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舍抗战时期的通俗文艺作品一方面宣传抗战,一方面力图通过借用民间文艺形式,注入新思想,达到启蒙的目的。老舍抗战时期的通俗文艺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通俗文艺创作、通俗文艺理论探讨、通俗文艺教学和培训。老舍对待通俗文艺经历了曲折的接受和扬弃的过程,从积极热情地学习并实际运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宣传抗战,到终因难度大而效果并不理想,逐渐回到自己所熟悉的新文学样式。老舍通俗文艺创作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其局限性在于未能认识到宣传和艺术的悖论,虽力图兼顾二者,但在实际写作中却无能为力,以至割裂了内容和形式。老舍所采用的"旧瓶新酒"模式,本身存在致命的内在缺陷,最终造成了老舍创作通俗文艺时使命与苦痛感并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是老舍写作生涯的重要转折期,文艺大众化又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学面临的首要难题,这个话题的提出和运作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老舍的写作走向。通过分析老舍抗战时期参与通俗文艺写作和文艺大众化问题论争的经验,讨论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和老舍的写作走向的相互关系,并且在老舍的庶民身份、性格因素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3.
老舍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以描写北平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为其所长.1941年前后老舍经历了抗战中期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转折,他开始放弃通俗文艺、宣传文艺的写作,重新接续被抗战打断了的小说写作之旅,从写作风格、写作题材、写作体裁三方面完成了向新文学的回归,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构思和写作提供了深远的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4.
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中文系91级研究生吴红英指导教师欧恢章本文摘自其硕士论文《关于通俗文学问题的思考》。文章把通俗文学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又作为一种文化特征,探讨了新时期通俗文学兴盛的原因和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进而寻求通俗文学的创作规律,并旁及了通俗文...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老舍1941年前后文学回归和抗战文艺论争的关系,从关于“暴露和讽刺”的论争、“大众化”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以及所谓“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正是这几次关于文艺问题的论争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回归提供了足够的思考余地并促成了老舍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1950-1960年代,中央开始对通俗文学进行管理尝试,目的是将当代通俗文学纳入社会主义文艺“规范”中。这一尝试,主要经历了文艺界干部整风学习,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书刊图画,加强对私营文化事业和企业的管理和改造,地方文艺刊物的整顿,大力提倡民间说唱文艺,对武侠小说和古旧小说的禁限,对集体、个体、私营书店(摊)进行检查整顿等历史事件,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通俗文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受此影响,通俗文学家由建国伊始的欢欣鼓舞,到惊愕、不解、改造、检讨、抱怨等,期间的心理动程和行为方式曲折复杂,间或迸发出通俗文艺家的呼声,当代通俗文学在夹缝中求生存。  相似文献   

7.
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俗文艺的兴起及其引发的文艺雅俗之辨 ,是近二十年中国文坛的一个特异景观。雅俗文艺概念的易移 ,受到时代、地域、民族、个体审美心理等不同文化变动因素的影响 ;文艺的雅俗之分是个永恒的矛盾 ,是大众文化时代的一个艺术难题。在此基础上 ,对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的艺术特征与基本功能分别进行了考察与厘定 ,指出雅俗共赏作为文艺消费的理想状态之一所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求以及达到雅俗共赏的有效艺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都市文化与通俗文艺曾有历史因缘。在当代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化导致个性与自由的受压抑和个体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有时表现为“梦”。通俗文艺就是给都市人制造的一个梦。它具有商业性、消遣娱乐的一次性、流行转换性和非个性化、非作者化倾向。在中国它还渗透着浓厚的道德训谕因素。要认识到通俗文艺在文化整体格局中的价值和意义,要重视对通俗文艺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文艺流行 流行,指传播很广、一时盛行的社会现象。文艺流行,则是文艺范围内的种种热潮,如通俗歌曲热、迪斯科热、琼瑶热、通俗文学热、纪实文学热,等等。 文艺流行,具有如下特征: 1、受众的广泛性:流行,就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指在较广的地域范围内,有为数众多的人参与其事。当然,这个人数的多寡,很难有确切的界限,也难以准确的度量。一般说来,当参与某项文艺活动的受众,超越地域、文化、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界限,具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 ,同时还是蜚声中外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精美通俗 ,风趣幽默 ,与他生长在京旗文化的环境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老舍深得北京文化的抚育滋养 ,使得他的文学语言既有深厚的满族特质底蕴 ,又有浓郁的京味魅力 ,先天的承传 ,后天的努力 ,使老舍成为中国新文学一代幽默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11.
当代通俗文艺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通俗文艺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向徐景熙在市场经济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发生了剧烈的震荡,总体格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曾经备受青睐的高雅文艺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显得不那么景气,乃至出现危机。通俗文艺崭露头角,大出风头,势头正旺。面对...  相似文献   

12.
自治区通俗文艺研究会于2012年11月在呼市举办"内蒙古通俗文艺论坛——科尔沁民歌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内蒙古自治区通俗文艺研究会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任务的贯彻落实,共邀请了18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及80多名文艺界人士参与研讨。内蒙古  相似文献   

13.
以"通俗"起家的文学巨树,分成俗文学与雅文学两个枝杈。俗文学经流变发展形成四大子系: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曲艺文学及现代化音像传媒中属于大众通俗文艺的部分。要将雅俗文学作精确的分界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可定义它们为"雅文学"与"俗文学";在现代文学时段中,则可定义为"知识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目前,因循文化市场的规律,两个文学分支渐有靠拢的趋向,甚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适俗"但不"媚俗"。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上海沦陷时期影响力较大的文艺刊物《万象》在沟通雅俗的实践上比较成功,1942年秋《万象》分两期以较大篇幅发表关于"通俗文学运动"的论文,它们探讨借鉴传统产生新型通俗文学的可能性,行文中不乏"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解放区文艺论文中的高频词,具体而直观地展示了杂志编辑者时顺应时势的文学样式的倡导。将这次讨论放在"五四"之后人们如何看待"大众"、"通俗文学"的线索上观照,可以更切近地把握当时的作家及学者对于新文学得失的思考,以及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发掘传统资源的功利意义。  相似文献   

15.
香港文学既不象有些人所说的“等同通俗文学”,也不象有些人所说的“不包括通俗文学”,事实上是既有高雅文学,又有通俗文学。之所以会产生等同通俗文学的说法,这与香港文坛几次大规模的通俗文学火爆不无关系。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分析,通俗文学热现象的产生,读者是至关重要的。通俗文学的消遣娱乐性、情节的离奇性,正与读者的心理期待相吻合,而现实的经济基础又是通俗文学崛起的直接动力。同时通俗文华的发展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那就是高雅与通俗相互借鉴,在双方互动中求得文学创作的新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6.
"通俗"二字最初的应用和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联系在一起,最先把"通俗"和小说联系起来,提出"通俗小说"一词的是明末的冯梦龙,最先运用"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作为书名的著作是<京本通俗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确有"通俗小说"的名称,主要指其形式的通俗.中国现代文学中"通俗小说"一词直接应用的较少并且所指不尽相同,新文学家所指的"通俗文学"即新文学的大众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范伯群等人大量使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但是从界定到作品的归类都有诸多欠规范、欠科学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通俗喜剧作为通俗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随着电视这一大众媒介的普及走进了千家万户.其实通俗喜剧在西方源远流长,早已成为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介绍西方文化时,适当介绍些通俗喜剧,对于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和文学中的有益部分,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艺、通俗文艺和大众文艺是历史上曾经依次出现过的审美文化形态,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那个时代的独特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它们在本质内涵、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传播途径及作品功能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间文艺是来自下层集体创作的口传文艺;而通俗文艺是下层文人个人志趣的文化表达。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建设正在展开的我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艺现象,要想撩开它的神秘面纱,必须弄清它同非理性哲学的关系。文章认为,现代主义文艺需要非理性哲学作为支撑自己的灵魂;非理性哲学则要借助现代主义文艺作为表现自己的躯壳。而在许多情况下,它们就是二而一的东西。文章着重论述了非理性哲学、现代主义文艺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借鉴意义,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为什么不能走向现代主义的人文背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形成当代中国文艺“异体合成”美学风格的背景和基础.多元的经济发展格局必然带来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也为多元的文学艺术现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使主旋律由中心而边缘化.精英、严肃文艺与大众、通俗文艺处于激烈的抗争、对峙之中.当代文学艺术的国际交往与交流也是在一种不平等的对话语境中形成的,因此,中国文艺寻求独立禀赋的美学风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