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5月14日至15日,由武汉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回顾总结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透视世纪之交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尚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跨世纪发展及其当代形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等20多个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 会上,学者们对改革开放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子以肯…  相似文献   

2.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 0周年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哲学学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社科联、中国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发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理论研讨会 ,于 1999年 10月下旬在上海召开。有 15 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的命运从来都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从社会主义实践中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吸取营养。许多学者联系建国 5 0年来…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新疆人民出版社《天之涯》书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家单位联合举办的“世纪之交新疆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8月23日在新疆大学召开。来自北京、江苏、吉林、甘肃、新疆的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族共48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回顾与展望”是本次会议的目的和中心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先生的《新疆历史研究九十年》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孟凡人先生的《新疆考古学百年回顾…  相似文献   

4.
5.
90年代的到来便宜告了80年代文学的自然终结,它在我们真切的关注和议论中成了我们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当我们再来谈论它的时候也就是在谈论历史,尽管它与我们相距切近,甚至是我们刚刚逝去的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参与创造了它,但这仍如同我们谈论久远的文学历史一样,其意义并不  相似文献   

6.
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 ,是历经动荡、变革 ,同时又走向复兴的一百年。在百年的沧桑中 ,不光是政治、经济 ,各种思潮、学科都在自身与外界的交融中 ,在内在的律动以及对他者的吸纳中向前发展。这其中 ,关于 2 0世纪中国整个文论史的梳理与检讨 ,也渐渐走进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视野。为了探索百年中国文论的现代化进程 ,交流有关的研究经验 ,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以及暨南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于 2 0 0 0年 7月 6日至 7月 7日在暨南大学召开了“2 0世纪中国文论史建设研讨会”。所邀请的专家学者也在这一领域发表过著作 ,或是正…  相似文献   

7.
1999年9月11日,重庆市社科联邀请重庆市部分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世纪之交重庆社会科学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研究学科和重庆社会科学五十年发展变化的实际,就重庆社会  相似文献   

8.
刘军 《学术论坛》2001,3(4):21-23
回顾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所走过的百年历程,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其中有两次大的论争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另一次发生在20世纪末,但每次论争都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展示的盎然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10.
6月底到7月初,“全国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研讨会”在安徽屯溪举行。会议除了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应用上的经验教训外,着重研讨了三个问题。一、关于“应用哲学”概念能否成立,及“应用哲学”与“哲学应用”属于什么性质。其区别是什么等,是这次会议争沦的热点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苏戎安一、推动20世纪中国百年巨变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历史变革。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本文回顾了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程与现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世纪之交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在人类又一次站在世纪更迭的临界点上,无论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人们开始倒计时地准备迎接那百年一遇的时刻,热切盼望自己有幸参与这次跨世纪的壮举。20世纪与业已载入史册的任何一个世纪相比,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评估都是不同凡响的世纪。它包含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件,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举世哀叹、万民饮恨的重大灾变。历史在20世纪身上打下了一系列永不磨灭的印记,使它在史册上居于独特的位置、其中最引人注目、催人警醒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现今各种各样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无论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文论、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5月16日在春光明媚的古城南京拉开帷幕,这次大会历时五天,由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与会专家、学者110余名,收到论文80多篇。在会议的形式上,采取大会讨论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并在讨论中增设相应的评议人对发言人的发言加以评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文论、文化与社会”,把文学理论、文化研究与社会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探讨,目的在于进一步贯穿人文、理性、科学、平等、对话的精神,以此促进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新理性精神的建立。大会总的特点是反思过去、关注现实、面向未来。一、文…  相似文献   

15.
由武汉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中国哲学的传统、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1日至14日在武汉举行.国内部分中西文化与哲学研究专家等60余人与会,就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现代转型、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传统与新诠任何民族成功的现代化都必然而且主要是在本民族的思想资源的滋养下成功的,这样才不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而要透析传统对现代化的本根意义.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内在理路和内在精神进行客观准确的把握,并进一步在与世界文化的相比较相融摄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扬弃.在这次研讨会上,学者们或深入挖掘儒、释、道三大传统资源的丰富内蕴,或从明清学术思潮与近、现代文化思潮中寻找传统与现代化的接合点,或从西方哲学视角透视中国哲学的特质,针砭传统哲学的某些痼疾,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与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78年前,1978-1990年,1990年后.对于这段历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法,如有的学者把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教科书哲学、教科书改革哲学(以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出发点)、后教科书哲学(以原教科书为背景提出问题);有的学者则分为四个阶段: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类哲学;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2月14日至15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讨论会。共有来自全国十数个省市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讨论会。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研讨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的一些困境和趋势,社会科学方法论等问题。会议论文集《回眸与前瞻: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一、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科学1.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成果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是此次讨论会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社科联和四川省哲学学会于1989年12月18日至20日在成都联合召开了“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参加讨论会的有哲学理论工作者、基层领导、党政及企业宣传部门、新闻单位的同志共90余人。 会议就如何贯彻党中央关于学习哲学的指示精神,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澄清哲学上的理论是非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过程中,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高屋建瓴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历史的证明,是现实的昭示,也是未来的呼唤。“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面向新世纪的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可以说,是我们党的新世纪宣言。  相似文献   

20.
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哲学在中国”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中国的哲学”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当达成双向互动的“诠释圆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