国婚姻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作者认为,日渐活跃的与婚姻脱离的性交换与该行为实施的总成本下降有关;我国婚姻生活低质化与婚姻边际效用递减和婚姻生活资源配置不合理有关;离婚率逐年上升与离婚成本约束解除和婚姻替代率提高有关;以及非志愿独身人口增加与婚姻梯度选择偏好有关。本文建议通过加强对个人婚姻行为的社会成本约束、鼓励已婚人口积极进行婚姻更新和适当调整未婚男女的婚姻选择偏好等途径,来解决当前在我国婚姻生活中出现的个人效用和社会成本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姚明  曲泽静 《西北人口》2010,31(6):39-41,48
城市"蚁族"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对该群体幸福感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对于解决城市"蚁族"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参照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从城市"蚁族"的实际出发,编制《城市"蚁族"幸福感调查问卷》,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城市"蚁族"幸福感颇低,工作就业状况、物质生活水平、情感婚姻问题、居住条件与环境、社会尊重、发展前景等因素与城市"蚁族"幸福感呈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们就家庭人口问题,做了一次社会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调查的指导思想、基本指标和方法人口的再生产与动物的简单繁殖大不相同,它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婚姻形式和家庭关系才能进行,其中婚姻形式直接决定着人口再生产过程,而家庭因素也是最主要的环节。家庭是社会细胞,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从人口的出生、死亡、结婚、离婚到  相似文献   

7.
中国离婚状态人口的两性差异特点、成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婚姻观也发生很大变化。从80年代始我国已进入第三次离婚高峰期,1990年一般离婚率比1982年提高了42.3%(曾毅、吴德清,1995),并且潜在的离婚增长势头大。本文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和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我国1990年7月1日零时和1995年10月1日零时上的离婚人口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男女两性离婚人口的不同特点,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给予分析。一、离婚状态人口①的两性差异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  相似文献   

8.
建国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姻具有四个异质特征:1.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除了同宗不婚和特殊的“还娘头”外,相对汉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数民族的婚姻还是比较自由的;3.“还娘头”与同宗不婚或同姓不婚;4.通婚禁忌与婚姻神判。建国后在《婚姻法》的冲击下迅速嬗变:1.离婚案件呈上升趋势;2.处理婚姻问题的权利由传统的三老四少转移到国家政府手里;30对女性是一次重大的解放,从而终于纳入到了国家预设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客观看待离婚 共筑和谐家庭——对中国离婚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秀华  夏淼 《西北人口》2006,(2):63-64,F0003
本文通过对我国离婚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离婚率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今后我国离婚率将继续上扬,离婚现象将更为普遍,这将是一个客观的趋势。因此要求人们客观看待离婚,重视婚姻质量,提高婚姻素质,共筑和谐家庭。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9,(2):30-42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人口流动造成的亲子分离、夫妻分居不利于婚姻稳定和家庭发展。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江苏省数据,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流动人口离婚风险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表明流动人口的离婚风险呈现双峰结构特征,离婚风险有代际递增趋势。其中1960年前出生队列的流动人口离婚风险相对较低,未出现明显的"倒U型"特征。1961年至1980年出生队列的流动人口离婚风险存在时间滞后性是造成流动人口离婚风险双峰特征的主要原因。1980年以后出生的流动人口离婚模式表现出"闪婚闪离"的特征。在影响流动人口离婚风险的因素方面,婚后夫妻双方共同流动显著地降低了离婚风险。流动距离对流动人口离婚风险有强化作用,证实了家庭对婚姻的约束作用随流动距离增加而降低。子女因素和核心型流动家庭结构对流动人口离婚风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代际兴替而增强。为了维持婚姻稳定,年轻一代流动人口更加重视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实践和婚姻在维持家庭功能完整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积极老龄化与中国:观点与问题透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社英  刘建义  马箭 《南方人口》2010,25(4):35-44,58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而积极老龄化的提出则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将在回顾积极老龄化国际发展历程的背景下,在理清我国老龄化政策实践与变迁脉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分别对我国的年龄化问题进行描述与阐释,展现我国老龄化的现实图景,并以问题为导向,探寻我国的积极老龄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上海、陕西、河北三省市的离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与千分之一生育调查以来,我国告别了人口数据贫乏的历史,跨入了人口数据资源大国的行列。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初婚、生育、迁移、死亡等方面的人口数据是十分丰富的。然而,我国的离婚数据却仍然非常贫乏。全国只公布了可供用于估算粗离婚率的分年份的离婚总数。而粗离婚率与粗出生率、粗死亡率类似,受到人口年龄构成、婚姻状态构成等人口要素变动的影响,往往给出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已婚妇女在两性生活中的地位崔凤垣妇女问题的核心是妇女地位问题。由于妇女是以"性别"划分的社会群体,因此,妇女地位是以男子的地位为参照物的。所谓平等发展,就是妇女与男子的平等发展;所谓妇女社会地位,就是妇女在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教育、婚姻家...  相似文献   

14.
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的计划生育立法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从党内号召和动员、政策指导、法规规范,直至2001年底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立法历程,典型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立法的思路。我们经常说,法律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是把已经成熟的政策通过法定程序制定为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人人都遵守的行为规范。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近30年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  相似文献   

15.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出现了引人属目的升高趋势。国内外有些人对此大做文章,认定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已严重失调,甚至将其上升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认为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中国将出现严重的婚姻危机。更有甚者,国外竟有人仅仅根据某数据就断定中国每年溺杀女婴多少万。如果冷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说法都是没有道理的,他们对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担心是多余的。据调查,我国50-7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除个别年份出现过随机波动外,均处于正常值的范围内。1980年以后,我国出生性别比开始升高,第三次人口普查给出的1981年出生…  相似文献   

16.
取消强制婚检:是因噎废食,还是社会进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 景为了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巨大变化,2 0 0 1年4月2 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对婚姻法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律。为了配合婚姻法的修订,进一步完善婚姻登记工作,紧随其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2 0 0 3年颁发了新的《婚姻登记条例》(从2 0 0 3年1 0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在体现了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些新的理念及政府职能转变趋势的同时,由于直接涉及到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巨大的反响。其中倍受瞩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认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表明党中央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部人类婚姻史,从旧时代的群婚算起,大约经历了二百万年的漫长岁月;而婚姻年龄观念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般来说,婚姻年龄的产生及其演变要受自我因素(生理和生物的)和社会因素(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双重制约,其中,自我因素比较稳定;社会因素则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经常变化。婚姻限定年龄始于何时?群婚时代自不必说,对偶婚时代大概也是以生理发育成熟为准,不一定由氏族或部落规定一个年龄界限。根据现有史料,我国最早涉及婚姻年龄的记载是《礼记·文王世子》关  相似文献   

19.
人口婚育期性别比(每100名婚育期女性相对应男性人口数)的平衡,关系到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人口再生产趋势、社会安定等一系列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人提出:我国在实际上和不久的将来,找不到配偶的男性有四千八百多万,占男性总人口的9.33%。本文则依据中国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从人口婚育期性别比的变化、现状来探讨中国人口婚育期婚姻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20.
门当户对一直是人们缔结婚姻时遵循的隐形规则,是稳定婚姻的基础之一,其实质是一种阶层内婚姻,所体现的是阶层问的封闭性特征。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我国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判定社会地位的标准从政治中轴向经济收入中轴的转变.使在原分层体系下门当户对的婚姻变得“门不当户不对”.因而也使原本稳定的婚姻基础变得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婚姻危机,而在此背景下的离婚率上升,又再次印证了“门当户对”的阶层内婚姻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