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说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离不开社会环境 ,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塑造女性性别角色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进步 ,女性的社会解放和发展前景也日趋光明 ,男女关系正日趋向着现代的“伙伴关系模式”(艾斯勒 )前进  相似文献   

2.
张伟强 《云梦学刊》2012,33(4):135-138
当今我国大学的德育环境日趋复杂.在这一日趋复杂的大学德育环境下的大学生人际环境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具有稳定性;二是具有实践性;三是具有心理性;四是具有发展性;五是具有复杂性.大学德育工作者应当合理看待当前大学生人际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正确分析大学生人际环境的这些新特点,在认识大学生人际环境本身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开展德育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吴双全  胡珀 《兰州学刊》2005,(5):178-180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呈现出的严重恶化的趋势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4.
民营经济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客观评判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正确选择发展思路,是各地方在日趋复杂的地区交流与合作中面临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在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南昌2007—2012年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PCA主成分多元分析法,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结果,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和强化区域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发展了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认为当代中国环境状况的日趋恶化是与中国特定的社会转型过程密切相关的。作者概略地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影响环境状况的主要方面与具体机制 ,指出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分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转型 ,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放权让利改革和控制体系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体制转轨 ,以道德滑坡、消费主义兴起、行为短期化和社会流动加速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念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加剧了中国环境状况的恶化 ,导致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具有特定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里,随着权力的分合变换和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权力和利益的驱动而变得日趋疏远,甚至充斥着紧张与冷漠。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曾试图通过建立一个"理想的商谈环境"来实现主体间合理有序的商谈、沟通。本文以理想商谈环境是批判工具理性的现实需要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商谈环境的四项条件,论述了普遍语用学在理想商谈环境转为现实商谈环境的基石作用,概括性地对哈氏的商谈环境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7.
在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众多因素当中,环境管制是不容忽视并且日趋重要的一项.通过对2005~2013年我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不难发现:环境管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明显高于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人口剧增而生存空间日趋缩小。在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的今天 ,我们面临一个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怎样改善我们城市的人居环境 ?而当德国柏林 1994年建成第一座生态办公大楼 ,成为全球物业绿色革命信号的时候 ,实际上 ,就已经向我们启示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具体途径 ,展现出城市环境革命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曙光。生态楼是环境意识生态原则、建筑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刻意利用建筑空间、发展城市生物生产 ,增加城市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其自然生产力 ,以形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是它的根本特征。在生…  相似文献   

9.
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和动力.目前,世界多极化、价值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民族冲突和文明冲突日趋尖锐,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学校教育、文化熏陶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探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山东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形势日趋严峻.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审计机关有责任加强对环境资源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活动效益、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的绩效审计,探索符合山东省实际的环境资源审计新思路,以促进山东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意识形态、法律及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刺激了中国女性参与创业活动。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东方文化特质对中国女性创业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影响至深。创业者创业行为的产生是个体内在特性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女性创业活动的日趋活跃得益于先进的性别文化、法律保障、创业政策导向以及经济转型期特殊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2.
魏柳玥 《理论界》2022,(6):36-41
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投资需求日益增长的大环境下,融资融券成为二级市场交易的一项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交易主体和交易模式日趋多元,对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环境下融资融券业务开展过程中呈现的各类新型或异常的交易行为和现象,探究其风险特征和风险隐患,揭示目前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的盲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探讨应对新环境下业务变化的风险防控路径,研究如何建立更完善的证券公司两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执政必定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良好的执政环境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优化执政环境,当前要着力优化领导环境、群众环境、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河北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保障、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趋加剧.本丈根据3E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基于河北省3E系统间的协调状况,对河北省的3E协调度水平作了客观评价分析,认为河北省能源-经济种-环境综合协调度低,制约了河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提升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环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日趋成熟 ,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它在对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造成冲击的同时 ,也开拓了人文社会科学新的研究领域和课题 ,如在文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信息学等领域都产生了许多新的重大课题 ,重视和研究这些课题将是时代赋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快,为建立符合中国城市化进程实际情况并能紧密服务城市公众的规范科学且完善高效的环境标识导向识别系统,将通过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其系统构建的意义与价值,具体阐述所应包含的内容和构建的方法策略,并论述其实施的重点和创新之处,从而为地方政府和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公共交通环境设施及标识导向设计方面提供系统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文定 《云梦学刊》2006,27(4):23-2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一个时代的学术的发展与学术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去年的发言中曾提到学术发展环境问题,当时没有机会细说。这次会上,我主要谈谈学术发展的环境问题。我以为,学术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国际环境、文化环境。一、学术发展的政治环境讨论学术与政治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很难说清楚。学术研究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要讲理性、讲科学性。学者在研究中要有独立性。学术与政治的不分或者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看“风”使舵,是学术的悲哀,政治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徐思彦主编讲述1963年…  相似文献   

18.
张仁慧 《人文杂志》2008,(1):102-106
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果,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总量的增长,发展的不平衡,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突出.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循环经济能否成功.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可从法制、规划、政府职责、宣传教育和消费、科技开发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少妮 《社会科学家》2006,(Z1):241-242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意识到环境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因此几乎都把重点放在了环境教育上,力图通过环境教育来实现全体人民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的提高,我国也不例外.各个国家通过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并且使这种意识和素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意识到环境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因此几乎都把重点放在了环境教育上,力图通过环境教育来实现全体人民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的提高,我国也不例外。各个国家通过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并且使这种意识和素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