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悲剧是人生灾难与厄运的演示。从浓郁着自觉而强烈的悲剧意识;建构起规模宏大的悲剧架构;设计着包罗万象的悲剧冲突形式这三个方面,分析《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悲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张乘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3)
《红楼梦》的成书走了一个异常复杂的悲剧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质变和升华。曹雪芹在写《风月宝鉴》的时代是一个破落的纨绔子弟。他借助小说的外壳,通过贾宝玉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和历史的异端见解。其主要表现为从风月之情到违圣真情;从风月之悔到意建之悔;从齐家到出家;从补天到空。高鹤的续写是败笔之作。《红楼梦》成书的演变是一个由平庸到颖脱,又复为平庸;从正统中挣脱又复归于正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尝试从休闲研究的视角探索《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悲剧精神与休闲学具有一致的终极指向与核心价值,是进行这种探索的理论依据。文章阐述了《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方面基本内容,初步揭示了它们所蕴涵的休闲学意义:个体休闲的实现必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的休闲实现之差异,表明休闲具有深刻的人文性;与一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阶层相适应的休闲方式,既具有变化的时代性,也具其审美的永恒性。从休闲学视角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能使我们更具体了解这种悲剧精神所体现的对人自身、人的幸福、命运的思考,认识这种思考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以人的自由为指向的休闲生活对于人类生活、幸福、命运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诗意美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意之美的追求,是《红楼梦》较之其他古典小说在审美理想上的一个独特之处。《红楼梦》的诗意之美是曹雪芹将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传统诗歌的艺术精神创造性地融汇于小说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的虚实相生、人物刻划的复层面组合和情节结构的空白效果等小说全局的整体建构上。含蓄深永的诗意之美不仅构成了《红楼梦》独有的艺术风貌,而且大大提高了它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学说和其他众多论者的合理意见,对《李尔王》中的崇高与悲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指出在《李尔王》中充满着无与伦比的崇高感与悲剧性,但崇高因素是次,悲剧因素是主。全剧通过主人翁遭受的巨大灾难,强烈控诉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初步完成了对经典的崇高和悲剧观念的一次解构。由李尔清醒中的疯狂、疯狂中的清醒和新生后的毁灭构筑的悲剧历程,使《李尔王》成了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钱永利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北京作曲家王立平的大型中乐作品《红楼梦组曲》的内容与小说《红楼梦》相比是一种非本质具象的“组曲”写法。从音乐与文学的比较研究出发,作者对音乐如何移植小说《红楼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本质具象的“组曲”写法,即设想《红楼梦组曲》应主要表现以下内容:太虚幻境、黛玉葬花、大出殯、元妃省亲、黛玉焚稿、宝玉哭灵和宝玉出走。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对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李尔王》进行分析,指出该剧无以伦比的悲剧性来源于莎士比亚高超的距离化手法,即通过时空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和气氛五个方面的距离化,使《李尔王》与读者、观众之间形成了适当的"心理距离",带给我们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对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李尔王》进行分析,指出该剧无以伦比的悲剧性来源于莎士比亚高超的距离化手法,即通过时空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和气氛五个方面的距离化,使《李尔王》与读者、观众之间形成了适当的“心理距离”,带给我们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11.
雷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114-120
《隋唐演义》的成就虽然无法与《红楼梦》相比,但无论是在人物塑造、小说结构还是写法上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隋炀帝和贾宝玉两个人物之间有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唐玄宗梅、杨二妃的对比对钗、黛并置的设计有一定启发;西苑与大观园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仙人转世的模式、情与政结合的写法以及贯穿其中的感伤情绪等在《红楼梦》中也可以见到其影子。《红楼梦》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因而使小说有了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在曹雪芹笔下,薛宝钗诗词大都内涵丰富,醇美清新,托物寓兴之际,语不秾艳纤巧而意象浑化无迹,自家品性深蓄其中。本文在涵泳意境的同时,也适当地结合小说内容探索宝钗性格的和谐性与丰富性,并兼及其悲剧性结局。论述中破立结合,言皆有据,力求还宝钗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张园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6)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对《红楼梦》精神内核的继承,也是其创作的灵魂所在。传统小说悲剧艺术的现代性演进是张爱玲创造的现代文坛“传奇”之谜。张爱玲与《红楼梦》创作精神的核心都是以人性为突破点写人生悲剧,张爱玲借鉴了古典悲剧中物欲的诱惑使人性沉沦的立足点,将封建余孽与“现代文明”相杂读,使人性特点更主体丰富;同时张爱玲继承《红楼梦》中的人生情理冲突悲剧并进行了重新锻造,将情理打成一片,表达对人性脆弱的洞悉。世俗关怀是张爱玲对《红楼梦》古典主义情怀的继承。两者都杂揉着矛盾与困惑,既枕着依恋凡人俗世,又清醒意识生命悲剧,将悲剧意识沉潜于困阁婚恋、世俗真实之中。《红楼梦》立足于感性世界,指向虚无色空,张爱玲则回归于世俗真实,寻求对抗乱世悲凉的寄托。 相似文献
14.
15.
《红楼梦》与精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不少学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考证、研究和解读,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试图用精神分析学的里比多说———创作动因、无意识心理说———创作活动和创作过程、俄狄浦斯情结———批评方法以及升华说———人物的塑造这些方面来阐释《红楼梦》文本,从心理学角度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黛玉、妙玉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塑造的两位“玉女”形象。称其为“玉女” ,是因为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 :高洁的心志、超众的才气、孤芳自赏的性格以及对宝玉的爱恋 ,尤其是共同的悲剧性结局。同时 ,这两位“玉女”也是宝玉倾心和爱慕的对象。两位“玉女”的毁灭 ,既是宝玉看破红尘、了断尘缘的动因之一 ,也是作者红尘悲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18.
19.
《红楼梦》与儒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与儒家思想〔韩〕崔炳圭一、绪论对于《红楼梦》的组织思想,学术界都认为它受道家庄学的影响。不过,《红楼梦》这部小说所包含的思想并非一两家某种特殊的哲学思想所能涵盖的,诚如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说,《红楼梦》乃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陈与义的《牡丹》诗入手,着重从时代氛围、个人情怀、意象内涵三方面浅析此诗传达出来的深沉感人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