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揭示审美情境的基本内涵及其对艺术创造的意义,并探讨了审美情境的营构和形成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而强调审美情境和艺术创造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为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使文艺研究具有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活力,同时,这一理论也对艺术审美价值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艺术生产时代,艺术呈现出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艺术要获得存在,就要以一种非艺术化的趋向而存在,艺术的发展日益无法依据其自律性而发展,却日益依赖于技术和资本等艺术之外的因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艺术越要肯定自己,就越要进一步否定自己,而当艺术不断否定自己的时候,它也就不断地"前进"了。既然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处于一种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之中,那么,在这种非艺术化的悖论中,艺术作品是否还具有审美价值呢?艺术生产还能否生产出艺术审美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在大众文化当道和消费意识膨胀的语境下,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仍然能够被创造出来,审美价值仍然有实现自身的路径。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在于其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3.
朗诵艺术是一种由朗诵者和观众共同参与创造,有主体、有对象的真实感人的艺术形式,它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在朗诵实践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态势语,将赋予朗诵有血有肉的艺术生命,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多元化的艺术包装又将提升朗诵的审美效应和艺术品格,达到文字与声音、形象的完美结合,产生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本质,是在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宗教伦理道德的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一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自然科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不同的是,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属于上层建筑,没有阶级性,可以为任何阶级服务而不改变它的性质。艺术则不然,艺术是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 ,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本文认为 ,只有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 ,才能产生良好的文学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士祯作为清初“断然为一代之宗”的诗论家,在自己的诗学中已就中国古代抒情诗歌的审美创造,作了较为深刻而系统的探讨。在表现与再现的关系上,王士祯更注重表现的作用;在主体与客体的两者间,王士祯强调了主体;在有象意境与无象意境的抉择间,王士祯汲取了禅宗中“活路”和“活意”的原则与中国画论中“审美的空白”理论,认为后者恰巧具备着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7.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艺术,熔人体动作,音乐、服装、舞台美术、色彩、灯光和情节于一炉。舞蹈艺术创造向着运动人体的机能和视觉接受的层级两个向度拓展,其主要构成材料是“运动着的人体”。运动人体作为舞蹈的物质构成,离开运动人体就无所谓舞蹈,概而言之,舞蹈是“人体有节律的表现性运动”创造出的舞蹈美,诉诸于接受者的视觉感官,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应。 一、运动人体:舞蹈艺术创造的载体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舞蹈的动作是以虚拟、象征、写意、夸张、浓缩、扩大、变形等方式处理而成的舞蹈动态。这种形象化、情感化的外部动作表现总是  相似文献   

8.
“非理性”一词随着20世纪西方美学理论的一个根本转向——非理性转向而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相对立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想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个远大于科学理性范围的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心灵活动领域,诸如处于自觉意识限以下的情感、直觉、无意识、意志、欲望、人格等心理功能,它们如潜伏在水面以下的巨大冰山,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现代美学就正在把目光从传统的理性原则转向长期被忽视或遗忘的人的非理性方面,以此构建新的理论。本欲从审美创造的内部规律,挖掘非理性因素对艺创作的作用,以此反驳传统的理性主义对艺审美创造自由的钳制。  相似文献   

9.
文学艺术创作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与现实构成审美关系的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甚至被视为永远无法彻底揭开的奥秘。实际上,对于文艺家审美创造中的心理特征,是可以从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大体规律的。人类的审美意识,原本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一切自在形态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美,  相似文献   

10.
所谓实,是指艺术作品中直接的有形的描写,它通过语言、文字、线条、色彩、音响、节奏、人体、动作等直接诉诸欣赏者的感觉;所谓虚,是指艺术作品中间接的无形的描写,即我国古典美学中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文外之旨”,它不能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把握,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虚实结合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1.
“流变型”艺术创造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造成“流变型”艺术变体的原因有三:心理上的“回归”、艺术上的“认同”和政治责任的回避.“流变型”艺术使“原始型”作品的内在意蕴得到了升华,它具有多元审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浅论报纸版面编排中的审美创造阎西林当读者刚刚展开报纸,或同报栏中的报纸相距一定距离的时候,对报纸上的标题和正文的内容还未能看清,这时首先映入读者视网膜上的是一个由深浅不同的黑色或彩色条块组成的一个版面式样。如果读者只是随意浏览,并不急于找寻某条新闻内...  相似文献   

13.
"艺术生产"理论与审美价值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艺术生产”论蕴涵着对商品经济条件下艺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的揭示 ,即审美价值的社会实现和艺术商品经济价值的社会实现的两重矛盾。艺术生产的本质是审美价值的实现。在市场经济下 ,审美价值与艺术商品经济价值相互促进、共生共进之路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鲁迅论审美创造有其特点。一般审美创造理论所关注的,集中在创作主体的创造来源及构想或冲动上,对现实生活因素与审美创造心境生成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和思考。而鲁迅却能从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出发,对审美创作主体所面对物质生活条件、时代审美创造潮流及主体已有的审美批评等与审美创造心境生成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与发现。  相似文献   

15.
艺术就是艺术主体以客观素材为基础,创造表现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的活动。作者以此为基点,从艺术客体发生的心理媒介、艺术客体的审美表现等方面论述了艺术创造主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真与美的相互联结、相互统一为审美推动科学创造提供客观前提。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由美引真”。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很多,主要有审美的动力作用、审美的启迪作用和审美的科学预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审美创造本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创造的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人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必须符合“美的规律”,亦即审美创造主体的才能与客观世界的必然性在实践的统一,审美创造离不开创造的外在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18.
“感物”是指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 ,亦即创作主体对现实存在这一客体的感受。感物说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乐记》,“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一比较完整的感物理论 ,在六朝时渗透到艺术创作理论中 ,从而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东汉班固认为艺术创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西晋陆机提出“瞻万物而思纷”;梁刘勰认为“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唐李白也认为“哀怨起骚人”。宋苏轼主张“其神与万物交”、“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明宋濂认为 :“及夫物有触 ,心有所向 ,则…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审美创造风格是科学创造主体整体人格的光辉,是科学创造主体全部修养的结晶,贯穿于整个科学创造过程及成果之中。不同的科学创造主体即科学家有着不同的科学审美创造风格。翻开科学史册,我们不难看到:爱因斯坦的审美创造风格偏重直觉和想象;狄拉克的审美创造风格偏重追求数学美;汤姆逊的审美创造风格擅长实验;麦克斯韦的审美创造风格注意形式的对称美。概括而言,科学家不同的审美创造风格主要体现在实验创造风格、逻辑创造风格、直觉创造风格、按形式美法则创造风格以及各种科学表述风格等几个方面。科学审美创造的实验创造风格…  相似文献   

20.
在审美原则不断向众多的文化领域渗透、蔓延的语境中,公关传播沟通必然也要打上“当代审美泛化”的时代烙印。考察今天的商品社会,不难发现文学艺术性因素正在不可或缺地参与和构成着商品价值和企业形象的生产和创造。同时也要求企业家和公关人员要思想敏锐,自觉地顺应审美文化的潮流,加强审美意识,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公关,把审美的原则贯穿于公关传播沟通中,从而丰富公关实践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提升其品味和境界,促进中国当代公关事业和审美文化的共同发展。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只有美的事物、美的内涵,才能激起人们愉悦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