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从时下"人造美女"热浪一阵高过一阵的社会现实出发,以社会学的眼光和社会性别文化的视角审视"人造美女"现象,通过文化和市场的分析来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旨在呼吁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矫正变态的审美文化,还"美"以自然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用人的"滋味"文化发生经历了三个阶段,体现出时人的审美意识一是周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二是魏晋以降对"澄怀味象"的向往;三是南北朝时期对"唯务折衷"的崇尚.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美政"虽是兼融先秦诸子多家思想而成,其核心内容则是圣君贤臣"两美相合"的圣贤政治论,它是中国古代士人普遍追求的政治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及其理论基点的学术渊源,均在"管子学派"中的"前期齐法家"思想中.学界在探寻屈原思想的学术渊源时,由于对"管子学派"的发展阶段不甚了然,因而产生了许多错位和附会.  相似文献   

4.
"人造美女"成为社会时尚背后的驱动原因非常复杂,抹不去"男性中心"的传统色彩,更有商机利益的强烈需求.面对着职业、择偶的性别歧视,与"女明星"、尤其是"人造美女"成功的多重示范效应,不少青年女性选择了"自残式"的医学"整容"的角色"再造"之路.虽不能定性为"错误",但真正成功的现代女性的角色实践,应该采取综合素质的正确取向.  相似文献   

5.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应有目标,是打造全球海洋治理新格局、实现世界海洋和平安宁发展的必然追求,合作、共建、共享、共赢逻辑下的海洋文化建设发展,理应是"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基础和价值体现.而这正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国海洋文化理应在"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起到主导、引领性文化基础和精神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6.
"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它从总体上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理想境界的最高追求.本文认为,墨子在继承中华文化重视"和"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冲突的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宇宙论意义表达了"和"是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也是天地万物有序运行的基础.天地宇宙之"天地和"的应有之态、社会人伦之"万民和"的理想愿望、天下世界之"天下和"的最高诉求,构成了墨子"和"哲学的理论架构,社会理想和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天论”即“自然论”亦为“道论”。庄子认为“天”是“美”的本源 ,其“天论”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价值依托。基于此 ,庄子推崇素朴美、自然美、大美 ,以此作为对当时社会审美文化感性化、生理享乐化倾向的反拨与否定 ,对审美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源于纪念祖先的"赛装"活动,流传至今演变为展示女性智慧与美及其劳动效率的民俗.保持至今的"串姑娘"习俗,历史上曾经作为婚姻的一个特殊阶段普遍存在于直苴彝族的世俗生活中.从"赛装"和"串姑娘"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前者代表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后者代表了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高度浓缩于这两个看似孤立的文化特质中.从本质上讲,"赛装"、"串姑娘"是手段,追求生产和生育的效用最大化才是其最终目的.这两个文化特质反映了两种产生在直苴特殊历史与现实环境条件下特有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做印法"为篆刻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艺术手法.目前关于"做印法"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不够系统.古人"做印法"多追求古意,以"古朴"为美.明清之前,"做印法"多从制作工艺如何做旧入手.明清之后,"做印法"多借鉴刀法,这与体现残破古拙有关.今人"做印法"则因为展览效果之需要,在追求古意的基础上,更多地展现视觉冲击力."做印法"作为篆刻艺术实践中最后一道工序,不仅是对章法、篆法、刀法等艺术手法的补充与调整,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古朴审美意趣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80"后写作声名鹊起,震惊文坛,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很大的反响,成为当代中国转型期语境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将之纳入审美文化视野中,探讨"80"后写作的内在审美取向及生成因子甚有必要,本文认为:对苍凉青春的诗性书写表现的悲情之美,反映了这一群体普遍的焦虑、迷惘、忧愁的心态;"陌生化"语言组织的文字盛宴呈现的奇幻之美,体现了他们内心拒斥历史--文化传统、渴望自由、个性表达的诉求;对社会现实、教育体制等的反讽叙事彰显的否定之美,凸现了他们对社会秩序、成人规则的反叛.  相似文献   

11.
论"无讼"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无讼"产生根源及发展过程这一问题的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作出适合中国的选择.我们要正确对待本土法律文化资源,以免在构建中国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多走弯路.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积极主张"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为历代君王、臣僚、士大夫等阶层所信奉和追求;西汉以降及至明清,中国商人一直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来追求和实践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少有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商家;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的当今中国,将"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作时代诠释,对促进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风"情诗集中并显豁于郑风、陈风.郑情诗率真细腻,颇具野性本真之美;而陈情诗缠绵惆怅,呈现一种朦胧神秘之美.二者风格之异源于郑地商旅文化不同于陈地部族巫鬼文化.  相似文献   

14.
西林壮族社会的"解邦"仪式是通过唤回失落的灵魂,搭建人的"魂"与"体"的桥梁,来维系、修补并巩固二者的结合,达到使人安康的目的.它是整合壮家人永恒生命观念的文化载体,是他们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探索和对生命永恒的一种追求.它的内容及表演与壮家人的宗教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观密不可分,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逐渐出现了以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新人类".股票经商族、先锋派、追星族、考研族,四类大学生族群成为校园"文化新人类"的中坚构成.他们处于多元文化交融的前沿,以颇为前卫的方式,展示欣喜与无奈,讴歌与吟唱、追逐与失落,抉择与跋涉.新异的社会背景,促成他们新异的追求,也养成了独具个性的新异文化特征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道玄思想与六朝以"清"为美的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玄思想对六朝以"清"为美的审美意识之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清"为美即强调事物的材质之美、气韵之美,亦即本体之美."清"美也是绝俗之美.它是以道家"清静"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崇尚清逸的美学理想."清"作为原始道家哲学和美学的重要概念,演变为广泛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范畴,则完成于魏晋玄学阶段.尚"清"意识是玄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也是六朝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当代享乐主义混淆了"有趣的事"和"有意义的事",错误地理解了快乐和痛苦的关系,既放弃了对"神圣性"的追求,又放弃了对"崇高性"的追求,将社会当成竞技场、游戏场,金钱是游戏场中的统一筹码,生产快乐是其直接追求.我们必须编织一个超越享乐主义的意义之网.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的音乐美学思想,反映了对先秦以来儒道二家的"中和"思想的融合.该著作把音乐客体与主体的生理、心理相统一,把艺术与自然、个体生命与社会相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相"和"的艺术境界.本文从乐的起源、美的本质、追求美的途径、三个方面剖析其"美在中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约翰·济慈和先秦道家都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济慈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当成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指归,在美的根基上探讨真,又在美的追求中感受善;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均次之.在对"真"的理解中,济慈将存在于主观世界的想象扩展到"真"的范畴中.道家的"真"与济慈的"真"内涵也不完全相同,道家之"真"倾向于本然的存在状态,无关乎主观想象之"真"的问题.从文化渊源上看,济慈对真、善、美的阐释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大背景,道家思想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则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历史时期,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咏月作品,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诗作中"月亮"诗产生的心理基础即对阴柔美的追求,探究这种阴柔美所积淀的审美形态月神的清冷美、意象的疏淡美、境界的和谐美,以追寻中国古代月亮文学的这种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