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是人,更是具体的人。纵观具体人的发展历史,其大抵经历了生成、异化、重构、整全、完善等五大阶段,具体表现 为“空洞人”转向“具体人”、“具体人”转向“抽象人”、“抽象人”转向多元“具体人”、多元“具体人”转向两维“具体人”以及两维 “具体人”转向三维“具体人”。可见,“具体人”的发展是一个趋于完整和动态生成的过程,“具体人”的学前教育意蕴理应建立 在“具体人”的内在规定及其嬗变规律上。具体而言,“具体人”的学前教育是契合儿童天性的教育、符合儿童共性的教育、适合 儿童个性的教育。基于此,儿童作为“具体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如下:从种生命维度出发,从新回到身体,激活儿童的生命潜 能;从类生命维度出发,追寻教育理想,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从个生命维度出发,回归个人生活,引导个体的自我成长;从三维 一体来看,各美生命之美,锻造充满张力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刻     
《百姓生活》2013,(3):70-70
人口普查员进西南某地:“请问您家里是几口人?”“是一口人。”“十一口?”“不是十一口,而是一口人。”“二十一口?”“不是二十一口,其实一口人。”“七十一口?不会吧?”“不是七十一口,就是一口人!”“九十一口?”“对了,就是一口人。”  相似文献   

3.
要想写文章,先得有材料。过去的人谈文章,总是喜欢拿他和“人”相比,说主题犹如人的“灵魂”,材料就像是人的“血肉”。人不都是以“有应有肉”、“血肉丰满”为健美、结实吗?材料之对于文章也是这样。你没有内容,缺“血”少“肉”,皮包骨似的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那就像瘦得可怜的“小瘪三”一样,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相似文献   

4.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涵内核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以人为本”的“人”是在社会历史中生活着的现实的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其次,“以人为本”的“本”不只是“本位”,更是“根本”,是人的价值与人的意义之所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开始关注人、重视人。“以人为本”中的“人”不应只是指人民,不应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人民为本”;也不应单纯地指全体人类。“以人为本”中的“人”具有双重涵义,一指代表历史主体的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人民群众,二指相对于“物”的人的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究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在宗教改革中的突破,尤其是他对人的主体性的发现及其意义,指出路德强调耶稣是通过“真正的人”来体现“真正的神”,以人与神可以互通来实际上提升人的地位;因此,路德以“因信称义”而回到个人的信仰之基,回到人的“自我”,突出人的信心,主张“只靠信心成义”,从而突出人的内在自我及主观能动性,由此开始在神学认知上从客体往主体、从神权往人权、从神学往人学、从依赖到自主的重要思想转换;而其对“称义”的见解也更多侧重于人爱公义、智慧和善良,体现出信仰的美德,彰显的是人靠主体去倾听、传承,由此得道称义;这样,“称义”不是外在的被动依赖,而乃内在的能动活跃,而“信”则是完全回归自我,表现人的内在纯洁和虔诚。路德坚持人只要凭着主体之信就能“称义”“成义”,力主以这种“人的发现”来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史少博在《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为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父神”上帝死亡之后,奥尼尔试图重建“母神”信仰:对“大海母亲”的信仰与对“圣母玛丽亚”的信仰。前者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性联系,后者中蕴涵着“爱”与“宽恕”的价值追求。此二者对处孕“人和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即造就“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2008,(4):93-93
对美国人而言,竖起大拇指意味着“好,不错”:而对意大利人来说,这表示“数字”;日本人则认为这个手势代表的是“数字五”;不过,在希腊人眼中,这表示“去你的”;而在中国则表示“很棒”。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人学理论是围绕“人”,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时代新人培育这一重要实践活动提供了研究视域。深刻阐释马克思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发展”的含义,可以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哲学基础和理论遵循:“人的本质”理论引导时代新人培育的根本出场,要从“人的本质”出发,贴合时代新人的实际,提高时代新人培育的有效性;“人的需要”理论决定时代新人培育的主题生成,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时代新人的需要和特点,完善时代新人培育的过程;“人的发展”理论奠定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场域,要从“人的发展”出发,注重时代新人价值诉求,强化时代新人培育的多维化。在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探讨时代新人培育的根本出场、主题生成和价值场域,对促进时代新人培育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人本”思想的科学含义及医学生“人本”思想教育的内涵出发,阐述医学生“人本”思想教育对良好医德形成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加强“人本”思想教育的具体措施和途径,阐明医学生“人本”思想教育是形成良好医德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大学生们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标上了“男”“女”的字样,然后就躲到暗处,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么做。结果他们发现,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人,就像是看到了“男”“女”厕所的标志那样,毫无怨言地进入了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有一段时间,“女”亭这边电话闲置,“男”亭那边宁可排队也不往“女”亭这边运动。我们的大学生惊讶极了,不晓得德国人何以“呆”到了这个份上!面对大学生的疑问,德国人平静地耸耸肩说:规则嘛,还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  相似文献   

13.
许多专书认为“人声”是一种以其“短”而独立存在的声调。“人声”和别的调类的区别凭借音长,别的调类相互间的区别凭借音高。换言之,平上去人四声有两套划分标准。那么,怎样证明“人声”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短调”呢?一些专家称,是调长的对立。可是笔者发现,证明其“对立”的论述与音理不合,所谓“对立关系”不能确立。可行的解释应是,声调是以音高为声学特性的语音单位,人声音节上的声调和别的调类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平上去人”的“人”并不是一个独立调位,而是声调系统中某调位的条件变体。  相似文献   

14.
实践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生成的“开山斧”,“实践──社会─—人”之间的内在的辩证关系是这一文化哲学的理论根基和理论特质。从“实践的批判”入手,探求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是:“人的感性活动”和人的“感性世界”;“人就是人的世界”和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提到城管,总让人联想“猫和老鼠”,总让人想到一群人在追赶另一群人。其实,城管并非中国“特产”,很多国家都有,只是叫法不一。而且,相对中国城管,国外的“城管”更“牛”更专业。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兼人”学说引起很多误解,需要澄清。《荀子·富国》:“仁人之用国,非特将持其有而已也,又将兼人。”句中的“兼人”意指兼并别国的领土和人民,荀子学说似乎含有对外侵略、扩张意味。“兼人”的主体是“仁人”,“仁人”的身份和利益决定着“兼人”的性质。如果“仁人”坚定地追求世界统治者的地位,“兼人”就一定是含有侵略性质的对外扩张。但是,从荀子学说的整体来看,“仁人”应追求国家安全和自身统治地位的稳固而不是天下统治者的地位。为此,“仁人”需积极充实自卫战争实力并审慎避战以保存实力。在充实自卫战争实力所必需的范围内,“仁人”可以扩大统治地域,但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本国得到有效的治理,扩张的对象仅限于战败的暴国或失败国家,得到被占领土人民的积极拥护。因此,“兼人”的本质是正义治理模式的扩展。  相似文献   

17.
“先人”即“先代”;“拂士”当释为“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贤士”;“讥”应释为“批评。指责”;“或”即“有”;“区区”当释为“款诚,忠爱”,“随”即“轻易,随便”;“诟病”属同义并列,“耻辱”之意;“岂遽”属同义连用,同“岂讵”,“庸讵”,“难道”的意思;“”当释为“大腿上的肌肉;“过”即“探望,看望”之意;“踬踣者”即“跌倒的人”,引申为“死去的人”或“牺牲的人”,严妆”属同义并列,即“穿着打扮”之意:“德”为动词,“感恩,感激,感德”之意。  相似文献   

18.
所谓“德”,是长期形成的、靠内心善恶观做标准来约束人行为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所谓“智”,是人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德”与“智”两个方面,是文明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德”是“智”的根本保障,“智”是“德”的外延,二者是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即“德”中有“智”,“智”中有“德”。  相似文献   

19.
“母子二人”“奶孙二人”听说过,“母孙二人”你听说过吗?课文里还真有此一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陈情表》)  相似文献   

20.
“人”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身体而缺乏精神;第二阶段身体与精神并重。现在人类则正在向第三阶段即“新概念人”阶段发展,未来的“人”本质上是精神的“人”。人的身体已经不再适应世界的发展,人类现在最需要解决肉体的局限性问题,最需要解决精神的延伸和承传问题。人类应该改变“人”的观念,应该进行“人”的思想革命,发展人,从而建立新人,也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建立现代新人应该着手两方面:一是解决身体的再生或长生的问题;二是解决精神的延传问题,要让精神以活体的方式继承。“人”的精神应该是累积性的、持续性的不间断的发展,而不是循环式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