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蒙太奇 《社区》2011,(20):42-42
上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受学校老师苏珊妮邀请.我和日本女同学亚希子一起去参加她的45岁生日派对。  相似文献   

2.
《非诚勿扰》的成功,一方面在电视相亲领域迅速催生出一股拷贝风潮,不可避免地导向同质或趋向同质的结局;另一方面,《非诚勿扰》始终占据相亲栏目收视霸主的现实则昭示出“差异化”才是竞争优势的决定性来源。以《非诚勿扰》为切入点,梳理相亲栏目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并试图解析其“差异化”生存策略的具体所指。突出情感并强化服务意识的目标定位,通过媒体光环透视社会百态的话题效应,点评嘉宾的出色表现及有效的引导和规约,将经典叙事纳入相亲环节、设置并铺设悬念,优秀的主持人及嘉宾的“差异”组合,突破常规的舞台设计,极富画面感、情境感的音响等多方面的创新,最终令《非诚勿扰》成为“相亲”领域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3.
齐夫 《中华魂》2010,(10):34-34
最近.在非常火爆的综艺节目《非诚勿扰》里,“拜金女”纷纷出现在人们视线.她们扬言“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骑着自行车笑”,很快就成为网络流行的拜金真言。  相似文献   

4.
江苏卫视的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展示了当代青年婚恋观的物化倾向。产生这一倾向的原因主要有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尽管如此,爱情依然是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基础。科学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人生与伴侣》2010,(6):32-36
没结婚的想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结过婚的想知道未婚的喜欢什么样的,现在的人是什么样的审美;老年人也追着看,因为想给儿女物色物色对象……  相似文献   

6.
细数目前国内各类型的电视相亲栏目,大大小小不下20个,各电视台为了保证收视率,都挖空心思大做文章,力争在同质化的现状中突出其特色。以目前最具人气的相亲栏目《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为研究对象,从栏目包装、模式、主持人和嘉宾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它们的同与异,进而肯定电视相亲节目同质化中的差异性竞争策略,认为这是电视相亲节目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江苏卫视大型电视节目《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首先在于拥有一套由新媒介介入的独特的逆向传播新机制,其次在于运用舆论学原理构建舆论网络,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尤其在于内容上点到“笑点”的同时也戳到了社会和人性的“痛点”,增加了“乐中思痛”的反思价值,凸显节目的内在张力,引爆了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8.
江苏卫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获得了较高收视率。其前期策划中精准的受众定位和情感特色定位,严肃性与亲近感相融的主持气质,中西化合的结构形式,个性赤诚的嘉宾选择,电视、平媒、网络的多元融合;运行阶段中强调机智内敛的主持人素质,犀利睿智的分析员设置,以热点话题作为节目卖点,点缀歌舞魔术相声真人秀的多元融合,利用网络做好节目后期跟进。这些经验对国内卫视节目制作与发展具有借答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风暴眼》是现代荒诞文学又一里程碑式的力作。它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中当代人内心世界的精神危机,展现了20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上流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和冲突,与此同时,《风暴眼》向我们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0.
《非诚勿扰》以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定位,却借用了娱乐节目的外壳,各种婚恋观的交锋碰撞出观赏点的火花,主持人、点评嘉宾配合默契相得益彰,通过游戏规则的巧妙设计,成功地进行了品牌的营销。另外,节目应当在服务性上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电视节目尤其是综艺节目中的相亲类节目"娱乐化"特征被不断地凸显和强化。一方面,谈婚论嫁本应该是男女双方之间很私密的一件事,但是当下的电视相亲节目的火热已经将这件极为私密的事导演成一件可以公开的、全民参与的文化套餐,这为许多"文化精英论者"所诟病;另一方面,面对当下的文化市场,很多电视相亲节目,如《非诚勿扰》就是用娱乐的精神去关照现实,即使背后有商业利益,但是不可否认它也起到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所以对于这一问题应该辩证看待。  相似文献   

12.
"报纸除了阅读还可以有哪些用途?"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执行主席陈伟新先生的问题引发了台下会员们的踊跃作答。"包东西、拍苍蝇、开啤酒瓶、制作时尚服饰……"有位会员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答案,一句"卖钱"的回答引来台下会员们一阵欢笑。在汇总了众人的答案后,大家欣喜地发现看似平凡无奇的报纸居然能有那么多功用。  相似文献   

13.
电视节目《非诚勿扰》折射了其中所蕴含的21世纪女性对婚姻恋爱的态度及其与儒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包括:爱情表达上从“要爱我”到“我要爱”的自由表达权;择偶条件上从财富的一枝独秀到多元因素的综合考虑;婚姻选择上传统家族力量的影响依然存在。21世纪女性婚恋观一方面承继着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另一方面又随着新的历史时代的发展而有新的变化,是对儒家思想的“文化扬弃”。  相似文献   

14.
~~《理解科学》: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王彩云$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15.
帕特里克·怀特在小说《风暴眼》中以内聚焦模式搭建了叙述的主要框架,将零聚焦和外聚焦模式穿插其中,建构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叙述体系。三种叙述模式相辅相成推进叙述进程,让不同位置的叙述者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加深刻、清晰地传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意识流动。  相似文献   

16.
小学科学启蒙教材由《自然》改为《科学》后 ,其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因而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科学》先于《新青年》成为宣传科学的一大重镇,在传播科学知识、影响国人的科学观念、探索科学期刊创建模式、推进科学体制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相比《新青年》,《科学》杂志对科学的提倡和传播更准确、更专业。秉承科学救国的办刊理念,《科学》不仅向国人大力介绍国外最新的科学知识,还不遗余力地推动科学的本土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反思科学万能的潮流,由此《科学》在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把人文关怀也纳入了传播的视野。同时,《科学》同仁展开了对科学方法、科学价值、科学功用的深入讨论。随着社会局势的变更,《科学》逐渐开始提倡科学的社会功能,并明确区分了科学以及由于过分崇信科学所带来的弊病。在此基础上,《科学》致力于向国人介绍科学的真实价值之所在,并对反科学主义思潮进行了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探讨了《周易》与三种科学模式的关系。首先,从中医学这一个侧面说明《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关系不大。其次,指出作为国学经典的《周易》对外来的近代科学无所谓阻碍或促进。最后,认为现代科学的整体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在现代科学体系里本身就已经存在,反过来从《周易》寻找启示的意义不大。反思《周易》与三者的关系,本文主张,《周易》哲学的"为什么"是本体界的探究,而科学的"怎么样"是现象界的描述,二者各有自己的界限和范围,不应把哲学看做科学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19.
《科学》杂志是由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1月创办的一份综合性科学刊物,在我国现代史上办刊历史最长。它对我国现代科学的萌芽、成长有着独特的贡献。1915—1950年,《科学》35年共出版32卷。之后,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科学》杂志先后两度停刊与复刊。这也表明,一份期刊的生存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不仅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受制于时代的局限。同时,期刊的发展与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抉择相关,期刊的编辑只有与时俱进,对不同的文化信息与需求进行抉择,塑造出刊物特色,才能使期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刘云 《中华魂》2012,(16):12-15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85年前发生在南昌的武装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和工农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一南昌起义30年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