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阳汉画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石料上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的雕刻艺术品。它是汉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汉代画像石上拓印下来的画,简称“汉画”。 我国出土汉画像石的地方很多,除河南外,还有山东、四川、江苏、陕西等省。南阳是河南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一个地区,目前已出土二千三百余块。南阳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动人的历史故事、优美的神话传说,还有反映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天文星象、舞乐百戏等。它是汉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十分重视对南阳汉画像石拓片的搜集与整理。七十年代,部分汉画像石拓片还曾到国外展览过,受到了很高的赞誉。  相似文献   

2.
籍晓蕊 《殷都学刊》2011,(3):146-149
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1]它产生于西汉中期,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达到鼎盛,东汉末年逐渐衰落。关于汉画像石的研究起步很早,近些年来汉画像石作为研究汉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在此拟通过对各个时期的考古发掘报告的搜集和整理①,对两汉时期的画像石内容不分地域的作一概括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石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像石是雕刻于墓穴建筑的壁面和楣、楹、碑、阙上的装饰性艺术品。通过众多的画面,汉画像石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汉代的社会思想,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展示了汉代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成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样式。其雄强博大、质朴神秘的艺术特色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与儒家文化精神、楚地文化精神、道家文化精神的渗透有着深层次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产生的时代和地理背景入手,对此墓人物画像的艺术形式的特征展开论述,探析其画像的审美内涵,考察此墓人物画像的艺术价值。同时,在对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人物画像审美内涵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其对后世魏晋画风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合江出土的汉棺及各类汉代殉葬品数以百计,其画像石棺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屈指可数。汉代画像石棺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现实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和 《中文信息》2008,(1):52-53
南阳汉画馆始建于1935年10月,新馆位于河南南阳市西南方方的卧龙岗龙首处,是一座收藏、陈列和研究汉代画像石的专业性博物馆,她是我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画像石刻多出土于汉代画像石墓,题材丰富,雕刻古朴,是我国古代世术中的瑰宝,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蕴含着汉代人丰富的宇宙空间观念。以鲁南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分期考察,可以揭示这一图式与汉代宇宙空间观之间的重要联系,并可考知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正是该地区宇宙空间观念发展演变过程的生动展现。而在鲁南汉画像石"出行图"的整个发展史中,这一图式存在一个最为根本的图像学意义,即它象征了宇宙生命在宇宙空间内部及跨空间中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中"孔子像"以"孔子见老子"居多,"孔子荷篑"与"孔子与项橐"各有一幅。对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中孔子形象的解读表明,不论是造型、布局等形式,还是画面内容都表现出浓郁的尊先崇古、推崇礼仪和强调等级秩序的意味。"孔子见老子"画像背后虽隐含着儒道思想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更反映了自汉初至东汉儒家地位的逐渐增强而道家思想的式微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山东汉画像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汉画像石是雕刻在墓室、祠堂、石阙或山崖上的一种石刻装饰,其图像多以花纹、人物、车马、奇禽异兽为主,它是汉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汉画像石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化的内容,可给人以感性印象,进而可补历史文献之不足,对了解和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生产状况、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以及对研究汉代的绘画雕刻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丁昆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6):115-116
汉画像石艺术既没有此前彩陶、青铜器的神秘威慑图腾的羁绊,也没有其后佛教艺术统治的束缚,而是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同时,汉代礼乐的盛行,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画像石艺术是在借鉴彩陶、青铜器、书法、雕刻、帛画、壁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汉代神祇考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05-118
汉墓画像中保存的汉代神祇,除了常见的西王母、东王公,尚可通过早期道教文献与汉墓画像资料的结合考证,识别出更多。在徐州汉王乡元和三年墓祠画像石、临沂费县潘家疃东汉墓画像石及相关画像石上,可以发现汉代信仰中被神化的四首双躯之神容成公,名曰"灵鸧"的鸟喙之神太上老君,名曰"罗竝"的牛首之神"天下鬼神之主",即"北太帝君"炎帝(炎罗)等若干重要神祇。陕北汉墓常见的鸟喙之神-牛首之神组合,正是汉代宗教文化在墓葬仪式中的体现。这些关键资料的有效识别,带来汉代神祇认知的突破,可资澄清种种误读,从而把握汉代信仰世界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2.
作为墓葬构件的画像石盛行于两汉时期,集中出土于山东、河南、四川、江苏等地,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陕北汉代画像石现在见到最早资料是二十年代出土的郭氏铭文画像(原石现存于北京大学)。1952年绥德城郊西山寺保育小学在扩建校舍时,发现了镶嵌有“永元十二年”铭文画像石墓葬,墓室拆毁、画像石充当石料挪作他用。1953年八月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与陕西省博物馆联合组成调查组,征回了这批画像石中的二十四石①,从此陕北汉代画像石进入了保护、收藏、陈列、研究的专设殿堂。20世纪50年代初,绥德县文化馆设立在城东六十里的义合镇…  相似文献   

13.
汉代长袖舞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在继承先秦折腰、舞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汉代以俗为美,雅俗共赏的审美意趣。汉代长袖舞的舞服、舞容、舞姿的形态之美,在汉代史籍文献以及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俑、壁画等文物中清晰可见。本文谨以史籍文献和文物为依据,从汉代长袖舞的表演形式、舞美元素与美学特征三个方面论述汉代长袖舞的形态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舞蹈中长袖舞的欣赏与当代舞蹈的艺术创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姜生 《文史哲》2015,(2):17-33,165
汉墓画像中保存着现知最早最可靠的汉代列仙图谱形态。汉画所见不同时代历史(传说)人物共事一堂的"不合理"情景,以及大量超出世俗经验的奇观异景,都暗示了图像所指示的空间对世俗时空秩序的超越特征。以武氏祠东壁、西壁及后壁为中心,综合考察各类画像石图像可以发现,汉代墓葬画像背后实际隐含着一套宗教的价值评判标准:帝王、贤相、能将及刺客类图像,反映了"自三代以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的成仙标准;忠臣、孝子及列女类图像则表明,在汉代,生前为忠、孝、节、义之典范者亦得死后成仙。汉画中内在有序的人物图像内容应作为汉代仙传谱系来看待。神学化的儒家道德伦理,重武尚侠的社会风尚与历史上长期积淀的神仙思想相结合,乃是汉代"仙谱"所据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汉画所存仙鬼谱系乃汉代宗教信仰结构之反映,亦伴随汉晋价值观之遽变而发生转变。将汉墓画像系统与道书文献相互印证研究,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汉代"仙谱"的基本面貌,更可揭示当时的成仙标准,这对于研究汉代宗教形态和初期道教的起源问题将具有钩沉起蔽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魏时期,夭折儿童瓮棺葬的习俗依然广泛存在.其原因包括人伦亲情、礼仪规范以及人们对凶祟殇魂的排斥与恐惧.许阿瞿画像石墓是汉代殇葬的特例,其建造目的在于用画像石墓厚葬的规格与隔离生死两界的功能完成对“儿鬼”的驱祟仪式.为使仪式符合汉代丧葬的礼仪,建造者又赋予墓室画像新的内涵,即以一种象征的形式为成为“儿鬼”的许阿瞿举行“成年礼”.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一般认为,古代河朔地区具有"尚儒"之俗,但据现有史料,河朔地区的这种风俗是在北朝之后才开始形成的。与汉代相比,北朝胡族统治者的尚儒,使河朔地区进入尚侠与尚儒之俗共存的民俗发展阶段,河朔地区儒学人才的州郡分布与数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北朝是河朔民俗、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7.
<正> 1959年发现的安丘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见1964年《文物》第四期)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提供了可靠资料。但是,墓主人是谁?至今仍不得而知。本文想就此问题略述浅见,以求教于方家。(一) 根据墓室建筑结构、画像内容、雕琢技术等推断系东汉后期墓葬无疑。这一点发掘报告中已有定论。墓址在安丘县,主人必然与安丘有关。丰富的画像石本身说明主人必然是一位社会上层人物。这样,从时间、地域、人物身分三个方面就大大缩小了寻觅范围,因此它的主人是不难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节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国的节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的节日风俗,大都产生于古老的农耕时期,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文化蕴含十分深厚。其中的农耕节俗文化尤其能代表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节俗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陇东腊八节俗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农耕节俗文化内涵的探讨,在挖掘其与先周历史文化联系的基础上,探究陇东农耕节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广利伐大宛是两汉之世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西域用兵。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 ,是研究中西交通、丝绸之路、西北史地的重要课题 ,对后世多有借鉴意义。文中考察了汉伐大宛的动机、经过 ,并从两方面阐发了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汉伐大宛 ,是汉武帝“重九译 ,致殊俗 ,威德遍于四海”的必然反映。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对汉代经营西域 ,最终使西域归属内地有积极影响。但劳师袭远 ,劳民伤财的消极意义也是不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秋胡行》属相和歌清调六曲中的第六曲,古辞已失。汉代流传的"秋胡戏妻"故事以及汉代画像石"秋胡戏妻"画像等一系列文物的出土使我们考察《秋胡行》古辞的本来面目成为可能。1993年江苏东海尹湾汉墓编号为13号的木牍上记载的书目《列女傅》应该是刘向编撰《列女传》的重要取材之一,其中"鲁秋洁妇"故事,应是《秋胡行》演唱的记录。古辞《秋胡行》的歌辞考察对汉乐府歌辞留存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