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经验意识中的道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生活成长的时代 ,及其地域的文化环境 ,民间道教气氛是相当浓郁的 ,在他的日常生活、教育、文本阅读等各方面的经验中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影子。对于道教文化 ,鲁迅一方面把它看作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一个主要对象 ,力图揭示出它反映和影响中国人信仰和思维方式的广泛、深刻和现实性 ,指出它对新文化的根本——价值理想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彻底反动 ;在另一方面 ,鲁迅又怀着深切的同情挖掘出民间道教文化某种不合理的历史合理性——它的某些成分也表达了黑暗世界里人性的痛苦、愤怒和希望。  相似文献   

2.
熟语作为语言言语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元素之一,其学术研究与现实应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举足轻重的。熟语是各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和生产中总结出来的,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研究该民族的熟语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立足于比较对照的视角,将英语熟语与汉语熟语进行对比研究,寻找异同,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英汉语言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湘南民间一直保留着民族生活中原始遗风和古老习俗,这些现象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社会流行过的以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为形式的原始宗教.今天我们可以从湘南人民生活中发现这两者之间的文化意义,并考察出原始宗教及其信仰对湘南人民传统生活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语言的法文化透视——以成语与熟语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成语和熟语浓缩了大量文化信息 ,在于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对成语与熟语进行文化分析 ,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质及理解当今的法律文化传统。如“诛故贳误” ,强调有心与无意 ,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故意和过失的态度 ,是为动机论 ;“罪大恶极” ,强调罪中之恶、罪中之过 ,反映了中国人习惯于道德评价的倾向 ,是为过恶论 ;“报仇雪恨 (冤、耻 )” ,强调仇之中的恨、冤、耻等心理感受 ,反映了中国人的报复心理 ,是为报应论 ;“悔 (改 )过自新” ,强调自悔、自改 ,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过错纠正的自力主义 ,是为自新论 ;“债多不愁” ,强调信用的根本缺乏 ,反映了中国人对待债的根本态度 ,是为“信用论” ;“求亲告友” ,强调人际关系的范围 ,反映中国人解决困难时的心理指向 ,是为人际资源论。它们都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朝鲜族民间歌谣历史久远,自公元1世纪开始,汉字伴随儒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朝鲜民族创作的民间歌谣就与汉文化相互融合,从歌谣表现的各种内容、形式反映古老中国人民与古代朝鲜人民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表现在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还是源远流长的。  相似文献   

6.
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江西民间音乐富有浓重的民俗气息,积淀了江西人民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反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探析了江西当代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与艺术特质,冀能够在茫茫的音乐研究大海里,更好地探索江西民间音乐这一绿洲.  相似文献   

7.
浅议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何种文化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却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能够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我们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然而,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它应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9.
唐代城市保护神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与宗教的关系显示出时代的特性。来源于佛教的毗沙门天王呈现出游离佛教的态势,其神性的一部分逐渐分化为中国的民间信仰,神性的另一部分则与道教神祇李靖相捏合;起自民间的城隍神日益向道教靠拢,成为被道教整合的一位民间神灵。这种演变过程,既表明了城市保护神自身的发展态势,也反映出这一时期佛、道二教的民间化走向。  相似文献   

10.
信阳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而形成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其文化也具有南北混溶的特征。信阳处于河南之南,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信阳多山水。信阳民歌渊源流长,信阳民歌多,歌手多。信阳有5000余首民歌,有河南"歌舞之乡"之称,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底蕴,在风格上有鲜明的特色。信阳民歌浩如烟海,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劳动,又在劳动中得到发展。从远古时期群居狩猎的独特内容,发展到近代反帝反封建内容到现在歌颂新生活,信阳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信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了深刻论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全党全国人民的愿望,值得我们好好学...  相似文献   

12.
<正> 藏族谚语是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固定语句,它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揭示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而且成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 近代藏族部落具有其特殊性,它与本来意义上的部落不尽相同,其制度也已经不完全是原始部落的制度了。藏族谚语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必然要反映藏族部落社会各方面的一些内容,这就给我们深入研究藏族部落社会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本文拟从藏族谚语就藏族部落的有关制度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与现代社会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工艺美术,以物化的形式体现着民间艺人最为质朴的自我关怀和尊重,表现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那么,这种典型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为人民服务的今天,能给我们何种启示和思考呢?为此,笔者试图以广西桂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体现在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性文化特征的精神追求;二是体现在民间工艺美术物质性实用特征的自我实现价值的追求;三是体现在民间工艺美术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特征的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本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朝鲜族民间图形无处不在,它突出地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又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通过揭示朝鲜族民间图形的特点和创作规律,旨为整理、传承、改进和发扬朝鲜族民间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略论黎族苗族民间信仰文化的意义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黎族苗族民间信仰文化的意义民间信仰具有自己的特点 :它还未从老百姓一般的精神文化、物质生活和社会组织中分化出来 ,它还是世俗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它在民众中传承了千百年 ,已经成为文化传统的一种根基。民间信仰的含义 ,是通过一系列崇拜神灵的仪式或者惯行来体现的。当代国际民俗学界民间信仰研究新趋势的要点是 ,尽可能从民众集团的内部来了解他们的思想信仰的真实面貌 ,根据民间社会的秩序和民众观念的内在理性来说明他们的风俗的含义。用英格利奇—里克的话来说 :“我们在注视一种文化。这就是说 ,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如何创造意…  相似文献   

16.
汉语熟语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传统处世文化的内容。一方面 ,从处世哲学上看 ,是功利与道德兼顾的处世态度、中庸和合的目标追求以及阴柔忍让的方法论原则 ;另一方面 ,发展出丰富的处世方法、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   

17.
善恶报应是我国民间一种信仰极普遍的思想观念。它上源蒙昧之远古,下迄文明之现代,从未或止。在赵宋统治的三百二十年间,尤其泛滥,堪称这一观念发展之高潮。对这样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应如何评价?除了荒谬之外,有无积极之内涵?与劳动人民的道德观有无内在之联系?佛、道、儒的思想对它的发展过程有何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民间重要的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对当时社会以及国民性有何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所有这些,不论对古代风俗史、社会史抑或对劳动人民道德观的研究,都是必须解决的。在反思传统文化,挖掘劣根性国民心理以促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以两宋社会为背景,对这一思想观念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中国的民间价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贵权 《江海学刊》2004,(5):192-197
民间价值观念作为一种亚文化 ,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它是规约、支配民众日常生活 ,协调民间各种社会关系 ,维系民间社会运行并影响其向度、效度的重要文化力量。在当代中国 ,民间价值观念正处于变革之中 ,它所蕴涵的基本精神 ,与社会主流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念既有相契合的一面 ,也存在着冲突。面对具有积极与消极之两重性的民间价值观念 ,我们的文化选择当是适应与引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热”是在国际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民众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光。它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反映出人民群众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希望中国共产党在各种考验面前,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20.
通过汉语言的传播把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精神传播于全世界是汉语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汉语熟语不仅应确立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点,也应确立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难点。汉语熟语确立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点、难点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