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告行业是一个光鲜的行业,广告人更是一群被奉为神明的人。他们以创意开疆辟土,以智力四处征伐,广告行业是一个时刻充满变数与挑战的行业,这种刺激和挑战吸引着无数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轻人为之倾心,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2.
广告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凌晨四五点,天快亮时,走在大街上的无非只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坐台小姐,第二种人是环卫工作,第三种人就是广告人。”把小姐,环卫工人与高素质的白领广告人相提并论,看似荒谬之极,实则道出了广告人多年来从事广告业的爱恨交溶的心境。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大学校园文化的建构、变迁和发展与“校园人”主体实践紧密相关。基于西方人性假设理论,从“文化人”假设的人本主义精神实质着手,分自主的人、观念的人、全面的人和创新的人四个层面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价值诉求进行探讨,并在实践向度上提出了加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等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热点新闻来看,群体影响在起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化媒体发展越来越迅猛,这种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实际上,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扭转了现实生活群体影响的淡化,使得现实生活中群体影响作用的“点”转移到了虚拟网络中的“圈”上。因 此,社会管理的思路也应该由单个的“点”转变到小群体的“圈”。  相似文献   

5.
传媒业的发展使得今天的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及时获悉世界每个角落正在发生的大小新闻,无论是利比亚战争、反美示威游行、英王妃艳照风波等千里之外与我们本毫无关联的事件,还是电梯坠落、楼市调控、瘦肉精猪肉等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都时时吸引人们对媒体的强烈关注。媒体和传媒不仅构筑了一个强大的公共空间和话语平台,催生出具有高...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研究既需在宏观上建立完整的理论框架,也需微观考察其新闻生产方式的多样性。文章采取“中心-边缘”的分析框架,以数据统计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解释自媒体参与下的、媒体领域的权力结构再生产。结论显示:中国的传媒体制构成“中心-边缘”的权力结构,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的体制变革以来,大型国有传媒集团始终处于中心地位;Web20浪潮之下,自媒体一方面挑战了原有的权力结构中的中心媒体,另一方面在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构中依然处于边缘。这一再生产后的权力结构既异于以往,同时又继承了原有结构的若干特征,而非停留在“去中心、去权威”的简单状态,亦不能用“新-旧”或“精英-大众”简单的二分法来解释。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中国人在现代化发展的路上已经历两个阶段:毛泽东时代的"政治人";邓小平时代的"经济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并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未来的中国人将向着理性"文化人"的方向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人的时代特征,对于未来中国人的现代性走向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背景和内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知识建构、道德建构和审美建构为环境导向,建构大学生良好理性认知、理性情感和态度、理性意志的重要性,为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理性化建构提出新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众媒体是社会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监控政府运作的桥梁,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在增强公众政治认知、营造公平的行政环境以及重塑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充分发挥舆论的社会功能,对于推行阳光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大有助益。威尔逊的"金鱼缸效应"中有意义的论述历史性地耦合了我国"阳光行政"的治理理念,对于我们当今拓展新闻自由空间、发挥新闻监督的有效功能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二十年来,新信息传播渠道、平台的出现影响了传媒生态,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受到冲击.电视媒体在终端和经营两个层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未来电视机在视觉特性上会继续改进,同时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会更具网络特性;视频终端的多样化,多“屏”具有融合趋势;媒体机构方面则需要布局更广的电视产业链,以产品思维、用户思维去经营.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批评中的理想人格——“生态人”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文学批评——生态学批评的出现,既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破产,也意味着关于人自身发展的新展望,其核心是对“人自身”研究的深化与认识的拓展。与此相适应,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而出现的“生态人”,具有有限性意识、死亡意识、敬畏意识和不完整意识等基本限定,它也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非最后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学和传媒学领域里,泛媒体论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学术思潮。在学术著述和高校教材中,泛媒体论就是将技术性的信息栽体或者将互联网的技术衍生物泛化为体制性、机构性的媒体的一种学术话语现象。中文学术话语体系中出现的泛媒体论,跨语传播是其文化背景,西方传播学是其理论根源,互联网扩张是其技术根源。在新技术革命的语境下,新媒体是泛媒体论对媒介形态和信息方式的一种误读,正是这种误读却加深了媒体概念被泛化的程度;在新媒体革命的语境下,自媒体则是泛媒体论转译wemedia或wethemedia等学术命题所生发出的一种零概念性伪媒体,旨在夺取媒体话语权,进而危及合法的传播体制和稳定的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3.
论电视媒体网站的个性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各种媒体的“触网”大潮,个性化越来越成为网络媒体争夺点击率的一个重要资本。作为传统媒体中处于龙头老大地位的电视,想要在网络世界里保持不败,同样需要确立自身的个性。网络既为电视提供了多样化、多形式、综合性的信息传播平台,又提供了向其他媒体学习的机会。充分认识网络的传播规律,借鉴其他媒体的优势,才能使电视媒体网站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网络影评对电影票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然而,当前的网络影评却呈现一种不良的态势,出现了人情影评红包影评等。依据王国维提出的隔与不隔的美学理论,从网络影评的现状、电影大环境的浮躁、个人道德底线的下滑、传统影评的影响和独立影评人的坚守等方面分析当下网络影评良莠不齐的原因,寻求改善当前网络影评质量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数字媒体”的学科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媒体"是近十年来迅猛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它的跨学科特征以及它与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的亲缘关系,使其成为业界和高校追逐的热点。但我国学界对"数字媒体"的学科建设研究尚显欠缺,创意实践的火热与理论研究的冷清形成强烈反差。为了让这个新兴学科为产业发展带来繁荣,为文化建设带来持久的文化力和生产力,既要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准确把握"数字媒体"的学科走向,对其学科概念、基本范畴、研究对象、学科框架等进行深入探讨;又要在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借鉴哲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构建"数字媒体"的学科体系;还要正确处理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数字媒体"的内容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假设”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中分析了有限理性说、社会-化人说、心理实验说和X效率理论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最后得出结论:经济人是一个充分体现人类行为的假定。  相似文献   

17.
按照个人意愿组合、找寻归属以形成理想生存方式是人类的渴盼,移动即时社交应用是一种切入手段。文章对自媒体语义、"自媒体人"与公众号关系进行了认真梳理,认为前者的概念不清与后者的信息堆积妨碍了微信等国内相关社交应用发展,并从"厂家"与"用户"共存的角度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博客信息生产和专业媒体的信息生产,无论是在媒体性质,还是在传播者的本质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在媒体的性质层面上,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通常以个人为单位,而后者则一般以组织面目出现,由此带来两种生产系统在信息发布方、传播对象、工作流程、产品形态、生产目标等方面的迥然有别。在信息生产者的层面上,博客的信息生产者通常是具有自主性的个人,而专业媒体的信息生产者则是必须遵循媒体规范与组织原则的组织人和职业人。  相似文献   

19.
“第四媒体”——因特网的崛起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它的崛起有其客观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的具备、受众的需要、利益的刺激、竞争的压力等 ;也有其自身原因 ,即与传统媒体相比 ,它有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双向性、多功能和大容量、易检索等特点。目前它也还存在诸如网上不时出现“信息垃圾”,使用不便、不好管理等问题 ,有待我们认真解决  相似文献   

20.
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西方著名的文化批判家,本文以其《媒体奇观》一书为蓝本,对其“媒体奇观”概念进行解读,从理论解析到理论溯源,深入分析理论内涵,介绍凯尔纳的“诊断式批判”的研究方法.并从政治角度探讨媒体奇观在美国国内政界的应用以及美国文化输出的实质,最后结合实例分析,简要提出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