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说“转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语”是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之一,始见于西汉扬雄之《方言》。其后,历代学者虽沿用这一术语,然所指多有差异;同时,还出现“语转”、“语之转”、“声转”、“声之转”、“一声之转”、“语声转”等纷杂称谓。这些都使人感到窒碍重重。从传统训诂的实际出发,研究转语这一术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演化情况以及它与一些相近术语的不同,进而赋予它在科学的训诂术语体系中规范的涵义与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一“转语”在扬雄《方言》中凡四见: 庸谓之倯,转语也(卷三)。(口阑)哰、謰(讠娄),拏也。……南楚曰謰(讠娄),或谓之支註,或谓之詀謕,转语也(卷十)。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的状字研究相当全面深入 ,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相当的混乱 ,术语使用的混乱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状字”与“状词”这两个术语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状词”是句法学概念 ,相当于现在的状语 ;认为“状字”是词法学概念 ,是指作“状词”的字  相似文献   

3.
“同”是一个常用的训诂术语,前人对它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木文以《广雅疏证)作为突破口,考察统计了“同”在该书的使用分布情况,分析了它的含义,发现“同”除可能指同源词外,还可能指通假字、异体字、联绵词或名物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等,理解时只能从字面意思切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景泉 《阴山学刊》2009,22(1):66-69
修订本《辞源》“後”字条义项(五)“助词。表示语气,犹呵或啊”是错误的。依据汉语词法,古代“後”字亦犹“时”也,此有古文献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5.
训诂与儒学的互促共赢关系,在先秦时期已体现得相当明显。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者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训诂实践:先秦儒家经典中包含所有的训诂体式,涉及多种训诂内容,运用了三大训诂方法以及大量训诂术语;同时,先秦的训诂实践活动也有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解读与广泛传播:《论语》、《孟子》中都运用训诂之法来诠释儒家思想,《易传》与"《春秋》三传"的传注体训诂,在诠释与弘扬儒家思想方面的作用则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6.
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训诂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从它的萌芽状态算起,少说也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了。那末,训诂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在其绵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中国文化作出了哪些贡献,这都是应该讨论的问题。弄清楚了这些向题,我们便可以进而研究今后训诂的发展方向。下面就个人浅见作一简述。一什么是训诂学?我个人认为,首先当明白“学”字的涵义。“学”字相当于西文字尾的logy,是有系统条贯,可以因简驭繁,并明其理法规律的意思。因此附“学”于“训诂”之后成为专名,与单言‘训诂”涵义并不相同。但是,训诂学毕竟是从训诂发展而来的,有  相似文献   

7.
唐初著名经学家、语文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的训诂实践中,从广义角度择取异体字,采用"某即某字""某亦某字""某字与某(音义)同"等相对集中的训诂术语,深入训释辨析了包括造字方式不同、构件相同位置不同、更换形符、更换声符、省减偏旁、书写笔画差异等原因形成的异体字,这些异体字的训释既有助于我们识别生僻字、顺利阅读《汉书》,也为研究汉字形体演变保留了丰富资料,充分体现了颜师古在文字训诂方面的造诣及其对古籍异体字整理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中有一词析为二字使用的现象:或书面语为单音节的词,口语中用为由原词分化的双音节词,或较早的词形是单音节,晚起的词是双音节。古代学者虽偶有言及,但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训诂方法广泛地使用。本文第一次把这种现象作为独立的训诂方法,表而出之,名之曰“析音”,并举出了一些此前未被注意的例子用析音法进行了解读,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刘精盛 《船山学刊》2001,(1):112-113
杨柳桥的《庄子译诂》大都注释精确,翻译准确,但也有几处注释、译文还有商榷的余地。下面我想就《译诂》的四处翻译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关于《逍遥游》“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也”(1) 《译诂》对这句话的翻译是:“可见尘埃、秕糠这些东西,也都要给尧、舜划定8行动的规范来”(2)。 按:窃以为译文有悖于庄子的原意。译者可能认为直译不叮思议,读者不得其解,故增字成义,然而增字成义为训诂家之大忌也。秕糠乃微不足道之物,尧、舜自古以来称圣人,可是,庄子认为尧、舜犹为俗物所累,犹有所待,故不足道也。“孰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从古文字入手探讨字象与诗意的关系,提出诗意不仅存在于文学中,也体现在文字形象上,即诗意存在于文字笔画的空间中。本文通过古代论题“诗言志”和“诗以达意”中的“言”与“达”分别偏重时间和空间的区分,对孔子关于“观诗”论述中“观”字字形进行训诂考察,并对王维诗《辛夷乌》中字的象形特点对整首诗的诗意影响等现象做分析,揭示诗意与字象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1.
“矛盾”和“对立”这两个用语,是人们所熟悉并且经常使用的术语,这两个术语在自然语言中使用是比较灵活的,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在有些场合可能把这两个术语作为同义词使用;在另一些场合可能把这两个用语区别使用。但是,无论如何使用,“同义”也好,“区别”也好,在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2.
孟琢 《中国社会科学》2023,(3):98-115+206-207
“训诂通义理”是中国训诂学的核心理念,形成了贯穿汉宋的历史脉络,在乾嘉之学达到历史高峰。乾嘉学者对训诂的过度推重导致了汉宋门户与“训诂—义理”的脱节。在训诂学“语言学化”的现代转型中,“训诂通义理”的传统不断失落。与此同时,现代训诂学明确了自身的学科定位,取得了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推进,为“训诂通义理”的新开启奠定了坚实基础。立足现代训诂学的高度,可以对经典义理进行语义确证、语境显现、主旨厘定、训诂阐释史、意象探求五个层面的学术拓展。在以中国阐释学为中心的跨学科碰撞中,“训诂通义理”的现代之路获得了更为充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是怎么提出来的?它包括什么内容?在使用过程中其含义发生过什么变化?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术语作些考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公开发表的著作看,他们从未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他们用“现代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等术语来称呼自己的哲学。最早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的是普列汉诺夫。他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1891年,他在《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的论文中,就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唯物  相似文献   

14.
论“正当”     
“正当”一直是伦理学家致力探讨的核心范畴.在评价(尤其是道德评价)判断中,最为常见的评价术语就是“正当”.对“正当”的内涵、性质、意义、用法及功能等方面的分析,是科学、正确地使用“正当”这一术语,作出合理的评价判断之关键.  相似文献   

15.
“繄”字的训释自古以来就有歧义,其根源是未能分清假借与通用这两个文字词汇学上的概念义界,以致说解多带有随遇性和片面性。本文确立了“繄”的四个假借义项,并且在严格定义假借和通用的基础上概括出通用字的四项训诂条例。认为语音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史上的原因,是通用字的启用和废置的制约因素,而训诂条例则是通用字解读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连”与“联”二字同音,义也有相通的地方,使用时容易出错。因为“连”作为名词和连词使用跟“联”字比较有迥异的语法功能,一般还不会混淆和误用,可是,当“连”和“联”都作为动词使用的时候,问题就多了。 动词“连”与“联”都具有“连接”、“结合”的意思,而且也分别构成了一些可以通解的双音词,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二字是不能通用的。归纳起来,二者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论“韵”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韵”的美学内涵陈良运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国诗学中,“韵”是一个多义术语,有形的韵文之用“韵”(如《文心雕龙·声律》所云“同声相应谓之韵”,“叠韵离句而必”)固然是它的初义,而超越此义作无形的把握,用以品人、品诗、品字、品画乃至在一切文艺样式的审...  相似文献   

18.
《诗经》的小学训诂与经学训诂包括:《诗经》之风、雅、颂与语体之口语体、正式体、庄典体的对应性。文章讨论朱熹《诗集传》经学训诂与毛传、郑笺之不同;马其昶《毛诗学》出而“经学不得废”;戴震《毛郑诗考正》的小学训诂与经学训诂考证法,以及《诗经》三体与《春秋》褒贬所表现出孔子“语体施教”的特征与思想。  相似文献   

19.
孔德凌 《兰州学刊》2007,(9):201-204
<毛诗传笺>作为郑玄的代表注作之一,展现了郑玄在文字研究方面的成果.郑玄借助于对文字音、形、义的综合考察,以广博的文献知识为基础,以丰富的训诂经验为依托,深入了解<诗经>中文字的含义,进而能准确确定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辨别古今字、假借字,对文字训诂作出了贡献,从而使人们对<诗经>的理解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20.
<正> 动观文字学的对象—文字“形体”“文字学”这三字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含胡笼统的学名。它的个性“形体”只是在“文字”、“音韵”、“训诂”相关的三个学名对称时才显现出来。我们常说“字形”、“字音”、“字义”,这三个学名里“字”字(也可算是语素)显然是表示可以统摄三者的“文字”。不含胡、不笼统的叫法还是“文字学音篇”、“文字学形义篇”、“汉字的结构”等等。我认为要正一正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