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爽 《日本研究》2022,(4):26-36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中,日本民间友好力量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日本民间友好力量重点包含经济界、在野党、自民党以及精英舆论界中主张对华友好、支持中日复交的非政府力量。日本各界民间友好力量对应的核心驱动因素有所不同:主要受利益驱动(经济、政治)的民间力量是经济界、在野党;主要受到战争责任意识驱动的以“归还者”群体、归国日侨等为代表;主要受良好对华观驱动的包含自民党亲华派、精英舆论界等;主要受到官方驱动的多是政府背景的特定组织或个人。中国方面对于日本民间友好力量的壮大也起到了一定的能动作用,这是日本民间力量能够对中日复交做出贡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民间交流在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殊的中日关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民间交流(外交)”作为非正式外交渠道在外交中具有特殊的双重意义。但是,民间交流或曰民间外交并不能完全代表中日外交关系的全部过程,它仅仅反映了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侧面。对中日关系正常化实现之前,“民间交流”与政府间外交的相互关系如何评价?如何看待“民间交流”在国家关系非正常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识的变化曲线,即“民间交流”的涨落轨迹是否与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脉络相一致?制约和影响“民间交流”的因素有哪些方面?等等,这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东亚区域合作与中日民间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 《日本研究》2006,(1):8-12
进入21世纪,欧盟和北美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获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而东亚地区无论从区域合作组织发展的深度还是广度看都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东亚地区两个大国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缺乏象欧盟的“法、德”那样的紧密合作。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在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在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困境之时,中日民间交流无疑成为推动中日关系发展进而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以日本遗孤为题材的《大地之子》是山崎丰子"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在中日都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之一。作品取材于中国东北,故事置于二战后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大背景下。山崎丰子从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战争遗孤陆一心的视角解读"二战后遗症"——日本遗孤问题,并描写了冬季严寒,土地广袤的东北自然风貌特点,塑造了大爱、宽容的东北人形象。《大地之子》将中国东北描写得鲜活、生动,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东北的风貌。但是对战争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民族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笪志刚 《日本研究》2012,(3):116-123
中日有2000多年友好交流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中日两大文明彼此借鉴,互相促进,对各自文化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日本汲取中华文明形成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化,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借鉴日本兼收并蓄的欧美近代文明成果,中日文化中留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抹杀不掉的历史烙印。在合作与交流的主旋律中,两国也存在由于日本野蛮侵略中国而关系恶化的黑暗时期,日本在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给本国人民造成巨大伤痛,国家险些走向毁灭。在中日各个时期的交往中,剔除影响两国近代历史的个别事件,地方合作与交流一直是中日关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离开地方合作与交流,中日关系无从谈起,离开地方经贸合作的支撑,中日经贸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地方合作与交流构成中日关系在一波三折中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本文以哈尔滨市与新泻县之间的合作交流为视角,试析地方合作与交流在中日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日民间交流 ,在战后两国关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打开两国交往的大门 ,推动中日友好运动的勃兴和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健康、顺利的发展 ,它始终扮演着官方或其他渠道都无法代替的角色 ,发挥了“贸易入手 ,以经促政”、“民间先行 ,以民促官”、“半民半官 ,以民代官”、“与官并举 ,官民并茂”的特殊而又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日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交流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政府间交往密切,民间交流也十分频繁.宋朝建立以后中日民间交流进入又一个高潮期.本文主要根据新的历史资料,对两国民间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日本于1926年成立了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在成员构成、资金来源以及系统独立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一定的民间性,实际上是作为为日本官方外交政策和行动进行善后的民间外交组织而存在的。本文通过解读当时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的文献史料、会议记录,厘清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参加第四次会议前后的历史背景、经过以及日本政府的态度来对第四次太平洋会议中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的民间外交活动形成一定的认识。第四次太平洋会议召开时,正值中日间围绕东北问题展开外交交涉的最盛期,亦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久之后。为此,通过研究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在第四次会议中的外交活动和主张,有助于我们从日本外交政策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走向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程永明 《日本研究》2012,(3):111-115
地方交流是中日两国多渠道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双边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日两国地方交流起步早,发展快,形成多样,领域广泛,成果显著。现在两国的友好城市已经发展到248对,友好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的经贸、科技、教育、文化合作关系,两国中央政府一直积极倡导两国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从地方层面对中日交流进行探讨,摸索今后交流的模式和方向,对于深化两国的互惠互利关系和促进各自地方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897年、1898年,清政府首次应邀派员参观日本陆军次高级别、最高级别军事演习,成为清末中日交流新渠道的开端.出于重修中日关系、介入清朝军事改革、谋取扩大对华影响的目的,日本方面打破常规邀请清政府派员参观军演.面对日方的热切邀请及国内外局势的重大变化,清政府对待观操的态度,从谨慎地维持邦交转变为积极地务实学习.清政府的态度变化,在观操员赴日观操、考察的具体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通过两次参观日本陆军演习,清政府与日本的交流尤其是军事交流日益密切深入.  相似文献   

11.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是中国国内对日认识的一种重要观点,其发展过程 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国内学术界和媒体中关于“日 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研究和宣传明显增多,这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日两国国内发展 状况有密切关系。中国国内针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观点,还存在着大量不同的 看法,主要集中在军国主义国家的具体条件、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制约因素的强调、 对日本国内多元化与右倾化关系的看法等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反映了中国国 民中存在的一种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对日本未来发展的警觉和忧虑,这已经对中日关系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关于上述观点争论的由来、争论焦点及其对中日关系的 影响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首脑加强互访,中日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民间感情也开始有所好转.但是,中日关系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以及其特有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福田康夫首相辞职后,日本新领导人的对华态度引人注目.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关系,还需中日双方付出长期的不懈努力.本文重点就2008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分析,并就未来中日关系如何健康发展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建 《日本研究》2009,(2):68-71
“中国归还者联络会”(中文简称为“中归联”、以下同)是经1956年我国战犯审判和关押后,回到日本成立的旧军人组织。该组织成立后,通过演讲、访华等形式宣传我国的战俘政策、对于推动1972年中日两国建交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以1956年我国对于战俘的审判和关押为线索,探讨“中归联”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0月14日至17日,“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彩欢宾馆顺利举行。该会是由中华日本学会和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联合主办,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为该会议提供了后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温州大学、温州师范大学、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大连大学、辽宁大学以及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北海道大学、日本大学、冈山大学、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近…  相似文献   

15.
日中民间经济交流与东亚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中民间经济交流不仅仅是在过去,即使是在今后仍然需要加强。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中,日中民间经济交流和合作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应将视野从日中扩大到东亚整个地区去考察。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繁荣和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和日本都应重新审视世贸组织协定以及经济合作协定对今后经济贸易的影响,并考虑出对策。而为此,“官”和“民”都应该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和职能。  相似文献   

16.
徐静波 《日本研究》2007,1(4):57-61
亚洲主义是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的一种日本社会思潮和运动,其基本特点是主张建立以日本为盟主的亚洲人连合体,以对抗来自西方的白种人的入侵,到20世纪前期则演变为日本向亚洲武力扩张的"大东亚共荣圈".战后,亚洲主义的意识依然残存于一部分日本人心中.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崛起,日本却对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持冷漠的态度,甚或提出与之相抗衡的海洋性亚太联盟的设想,其基本的动机则是试图保持日本在该区域中的主角地位,它在表现形态虽与早期的亚洲主义有异,而在根本的思想源流上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7.
日本当代哲学家中村雄二郎选取了奥姆真理教作为案例来阐释日本文化的特质,本文分析了由此展开的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二)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恶与罪;(三)如何来减少和消弭这种恶与罪。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要对日本二战记忆进行文化解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日本国家的二战责任与日本民族的耻感文化之间的微妙关联;(二)正确的二战记忆是与重视他者立场联系在一起的;(三)集体国家意志与个体自我意识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界限。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天气系统互为上下游,灾变天气往往相近甚至相同,气象信息和技术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气象交流有利于提高两岸共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增进两岸民众的民族感情,因此气象成为两岸交流中起步最早的领域之一。近60年来,海峡两岸气象界从不交流、不对称交流到双向交流,尤其是2008年以来,两岸气象交流进入深入发展的阶段。总结两岸气象交流的历史经验,分析两岸气象交流存在的障碍,以展望两岸气象交流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孙歌 《日本学刊》2022,(1):141-158
日本战败之后,经历战争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而致力于思想与知识生产,但随着世代更迭,战争记忆的传承在思想史上经历了一个断裂时期,而日本的学院体制也妨碍了其中国观的建设性发展。竹内好在这个时期敏锐地察觉到,日本社会对中国日益失去探求心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即在日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未知国度”。中日之间为了真正消除战争,相互理解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友好的层面,竹内好设想的“内在于日本的中国”至今对我们仍具有认识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凭借"PPP机制",通过联合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高效率地实现了政策目标和金融效益,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民间出资方——企业协同组合利用企业间松散的合作关系,协助本行业企业的发展。PPP机制中所体现出来的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的资金力量和企业协同组合的组织能力,可以说是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