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之乡是本土化的教育文化历史产物.江苏南通地方教育历史表明,教育之乡是中国先进教育之地;教育之乡为先贤与乡人共创;教育之乡建构可视为实践"和而不同"教育哲学思想的一种地方教育文化活动;教育之乡的特色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构成.教育之乡及其研究体现了乡土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哲学与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等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育之乡是一种最具传承意义的地方教育文化。其主要特色为群体心态的强烈自我意识;教育形态的先进、丰富、典范性;地方生态的宜居性与适应性。其传承意义具体体现在先进、典型和本土文化三方面。南通地方教育告诉我们,教育之乡特色文化发展是乡土文化的发展,是乡人自身的发展;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强势文化的挤压以及教育之乡文化的局限性,遭使教育之乡文化特色消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传承教育之乡特色文化,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特别是教育之乡乡人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3.
我感到南通人既勤劳又智慧,还特有张力,这张力就是南通人改变命运的愿望十分强烈。什么是南通先民的精神,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更生”。先民渔猎制盐,让命运新生,移民围堰造田,让沧海复生。更生是范公堤外潮涨潮落的更替,是静海、崇川的隆起,是希望的和唱,是敢于牺牲、勇于开拓的弄潮的结晶,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中华民族精神的凸现。  相似文献   

4.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有的、通过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大学精神体现在校园文化中,因此弘扬大学精神对于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南通大学虽说刚组建不久,但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都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并且这些学校都源自同一创办人——张謇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謇的精神体现了南通大学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学习张謇先生的不断进取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从而打造出独特的南通大学精神文化,全面提升南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创新现代大学、特别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意义重大。地方综合性大学应该是多功能型大学,自然应该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作为最基本的两大内在功能,而服务地方则是其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统筹协调好这三大功能,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教育之乡”是一个经常为人提及、被人使用,又未见明确界定的教育现象,它会引发一些教育问题。“教育之乡”是一个具有引导作用,而本身又需引导的教育评价问题。“教育之乡”从历史的角度可以解释为,是一种具有悠久教育历史,独特教育文化、淳厚重教风气、卓著育人业绩和广泛教育影响的地域教育文化形态。从现实的角度可界定为,群众针对家乡教育业绩,作出的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的,表达肯定性自我认识和自豪情感的一种教育评价。从未来角度应理解成,一种按照时代要求和教育规律规划、构建的,体现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7.
范伯子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第二十六世孙,清末桐城古文学派在江苏的主要代表人物,文学家,诗人,“同光”诗坛领袖之一.范伯子还是一位教育家,早年从事私塾教育,后做官学书院山长;晚年同夫人姚倚云与张謇、张师江、陈敬夫、李磐硕等社会贤达在南通从事新学堂的创办工作,是南通近代教育先驱者之一.其家族成员亦多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个以传道授业闻名的教育世家,至范曾形成了诗文世家、教育世家的第三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8.
教育精神是从教育创造活动中抽象整合出来的价值体系的精华,它构成教育主体强旺的精神蓄积,是提升主体精神境界的不竭动力.实现教育的伟大振兴,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精神的支撑和范导.教育的美学精神是教育精神的审美升华,其本质含义是教育的自由精神,同时包含文化精神、理性精神、超越精神等最具时代特色的精神内容.在新的世纪里,教育美学通过教育精神的守望、呼唤和教育美学精神的重塑与张扬,担负着抵御物化、拯救精神、摆脱精神荒芜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市委罗一民书记亲自组织发动的南通城市精神大讨论正在南通城乡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是南通人民在取得“十五”光辉成就的基础上,迎接“十一五”,创造更大辉煌和美好明天,做好充分精神准备而富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事。  相似文献   

10.
“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矗立于市中心的钟楼,这具有代表性的旧建筑,仍在原地叙述着历史。海安青墩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在见证,五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居住生息。后周显德年间建州筑城已逾千年。大浪淘沙,沧桑巨变,黄海东移,沙滩成陆,面积逐步扩大,人烟日益稠密,累时积年不断发展,从而构建起辉煌的江海文化。南通这方人文荟萃之福地,东方文化底蕴深厚,  相似文献   

11.
童子戏是流行于南通农村地区的民间祭祀仪式戏曲,据考证其历史可以推溯到先秦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当地学者的研究和推动,南通童子戏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对童子戏历史进行了追溯并指出了与农耕文化的关系,通过童子戏的形式表现、演出场所的草根性体现以及内容的农耕情节反映,印证了南通童子戏植生于农耕文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曲艺之乡建设必须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魂核心价值取向,厘清申报与建设、保护与发展、传统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相互关系,确立正确的建设思路与发展方向。广西文场是曲坛的一颗明珠,荔浦文场之乡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措施,体现其建设思路与发展途径的特色与优势,形成制度保障、政府引导、群众支持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曲艺之乡建设的案例研究典型。  相似文献   

13.
古老的“通州志”都说“通州乃泽国也”,是属于沼泽地带,东绝深海,南阻大江,北为沼泽水网地带,只有西部通扬州,古称牛角梢,进得去,出不来。这种地理环境事实上的确限制了南通(包括现在的通州市)安土重迁、不求开拓的地方精神、群众心态。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地理环境的重大影响是必须大力改变、克服的,“南通不通”,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还成为口头禅。改革开放以后,南通成为14个开放城市以来,历任南通市领导,应该说都为此做出了努力改变,有的着力也相当强,  相似文献   

14.
悲剧是人类在实践创造自由的过程中,面对暂时不可能实现自由的准自由状况所产生的特殊应对状态和精神。中国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可从《诗经》入手。中国人在实践-创造中企图理性把握世界(自然、社会),以实现三种类型的自由,但理性反思实践自由的暂时不可能实现,使其准自由的形象呈现悲剧性。但当理性可知,悲剧性就弱化。中国的悲剧意识是一种理性反思意识,在《诗经》中包括形而上追求的反思,向死而生的反思,和实践自由过程中挫折的反思三个纬度,是一种准自由状态的忧患意识。而中国的悲剧精神则有柔韧之风,那是因为面对实践自由的受挫,中国人具有用迎合的方式化解个体与群体、社会矛盾的趋向,以达到统一的自由。这不同于西方悲剧一味深信终将实现自由,却必然挫败的惨烈。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悲剧多以“大团圆”告终。  相似文献   

15.
《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是我国人身权利保护方面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文章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无法周延地概括精神抚慰制度,并从四个角度透视了该解释:权利型客体的重新排序、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精神抚慰制度的新建、“一事不再理”诉讼原则的新认识、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新解。以期使精神抚慰制度以较完整的体系体现在已列入立法规划的《侵权责任法》中。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深刻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从两个基本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民族精神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品牌之乡的建设中起到了带头作用,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和品牌之乡的建设有紧密的联系。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长三角地区品牌之乡的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杭州地区以品牌之乡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何化解危机,在危机中求生存,并且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发展自身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描述了移民族裔对自身伦理身份的找寻以及抉择过程。其中,任碧莲通过小说所呈现出的自由流动性的身份观念以及所传递的主题和思想生动地契合了中国古代庄子的哲学思想。基于此,将庄子的哲学思想作为分析框架,通过探索任碧莲的身份建构观,对主流文化所塑造的美国族裔身份刻板化和唯一性进行批判,深度挖掘美国族裔群体身份的多样性与流变性。  相似文献   

19.
论坚持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教育研究观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教育研究观问题始终是教育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20世纪以来是坚持科学主义还是坚持人文主义进行教育研究成为教育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教育研究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特点,笔者认为教育研究应该在坚持科学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学科优势进行视阈融合,形成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张謇既是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实业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张謇创立了中国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同时构建了早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特别是对南通早期的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謇的基本教育理念是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强调“学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重视“基础类、师范类、社会类”全方位教育。以此为指导,张謇在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为近代南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