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婚生子女还是非婚生子女,在法律上都享有同等权利,应受到平等对待,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项基本原则。强奸所生子女属于非婚生子女,其成长面临着上户口难、抚养难等特殊困难,其生父母关系和责任也有特殊性。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既体现基本原则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法律与制度完善设想,以切实保障强奸所生子女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我国非婚生子女准正与认领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亲属法的发展史上,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经历了从受歧视到受保护的过程.现代社会大都确定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许多国家亲属法中均设有认领与准正制度,以使非婚生子女依法取得婚生子女资格,我国婚姻法中没有非婚生子女认领与准正制度,这不利于非婚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有必要借民法典制定之机,设立非婚子女的认领和准正制度,以完善我国婚姻家庭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规定 ,阐明了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法律应对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制度作一系列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非婚生子女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婚生子女的涵义和范围的界定是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历史地观察其法律地位在逐渐增进。本文探究了对非婚生子女权益进行保护的法律途径,进而较详细地论述了认领制度和准正制度,指出强制认领乃是整个认领制度的核心和保障,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人工授精子女法律地位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婚姻法规定,与父母产生权利义务关系的子女有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受继父母养育的继子女四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人工授精子女,应该承认它具有与上述子女相同的法律地位。建议尽快将人工授精问题纳入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6.
用社会性别方法分析非婚生子女身份的形成、存在和消灭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从男性强权、男女形式平等到男女两性实质平等;法律上从对非婚生子女歧视对待、给予形式平等保护到从实质上给予平等保护。从子女利益的角度出发,来确定父母亲生的身份,而不是以父母婚姻关系是否存在来确定子女的婚生与否,实现了亲子立法对传统立法理念的根本突破,此可谓亲子法立法的最新发展趋势。取消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的划分,以血缘关系来划分亲子关系的类型,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宽容、法律规定越来越人性化的表现,也是男女两性平等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美国公民的子女移民问题首先,要确定这个孩子是婚生还是非婚生。根据美国移民法,子女可以分为六类:1.婚生子女;2.夫妻结婚时尚未满18岁的继子女;3.非婚生子女但在18岁以前合法legitimated的子女;4.非婚生子女;5.16岁以前收养的子女;6.16岁以前收养的孤儿。根据有关法律,如果孩子出生时父母并没有合法结婚,然而当地法律承认父母/子女关系,如以前的中国承认一夫多妻制,从移民法角度来说,这个孩子依然可以随其父或其母移民。区别在于,如果是非婚生子女,孩子的生母为其申请移民,母亲只需证明母子关系即可。而孩子的父亲不但要证明父子关系,还要…  相似文献   

8.
代孕一般是指一对夫妻因不能生育而委托另一名妇女怀孕生子。单身男子委托女方用针管注射方式怀孕,不存在被代孕的"她",不属于代孕,应定性为非代孕的自行人工授精生殖行为。该种行为对现行婚姻家庭关系构成严峻挑战,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当事人订立的所谓"代孕合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但这不影响子女的非婚生法律地位,对于所涉及的亲子关系问题,应适用非婚生子女相关规定认定其父母子女关系。作为生母,女方对其所生子女有抚养义务和探望权。  相似文献   

9.
认领是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地位的法律途径,与亲子关系推定、婚生否认、准正等制度共同构成完整的亲子关系法律系统。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认领制度作出的是一般性规定,对于任意认领、强制认领、认领否认、准正等制度的实际操作规范未加明确。德国和瑞士的认领法律体系,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认领的适用细则有借鉴意义。认领制度的解释适用,应当以血缘关系为必要,兼顾维护非婚生子女的身份安定性,且不得与子女最佳利益相冲突,以确保非婚生子女的亲属权益。因此,需要加强理论支撑,结合实务经验,从而对认领制度加以准确理解适用。  相似文献   

10.
迁徙权、平等权和受教育权三大宪法权利共同构成的公民迁徙平等受教育权是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实质。我国现行有美政策制度有违宪法的精神,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益的实现。作为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义务主体,国家应建立流动公民平等受教育权保障机制,以落实宪法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