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1988,(9)
中国是个二元社会结构。它的基本内容是: 户藉制度: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把中国公民划分成标志鲜明的两个类别。“农业”户口的公民除考取国家正规大中专院校以外,原则不能转成“非农业”户口,从而没有权利进入城市定居、寻找职业。住宅制度:市民房租微少到只有象征性意义。但国家不为农民的住宅投资,虽然农民的人均收入  相似文献   

2.
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认为“农民”与“农村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农民”仅指在农村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它指的是一种职业,与“工人’等表示职业的概念相对应。而“农村人口”的概念则要宽泛得多,它表示的是一种“地域意义”。我们不能将这两个概念相混淆。因此我国现阶段不存在9亿农民,“38亿是我国农民数量的最高峰值”。如果说农民仅仅指一种职业,那么就会产生这些疑问:第一,一批以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现在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是不是农民?第二,大量的在大中城市打工、而户口仍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是不…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城镇化政策必须超越城乡二元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充分认识中国已经并将长期处于市民、农民、移民(流动人口)三元社会结构的客观现实,一揽子谋划解决市民、农民、移民三大群体的待遇问题.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追求“同城同待遇”,并不是指生活在一座城市中的市民、农民、移民享有完全相同的具体待遇,而应该是“同城同待遇指数”,即同一座城市的市民、农民、移民的待遇指数基本相同.要围绕市民、农民、移民三大群体的待遇问题做好人口城镇化的政策设计,在定量分析测评待遇指数的基础上,采取“完善市民待遇、提升农民待遇、落实移民待遇”的路径,不断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待遇指数,最终实现“同国同待遇指数”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农民外出打工问题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当前,日益汹涌的“民工潮”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比较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笔者近几个月来长期深入乡村、农户参与了对四川省某县6332个农户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情况的专题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和走访座谈,笔者对当前农民外出打工的现状、问题、对策等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调查中笔者还惊奇地发现,目前理论界普遍将外出民工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法其实是很不确切的:因为当前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把外出打工挣钱作为首选职业,绝大多数外出打工者并不是…  相似文献   

5.
尽管都来自于农村,但却没有在其他企业中那种打工的感觉。这就是上海友特错材料厂全体职工的真实感受。职工不称呼企业领导为“老板”,而称“老师”,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打工仔们也不称呼他们为“乡下人”、“民工”,而一律称呼为“员工”或“职工”。事情虽小,却折射出了出了这家企业应有的良好的干群关系。上海友特铝材料厂是上海大学的校办企业,现有一线生产操作工人30多人,以男青年居多,大多来自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从聘用开始,厂方就提出了“严格管理与教育关心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并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第一、…  相似文献   

6.
尽人皆知:仅仅因为一纸户口的区别,导致市民和农民在诸多利益和权利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的确,大多数人身为市民或是农民在一出生就成了命中注定的事,这很有点宿命的味道。然而,在市场导向的经济变革中,这对于某些人来说并非不可改变的了,1992年开春以来,国内很多地方竞相“出售”城镇户口,势头很猛!富有喜剧性的是,由于这股“农转非”风潮已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原本基础就不扎实的城镇在建设和管理诸方面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鉴此,国内上层决策部门不得不紧急电令各地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诗人特伦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人,因此凡显示人性的东西,对我都不是陌生的”,这句话很可以成为我们称之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那种特殊历史现象的座右铭,而所谓“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他不仅是“永恒的人”,而且还是能取得人类一切成就(包括艺术、科学、语言、文学、政治以至经济方面的成就)的人。经过漫长的“黑暗时代”(这样称呼它是带有一定的武断性和不恰当的)之后,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一种理想,一种全面发展人性的理想,它被称之为“人道主义”(这样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从何入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芳 《社会》2004,(2):38-40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经济社会政策。在农村采取粮食统购统销等办法,从农民那里提取了大量的“剪刀差”,使资源配置向城市、工业倾斜;同时以户籍制度为界限,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实施不同的社会福利政策,逐步形成了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但这种城乡格局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这一数字不到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的三分之一;而且农民的人均税负水平远高于城镇居民,却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受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还难以实现自由流动,进城务工的农民受到歧视性政策的束缚,在就业、社保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与此同时,目前的财政、金融、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排斥与沟通     
本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世代与黄土打交道的中国农民,穿着那双由城市生产的,但只有农民才穿的“解放鞋”自发地向城市进军。不给他户口,他不在乎;不分给他住房,他搭工棚栖身;没有城里人的福利待遇,他不抱怨;甚至没有劳动保护和保险,他都认了。他只要一份城里的工作,一份不同于土里捞食吃的“官赏”,只要有这两样东西,只要能改变自己千百年来生于斯、安于斯、终老于斯的命运,他就知足。涓涓的劳务输出流,汇集发展成为震动整个社会的“民工潮”。“民工潮”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冲击着城市的政治、经济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  相似文献   

10.
一、城乡发展和农民的出路落后国家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走过了和正在走着十分不同的道路。在中国已经走过的道路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城乡隔离的模式。现在,有必要也有可能对城乡隔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以后的发展方式。城乡隔离的形成,时间在“困难时期”以后。在此之前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大跃进”,包括大批农民进城,说明那时城乡是沟通的;另一件是人民公社化中的一平二调“共产风”。主要是后一件事,使粮食等农产品大幅度减产,全国陷入饥饿状态。于是,近两千万职工“挥之即去”,一大部分进城就业的农民又回到了农村,并从此产生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即商品粮户口)的严格界限和城市户口的严格管理。这种“农”与“非”的界限以及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就业制度(包括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就构成了城乡隔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问题尚未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扩大,农村发展停滞。问题的根源是长期以来推行的城市导向、国有企业导向和沿海地区导向的发展模式。具体表象为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使农民的财产权利受到剥夺,分税制以后的财政政策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农村的金融政策也不能为农民提供足够的金融资本。16大以后推行新的发展模式,把政府工作的侧重点转向农村发展,为此要深化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更多地关注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财政体制的改革,发育农村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最终结论是:(1)中国的现代化能否实现取决于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劳动力能否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创造非农就业机会;(2)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不是缘于发展市场经济或“入世”,而是缘自于我们制度上的弊端,应采取措施深化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3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应配套进行。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它要求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但由于我们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经济力量还不雄厚,要把老年人社会保险与计划生育同时照顾起来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老年农民不如城市职工那样享受退休制度,也很少有社会保险,国家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对这部分人社会基金的全部扣除,老年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其子女赡养。加之在推行各种形式的农业责任制过程中,由于一些具体制度的不完善和干部认识上的差距,致使一些“五保”老人在生活方面出现了新的困难,普遍提倡一胎的现实人口政策,使不少农民过早地考虑到养老问题。因此,农村中养老问题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调查和研究农民养老的形式,分折这些形式对农民生育意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瑜胜 《社科纵横》2008,23(11):34-35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的世纪,信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城市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农村社会的转型.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社会结构和制度转型.在信息化的影响下,这一转型进程已呈明显加快趋势.相比较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带有更多的信息痕迹.从显性上来看,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直接受益于信息化;从隐性上来看,农村文化、农民身份角色和农民心理同样受到了信息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4):37-43
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它阻碍了社会正常发展,是一项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主要是对农民的轻视和限制;造成了社会等级的存在,影响社会公正;无代价向农业提出积累以发展工业、限制农民进程;导致社会成员的不平,农民成了"二等公民",其身份永远低于城市居民;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中国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实行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以牺牲农村来发展城市,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于城市等。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土地产权不清晰(农民只有承包权,没有转让和出租权);土地使用权有期限;土地流转缺乏市场机制。现有的土地制度,农民的家庭承包权不仅缺乏明晰性和排它性,而且缺乏安全性,同时又限制了土地的流动、农民的流动,阻碍了合作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大量崛起,为农民在原居住地谋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伴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使更多的农民有机会走出原来狭窄的生活圈子而接触城市文化,原有城乡严重隔离的封闭格局逐步被打破,昔日的农民正以一种全新的身份和姿态出现在城里人面前。与以往相比,今日农民除了对吃商品粮的“国家户口”仍怀有某种程度的向住和追求(户籍制度没有给农民提供安全感和保障感)以外,城市早已不再是这些乡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的生产经营责任制,打破了一度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大锅饭,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几年下来,农民们第一次拿到了比他们见的还要多的钱。但贫困留在农民生活中的窟窿太多了,需要钱的地方也太多了。以前没钱不敢想,现在有钱了,却不知往哪儿花。  相似文献   

17.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13,29(4):90-93
宋代乡村第五等户是宋代户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封建国家中,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推动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宋代乡村第五等户在国家户口中比例大,生存条件差,特别是在失去土地无法生存后,“流移转徙”到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为资本主义萌芽做了早期准备,推动了城市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探讨第五等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寻求今天解决农民问题的方式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以“大包干”为代表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第一步改革的主要内容。由于这种责任制克服了过去产品经济模式的平均分配的“大锅饭”、“大拨轰”的致命弱点,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因而在改革初,农业的发展显示了勃勃生机。但是,随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发展,农民在商品经济发展中也增强了商品经济意识。再加上农业投入逐年减少,而生产资料价格却不断上涨,农民越来越感到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分散、小规模的土地经营,使农民即使采用精耕细作也不能弥补其不足,高单产带来的仍然是低收入,致使农民经营土地积极性不断下降,他们必然从土地经营之外,向非农产业另谋生路。特别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促进农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人口素质的高低与人口的迁流状况关系密切。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狭隘排外的自然经济造就了“生死不相往来”极为封闭的“农村孤立国”,孕育了重本抑末、重土镇迁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生产和意识观念长期停留在极为狭隘的领域中循环往复,农村人口素质很难提高。九十年代以来,随城乡壁垒的解体,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民纷纷离乡外出打工,城乡人口迁流空前活跃。这对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那么,利弊对比究竟如何?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呢?效应分析民工离乡进城打工意味着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进城打工这种劳动力流动的现象,即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视为农民依赖其掌握的社会资源获得新的社会地位的过程。本文分析依据作者1995年在中国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问卷抽样调查资料,调查结果发现,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主要地依赖了其传统的亲缘和地缘的社会网络,就像当初农民进入乡镇企业时把这一网络移植到企业中一样,现在又把这一网络移植到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圈子。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这种与现代性原则格格不入的传统社会网络,却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节约农村-城市劳动力迁移成本和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